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吉林35大豆胚尖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GmMYB12B2基因的遗传转化

发布时间:2020-09-07 18:56
   大豆(Glycine max(L.)Merr)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因其富含异黄酮等黄酮类化合物在医药、保健方面也备受关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良大豆品质已经成为可能,本研究优化了大豆胚尖遗传转化体系,构建了高效的过表达载体,将GmMYB12B2基因转入大豆,并完成转基因株系的检测。构建过表达载体pCHF-3300-GmMYB12B2(35S启动子)和pBA-002-GmMYB12B2(大豆种子特异性启动子ProGmOLE8)。以吉林35大豆胚尖为外植体,对胚尖划伤的方式,农杆菌侵染方式及时间,Basta筛选剂浓度等可能影响农杆菌转化的因素进行调整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吉林35胚尖三种划伤方式中纵向划伤植株再生率最高,农杆菌侵染过程中真空侵染最佳时间15min,摇床最佳侵染时间为5h,且摇床5h比真空15min侵染植株的转化率高。在诱芽和抽茎阶段向培养基中添加筛选剂Basta浓度为1.8 mg/L筛选效果最好。综合这几项因素,优化后的体系减少了假阳性的出现,同时胚尖外植体具有高再生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培养周期,说明优化的遗传转化体系是可行的。利用PCR、PAT蛋白试纸条、Southern blot及qRT-PCR方法分别检测和验证每个独立转化事件。PCR和PAT蛋白试纸条初步证明T_0代中有3株(T_0-4、T_0-5、T_0-7)为阳性转GmMYB12B2过表达株系;利用Southern blot杂交进一步验证了T_1代株系,结果证明3株(T_1-4、T_1-5、T_1-7)均为阳性;以吉林35为对照,通过qRT-PCR方法检测了T_1代转基因株系中GmMYB12B2的表达情况,与野生型相比均呈显著性提高,同时检测了异黄酮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其中DFR和FLS的表达量与野生型呈显著差异,CHS的表达量为极显著差异。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565.1
【部分图文】:

大豆异黄酮


概述济作物和粮食作物,除了富含蛋白质、分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65]。大豆异黄含量相对较少,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中要作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构和性质黄酮类化合物,是以3-苯并砒喃酮为母明:大豆中含有多种大豆异黄酮化合物素,黄豆黄素等[66]。大豆异黄酮只存在,68]。在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大豆异黄酮最高,其次是花,茎中的含量较少[69]。

流程图,遗传转化,吉林,大豆


第二章 大豆胚尖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探究胚尖划伤方式、侵染方式及时间等可能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进一步确定适合优化后体系的筛选剂筛选浓度。从而提高吉林 35 胚尖遗传转化体系的转化效率。2.2.4 划伤处理对植株诱导率的影响伤口对于农杆菌侵染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而伤口所处的位置,深度关乎着胚尖外植体是否能发育成完整的植株。初生叶位于胚尖顶端分生组织的中心位置,而在顶芽基部及侧芽基部通常分化出很多丛生芽[86]。本环节以吉林 35胚尖外植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观察,去掉胚尖顶端处的两片真叶,在去掉真叶的分生组织处用刀片进行划伤处理,深度约为 2mm,分别以横向、纵向、十字三种方式划伤,如图 2.2 所示。三次重复实验,每个处理切取 50 个外植体,通过观察外植体的生长状态,统计诱导率。

外植体,划伤,大豆,遗传转化体系


第二章 大豆胚尖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长状态,统计抗性植株的数量和诱导率。.2.6 筛选剂浓度的确定.2.6.1 筛选剂致死浓度的确定以吉林 35 胚尖遗传转化体系为基础,通过调整筛选剂的浓度找到最适的值。在共培养结束后,向诱芽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 Basta 筛选剂,其浓度分别为:0.0 mg/L、0.5 mg/L 、1.0 mg/L 、1.5 mg/L、2.0 mg/L。每组设置重复,每次处理外植体 50 个左右。通过观察外植体的生长情况,统计抗性的数量,进而确定筛选剂的致死浓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芳;张小贝;邓军波;陈艳;黄昌武;;江汉平原夏播大豆新品种(系)引进栽培初步评价[J];大豆科技;2018年06期

2 ;《大豆科技》2018年总目次[J];大豆科技;2018年06期

3 ;大豆新品种“石885”通过国家审定[J];种业导刊;2018年12期

4 ;黑龙江:大豆变“金豆” 品种来“破冰”[J];吉林农业;2019年02期

5 ;大豆新品种“石885”通过国家审定[J];科学种养;2019年02期

6 石慧;王思明;;从引种到繁盛:大豆在美国的历史追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年03期

7 ;高产高油型大豆新品种“石885”通过国审[J];农村百事通;2019年06期

8 ;大豆新品种油春1204通过国家审定[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年01期

9 ;《大豆科技》2017年总目次[J];大豆科技;2017年06期

10 周曙东;钱悦;;美国、巴西大豆生产成本收益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文杰;李文国;李万超;刘孔英;赵丽华;于龙;;大豆新品种北国919[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朱星陶;陈佳琴;杨春杰;黄建斌;谭春燕;;高产大豆新品种黔豆7号的选育[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马俊奎;任海红;任小俊;王勇;赵晶云;刘学义;;高度抗旱大豆新品种汾豆62选育[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张丽莉;杨凌舒;杨宏宝;徐鹏;杨柏鹤;高荣;苏文武;姜洪;;首豆34号大豆新品种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报告[A];第24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5 纪永民;张存岭;;国审高产稳产大豆新品种濉科998[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宋书宏;王文斌;曹永强;;高油、高产、广适大豆新品种辽豆32[A];第24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7 宋淑云;晋齐鸣;张伟;李红;沙洪林;王立新;;吉林省大豆新品种(系)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总体评价与抗性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新;顾和平;高兵;张智民;;高产优质鲜食春大豆新品种江蔬1号的选育[A];江苏省遗传学会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9 陈佳琴;朱星陶;杨春杰;谭春燕;李振动;;抗病大豆新品种黔豆11号的选育[A];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10 姜成喜;陈维元;付亚书;景玉良;付春旭;王金星;姜世波;单大鹏;张维耀;吕德昌;;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绥农33选育报告[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明山;大豆新品种“东生5号”通过审定[N];科学时报;2011年

2 李木子;大豆新品种“科豆1号”审定通过[N];科学时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王玮;大豆变“金豆” 品种来“破冰”[N];黑龙江日报;2019年

4 王玮;黑龙江:大豆变“金豆” 品种来“破冰”[N];粮油市场报;2019年

5 对话记者 陈琼;在科技深海 他探秘“大豆”[N];长春日报;2019年

6 本报记者 祖yNyN;大豆振兴 良种先行[N];农民日报;2019年

7 祖yNyN;大豆振兴良种先行[N];粮油市场报;2019年

8 本报记者 孙昊;9年培育大豆新品种20个[N];黑龙江日报;2019年

9 张梅;陕西首个耐热大豆品种通过审定 可有效缓解减产[N];粮油市场报;2019年

10 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记者 耿苏强;耐热大豆品种“秦豆2018”通过审定[N];农业科技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超;大豆抗疫病基因发掘及特异性标记开发[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2 刘薇;大豆开花调控基因GmFT1a的克隆和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3 宋健;大豆种皮色相关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功能解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4 吕祝章;大豆遗传图谱构建、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及优异基因发掘[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5 梁慧珍;大豆子粒性状的遗传及QTL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6 袁凤杰;大豆低植酸突变种质的创新及其生化特性和分子遗传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李宏宇;大豆转化体系的构建及转化植株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8 秦君;大豆品种绥农14遗传基础分析及优异基因鉴定[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9 杨勇;大豆亲本及其体细胞杂交后代的耐盐性和光合特性比较[D];浙江大学;2007年

10 刘焕成;大豆维生素E遗传变异、QTL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琳;吉大豆5号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GmPEPC4基因的功能分析[D];吉林大学;2019年

2 田美;吉林35大豆胚尖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GmMYB12B2基因的遗传转化[D];吉林大学;2019年

3 武新艳;山西各生态区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7年

4 吴浩;大豆结瘤发育过程中DNA甲基化的动态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5 孙雪慧;耐盐基因ScHAL1和ZmHKT转入大豆的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8年

6 明坤;大豆品种间脂氧酶活性差异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7 程春光;大豆结荚高度标记的开发及利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8 裴友财;大豆EMS诱变群体M2代主要品质性状遗传分析及脂肪酸脱氢酶FAD2相关SNP标记的开发[D];吉林农业大学;2018年

9 崔张佳卉;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形成规律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10 王蕊;农杆菌介导的大豆不同外植体转化效率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13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813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1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