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冬小麦TaG6PDH和Ta6PGDH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分子机制

发布时间:2020-09-22 13:19
   小麦(Triticum aestivum)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高产、稳产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低温胁迫是一种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会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与发育,从而降低其产量。东北农业大学自主培育出了能克服黑龙江地区高寒气候条件的强耐寒冬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号”(Dn1)(返青率≥85%),探讨其抗寒机制至关重要。磷酸戊糖途径(PPP)是真核生物NADPH的主要来源,并为生物合成提供代谢中间体。当植物遭受非生物胁迫时,PPP途径可以维持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因此,该途径是植物抵抗非生物胁迫的关键途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EC.1.1.1.49)和6-磷酸葡糖酸脱氢酶(6PGDH,EC.1.1.1.44)是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本研究以大田自然降温条件下种植的Dn1为基础材料,测定4个温度节点(5℃、0℃、-10℃、-25℃)下分蘖节和叶片中TaG6PDH与Ta6PGDH的活性及基因表达量,并从Dn1中分离TaG6PDH和Ta6PGDH基因,在拟南芥中过表达,以探讨其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与分子机制。实验结果如下:(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冬小麦TaG6PDH和Ta6PGDH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与乌拉尔图小麦和山羊草亲缘关系较近,并均含有底物结合位点和NADP~+结合位点。(2)随着温度降低,冬小麦分蘖节和叶片的TaG6PDH和Ta6PGDH的表达量逐渐升高,且分蘖节中两种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倍数高于叶片;外源ABA显著提高低温胁迫下TaG6PDH和Ta6PGDH的表达量。(3)冬小麦分蘖节中,TaG6PDH和Ta6PGDH的活性随着温度降低而升高,在-10℃达到峰值,但-25℃时又降低到5℃对照水平。叶片中,两个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降低并无显著增加,但温度降到-25℃时,活性急剧下降。外源ABA显著提高低温胁迫下TaG6PDH和Ta6PGDH的活性。(4)成功构建了TaG6PDH和Ta6PGDH的超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获得超表达植株。(5)对野生型、突变体和超表达拟南芥植株进行室内低温胁迫(4℃、0℃、-10℃)处理,TaG6PDH和Ta6PGDH的超表达植株都能够在低温胁迫后恢复到正常的生长状态。生理指标测定结果显示,在相同的低温下超表达植株与野生型和突变体相比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较低的MDA含量及伤害率。DAB和NBT染色结果也显示出超表达植株能够在低温胁迫下产生更少的活性氧(ROS),从而减少氧化胁迫对植株的伤害。(6)低温胁迫下,拟南芥超表达植株中TaG6PDH、Ta6PGDH表达量在0℃和-10℃显著升高,且TaG6PDH超表达植株中内源At6PGDH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同样,Ta6PGDH超表达植株中内源AtG6PDH基因的表达量也显著高于野生型。(7)0℃和-10℃下,TaG6PDH超表达植株中G6PDH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和突变体;同样,Ta6PGDH超表达植株中6PGDH活性也显著高于野生型和突变体。本研究初步证实了冬小麦胞质TaG6PDH和Ta6PGDH响应低温胁迫,在拟南芥中超表达TaG6PDH和Ta6PGDH能够增强植株的抗低温能力。本实验结果为解析Dn1抗寒机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也为冬小麦抗寒分子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位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512.11
【部分图文】:

示意图,磷酸戊糖途径,示意图


图 1-1 磷酸戊糖途径示意图Figure 1-1 The sketch map of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植物非生物胁迫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原核生物中,G6PDH 催化过程为生物氮同化,还提供戊糖用于核酸合成[89,90]。一般来说,G6PDH检测到,因此 G6PDH 可分为细胞质 G6PDH(Cy-G6PDH)和y-G6PDH 占据了植物体中该酶活性的 60%-85%[92],并且 C6PDH 具有相似的动力学及分子性质。通常 Cy-G6PDH 对还活性受 NADPH/NADP+比值的调节,并被 NADPH 竞争性抑 活性受糖传感机制的调节,这种机制将根据植物中碳的状态氨基酸的合成[97]。有研究显示,拟南芥在盐胁迫下,为了满酶激酶 3(ASKα)能够磷酸化 Thr-467,激活 Cy-G6PDH[98通过成熟蛋白和信号肽的比对发现了两种不同亚型的质6PDH),它们从共同的祖先基因进化而来。P1-G6PDH 和 P异,P1-G6PDH 为(I/V/L)X(S/T/K)↓(S),而 P2-G6PDH 为(。P1-G6PDH 定位于植物叶绿体,P2-G6PDH 几乎在所有植物化阶段提供还原力[100]。光照下,为了避免无效的循环,P1-合作用的效率;黑暗下,抑制被解除,PPP 途径被激活并释

电泳图,分蘖节,电泳图,叶片


结果与分析3 结果与分析3.1 低温胁迫下 TaG6PDH 和 Ta6PGDH 表达分析及酶活测定3.1.1 Dn1 总 RNA 提取及 cDNA 第一条链的合成用植物 RNA 提取试剂盒提取 Dn1 四个温度(5℃、0℃、-10℃、-25℃)下分蘖节及叶片的总 RNA。随后使用超微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 RNA 浓度及质量,检测结果 RNA 浓度、质量均在合格范围内,同时也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样品 RNA 的质量(图 3-1),实验结果也符合正常标准,可以用于后续实验。再利用相应的药品进行反转录,获得每一个样品的cDNA。A B

序列,分蘖节,叶片,基因克隆


图 3-4 低温胁迫下 G6PDH 在分蘖节(A)和叶片(B)中的活性及 6PGDH 在分蘖节(C)和叶片(D)中的活性Figure 3-4 The activities of G6PDH in tillering node (A) and leaf (B) and the activities of6PGDH in tillering node (C) and leaf (D).2 目的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2.1 Dn1 中 TaG6PDH 和 Ta6PGDH 的克隆运用 Primer5.0 设计 TaG6PDH、Ta6PGDH 基因克隆引物(表 3-2),以-10℃分蘖节 cDNA模板,利用 PCR 技术分别对 TaG6PDH、Ta6PGDH 基因 CDS 序列进行克隆(图 3-5),PCR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泳道 1、2 为 TaG6PDH 目的条带,泳道 3、4 为 Ta6PGDH 目的带,长度分别为 1530 bp 和 1440 bp。回收目的条带,对目的基因进行测序,测序结果用NAMAN 进行比对,比对结果如图 3-6 所示,两条克隆所得基因与小麦数据库中基因序列似度达 99.61%和 98.13%,说明已成功获得 Dn1 中 TaG6PDH 和 Ta6PGDH 基因 CDS 序列。表 3-2 TaG6PDH 和 Ta6PGDH 基因克隆引物Table3-2 TaG6PDH and Ta6PGDH cloning primer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信青贵;;平凉市冬小麦品种发展趋势分析[J];甘肃农业;2019年03期

2 何建安;;浅析我县冬小麦死亡原因及防控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17期

3 崔霞;;防冬小麦倒伏从播种做起[J];农村新技术;2018年09期

4 ;红古区冬小麦品种引种筛选工作圆满完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3年16期

5 党翼;郭天文;李尚中;侯慧芝;赵刚;王磊;;不同冬小麦品种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比较试验[J];甘肃科技;2011年14期

6 王振华;孙宏勇;张喜英;陈素英;裴冬;;不同冬小麦品种光合作用对环境因子响应的初步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7年01期

7 喻敏,胡承孝,王运华;不同钼效率冬小麦品种钼的吸收和分配[J];中国农业科学;2004年11期

8 肖祖球 ,黄英;冬小麦品种——中优9507[J];中国农技推广;2003年01期

9 张国芹,魏树爱;优质冬小麦品种—中优9507[J];天津农林科技;2003年06期

10 ;冬小麦品种——陇鉴19[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月华;刘强;冯立辉;刘亚;侯丽敏;侯大山;李辉利;;节水型冬小麦品种的分类、产量变化规律及应用研究[A];第十五次中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杨萌;刘建刚;张耀耀;殷力;冯宇鹏;张婷;褚庆全;;黑龙港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水分利用效率研究[A];2014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4年

3 张宏芝;艾孜孜·居来提;崔月;赵奇;王立红;王重;张跃强;樊哲儒;李剑峰;;遮阴对南疆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A];2018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4 邱新强;高阳;段爱旺;黄玲;李迎;孙景生;王景雷;;应用Minirhizotrons研究不同冬小麦品种根系的生长动态[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成兆金;陈蕾;徐淑米;;日照地区气候背景下冬小麦适播期分析[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5 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形成机制变化与监测预测及其影响评估[C];2018年

6 王东;;黄淮流域冬小麦按需补灌方法及其应用[A];2018年山东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7 孙宏勇;张喜英;陈素英;张小雨;邵立威;王艳哲;;冬小麦冠层温度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A];水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九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陈万权;庞家智;胡长程;孙荣锦;晏思白;;冬小麦品种北京837抗叶锈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A];“植物病虫害生物学研究进展”——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论文选[C];1995年

9 王东;;黄淮流域冬小麦按需补灌方法及其应用[A];2018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10 牟永潮;于晶;崔红;苍晶;;低温胁迫下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SSH文库的构建及分析[A];第六届中国植物逆境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卉;“济麦22”何以三年蝉联全国第一[N];中国科学报;2012年

2 记者 褚亚威;我省大力实施冬小麦节水稳产配套技术项目[N];河北科技报;2017年

3 ;河北55县市区这些农户每亩补贴75元[N];河北农民报;2017年

4 记者 赵红梅;种一季小麦压采地下水2.5亿m~(3)[N];河北日报;2017年

5 戴绍志 申萍;冬小麦节水稳产配套技术项目实施[N];河北日报;2017年

6 李铭明;冬小麦“节水节肥”综合技术[N];科学导报;2005年

7 赵青邋王晓英;贵德大力引进推广优良冬小麦品种[N];农民日报;2007年

8 晓文;河北新近审定的冬小麦品种[N];农民日报;2002年

9 范迎春;东农育出我国首个寒地冬小麦品种[N];黑龙江经济报;2007年

10 记者 姜道宏;农业部推荐种植三十五个小麦品种[N];粮油市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秋巍;冬小麦抗寒lncRNA筛选及与tae-miR398应答低温胁迫的互作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2 冯帆;黄淮海麦区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演替规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3 郑延海;盐胁迫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的影响及钾营养对其缓解机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4 徐春英;冬小麦氨基酸代谢与抗旱性关系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5 黄玲;河南中部不同年代主栽冬小麦品种水分利用特性差异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6 聂兆君;两个冬小麦品种吸收利用土壤钼的差异及其调控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7 李瑞奇;河北省冬小麦品种遗传分析和超高产特征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8 张彬;山西冬春混播区冬小麦品种技术选择及抗寒分子机制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9 孙炳剑;小麦黄花叶病毒遗传变异及小麦品种的抗性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10 张宇;氮肥水平和种植密度互作对强筋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春华;冬小麦TaPRK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分子机制[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2 田宇;冬小麦TaG6PDH和Ta6PGDH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分子机制[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3 崔婉琳;寒胁迫下ncRNA调控冬小麦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酶表达特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4 尹雯;多因素协同的冬小麦生物量与赤霉病遥感估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5 余蛟洋;不同生育期冬小麦生理生化参数高光谱估算[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6 吕岩;ABA调控冬小麦抗寒相关转录因子表达模式的分析及功能探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7 赵虎;MeJA对冬小麦抗寒生理及寒胁迫下TaCOI1/TaMYC2基因表达量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8 相智也;外源ABA与SA对冬小麦越冬前后苗期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9 史萍;晚霜冻胁迫下冬小麦株高变化与冠层光谱关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10 陈明;基于高光谱的抽穗期冬小麦冠层理化参量的估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244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8244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1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