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西农538等6个小麦品种(系)部分农艺性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1 09:42
   在小麦育种过程中,农艺性状的调查至关重要,分析小麦产量相关因素与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小麦品种的特征特性,为选育具有强优势组合的小麦品种提供指导。本试验对6个小麦品种(系)从灌浆期到成熟期的单株籽粒、叶片、茎秆、颖壳的鲜重、干重及成熟期株高、单穗重等农艺性状进行简单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及通径分析,并对6个小麦品种(系)的特征特性进行综合性评价,旨在为小麦的遗传改良和育种利用提供依据。试验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6个小麦品种(系)的株高、穗下节长等农艺性状表现进行分析发现,小麦各性状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为:单穗重穗粒数穗下节长穗长千粒重小穗数株高。结果显示,单穗重和穗粒数的变异系数与其他性状相比较大,株高的变异系数则比较小;综合考虑各性状表现情况,西农188和西农537的综合农艺性状较好。2.对小麦地上部一段时间内各器官的鲜重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从灌浆期到成熟期,小麦单株叶片、茎秆、颖壳鲜重与籽粒鲜重均表现为负相关关系。6个品种(系)的叶片鲜重与茎秆鲜重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叶片、茎秆鲜重与籽粒鲜重之间只有个别品种(系)表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他品种(系)则相关性不显著;对于叶片与颖壳、茎秆与颖壳、籽粒与颖壳鲜重,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则表现不一。以籽粒鲜重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的品种(系)的自变量均被剔除,有的品种(系)只保留了颖壳鲜重而有的品种(系)则只保留了叶片鲜重。3.对小麦地上部一段时间内各器官的干重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从灌浆期到成熟期,小麦单株叶片、茎秆、颖壳干重均与籽粒干重呈负相关关系。各品种(系)的叶片与茎秆、叶片与颖壳干重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叶片与籽粒、茎秆与籽粒、籽粒与颖壳干重,性状间的关系除个别品种(系)外其他品种(系)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茎秆与颖壳干重则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以籽粒干重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个别品种(系)自变量均未进入方程,其他品种(系)则以叶片、茎秆、颖壳干重等不同情况与籽粒干重产生回归关系。4.对株高、穗下节长等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相关结果显示:穗下节长、穗长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单穗重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穗长与穗下节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他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则不显著。回归分析表明,穗长对千粒重重要性较大;单穗重和千粒重对穗粒数的影响较大。通经分析显示,单穗重对穗粒数的直接影响较大,千粒重通过单穗重对穗粒数的间接作用大于其本身的直接作用。综合来看,单穗重是影响穗粒数的主要因素。
【学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512.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国小麦育种现状
    1.2 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及研究进展
        1.2.1 株型性状
        1.2.2 穗部性状
        1.2.3 地上部位器官
    1.3 农艺性状及相互关系
    1.4 本研究主要内容
        1.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方法
        2.2.1 田间种植方法
        2.2.2 性状调查方法
    2.3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及差异
    3.2 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3.2.1 各器官鲜重的相关分析
        3.2.2 各器官干重的相关分析
        3.2.3 株高等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3.3 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的回归与通经分析
        3.3.1 各器官鲜重对籽粒鲜重的回归分析
        3.3.2 各器官干重对籽粒干重的回归分析
        3.3.3 株高等农艺性状对千粒重的回归分析
        3.3.4 株高等农艺性状对穗粒数的回归分析
        3.3.5 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的差异表现
        4.1.2 小麦地上部器官间的相关回归分析
        4.1.3 株高等性状间的相关、回归通经分析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雪;史雨刚;王曙光;李晓宇;杨进文;孙黛珍;;小麦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5年09期

2 郭数进;杨凯敏;霍瑾;周永航;王宏勇;李贵全;;大豆不同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5年05期

3 王清海;杨在君;魏淑红;廖明莉;苏瑾;杨宇凤;杨会;王育伟;彭正松;;四倍体小麦矮秆基因的赤霉素敏感性及对农艺性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5年02期

4 逯腊虎;武计萍;张婷;王玉斌;;冬小麦穗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性分析[J];农学学报;2014年11期

5 吴儒刚;范业泉;刘鹏;吕金岭;崔光泉;戴忠民;;华北地区小麦品种农艺性状比较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07期

6 李哲清;赵万春;杜军志;;不同灌溉模式对冬小麦穗部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3年12期

7 姜丽娜;王珍珠;张凯;吴珊珊;李春喜;;不同品种小麦光合和产量性状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36期

8 田森林;李慧明;白文斌;;晋中晚熟冬小麦“窄行稀条播”的群体质量和产量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2012年06期

9 樊高琼;李金刚;王秀芳;郑亭;郭翔;陈溢;吴中伟;杨文钰;;氮肥和种植密度对带状种植小麦抗倒能力的影响及边际效应[J];作物学报;2012年07期

10 王晖;陈佳慧;王文文;兰进好;田纪春;;小麦产量性状与粒重性状的遗传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桑云;小麦DH群体穗下节间维管束及相关性状QTL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364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8364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9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