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有机物料对土壤硒形态及小麦硒吸收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0-13 18:17
   【目的】硒是动物和人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在中国72%土壤缺硒且富硒土壤区域硒有效性低的背景下,提高土壤中硒元素的有效性是增加农产品中硒含量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试验与田间小区试验结合,研究添加不同有机物料土壤硒的吸附-解吸特性,阐明有机物料对土壤硒形态转化及小麦硒吸收的影响,为富硒农产品生产提供依据。【方法】试验分为室内培养试验与田间小区试验两部分。(1)室内培养试验:设置4种有机物料处理,分别为棉花棉花秸秆、矿源腐殖酸、鸡粪有机肥、乙二胺四乙酸(EDTA),同时以空白土壤为对照(分别用CS、MH、CO、EDTA、CK表示),添加不同浓度Se(IV)进行吸附解吸试验。(2)田间小区试验包括不同有机物料基施试验和矿源腐殖酸追施试验。基施试验设施用生化腐殖酸、矿源腐殖酸、鸡粪有机肥和空白对照4个处理(分别用BH、MH、CO、CK表示);追施试验设三叶期、拔节期、孕穗期、成熟期追施矿源腐殖酸和空白对照5个处理(分别用MH-1、MH-2、MH-3、MH-4、CK表示)。【主要结果】(1)4种有机物料处理土壤对Se(IV)的吸附均在24 h内达到平衡,吸附量随着反应时间先快速增加后趋平稳。Langmuir和Freundich方程模型所拟合得到的R~2均大于0.92,两个方程均能很好地描述不同有机物料培养下土壤对Se(IV)的等温吸附过程;初始添加硒浓度为8 mg/L时等温平衡吸附量及解吸率均最大,4种有机物料处理等温吸附量表现为MHEDTACKCOCS,MH和EDTA处理较分别CK增加了12.51%和4.45%,CO和CS处理分别较CK降低了6.49%和13.45%;EDTA、MH、CO处理解吸率较CK显著提高,分别提高了18.68%、13.69%和11.53%。(2)不同有机物料基施条件下,随着施入时间的延长,MH和CO处理土壤可溶态硒、可交换态硒占总硒的百分比均呈上升趋势,增幅分别为1.35%-3.25%、3.96%-10.99%和1.23-4.59%、3.15%-11.89%,BH处理土壤可交换态硒占总硒的比例增幅为3.83%-10.09%;BH、MH、CO处理有机结合态硒占总硒的百分呈降低趋势,降幅分别为43.72%-35.92%、41.72%-35.52%和44.01%-35.09%。各有机物料处理下土壤有效硒含量较CK处理显著增加,土壤硒活化率显著提高。基施条件下各有机物料处理土壤有机质均显著高于CK,BH和MH处理土壤p H值较CK分别降低0.8和0.4个单位。土壤pH值与可溶态硒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与可溶态硒、可交换态硒及残渣态硒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机结合态态硒、铁猛氧化态硒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可溶态硒、可交换态硒、残渣态硒均与有机结合态硒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不同有机物料基施条件下,BH处理小麦根部硒含量显著高于CK,增加了25.58%,叶部、茎部、籽粒硒含量较CK无显著差异;MH处理根部、叶部、籽粒硒含量均显著高于CK,分别增加了9.30%、27.12%、27.59%,茎部硒含量较CK无显著差异;CO处理根部、茎部、叶部、籽粒硒含量均高于CK,分别增加了32.56%、38.0%、22.03%、34.48%。BH处理小麦籽粒硒富集系数显著高于CK,叶部、茎部、籽粒硒富集系数较CK无显著差异;MH处理根部、茎部、叶部、籽粒硒富集系数均高于CK;CO处理根部、籽粒硒富集系数均显著高于CK,叶部、茎部硒富集系数较CK无显著差异。BH处理小麦茎部、叶部、籽粒硒转移系数均显著低于CK;MH处理小麦叶部硒转移系数显著高于CK,而茎部硒转移系数显著低于CK;CO小麦各部位硒转移系数均与CK无显著差异。(4)MH-1、MH-2、MH-3、MH-4处理土壤可溶态硒含量占土壤全硒含量的百分比均显著提高,较CK分别提高65.68%、65.27%、33.47%、23.11%;MH-1、MH-2处理可交换态硒较CK分别增加18.83%、12.81%,有机结合态硒较CK分别降低9.77%、8.27%。MH-1、MH-2处理土壤硒活化率均显著高于CK,分别增加了9.09%、9.58%。随着追施时间越早小麦籽粒硒含量越高,MH-1、MH-2处理较CK分别增加31.03%、17.24%,MH-3、MH-4较CK无显著差异。追施矿源腐殖酸条件下,小麦根部、叶部、籽粒硒含量均与土壤可溶态硒含量、可交换态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MH-1、MH-2处理均显著提高小麦产量,较CK分别提高10.01%、11.99%。【结论】矿源腐殖酸、鸡粪有机肥均能提高土壤对硒的解吸率,有利于提高土壤硒的有效性。有机质可活化土壤有机结合态硒,向土壤可溶态硒、可交换态硒含量、残渣态硒转移;基施鸡粪有机肥处理、基施矿源腐殖酸处理及在三叶期和拔节期追施矿源腐殖酸可增加土壤有效态硒含量,提高土壤硒活化率及小麦籽粒硒含量。
【学位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512.1
【部分图文】:

曲线,培养土,有机物料,吸附平衡


图 3-1. 不同有机物料培养土对Se(IV)的吸附平衡曲线V) Absorption equilibrium curve on soil cultivated with different o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reatments(p<0.05).型参数不同动力学模型对吸附平衡的数据进行拟合,相关系果符合程度,结果如表 3-1 所示,抛物线模型相关系数好。Elovich 模型、一级动力学方程和二级动力学方各处理间 R2大小差异不大,三个动力学模型对各有从表观吸附量上看(表 3-1),在二级动力学方程中,壤中,MH 处理对 Se(IV)的表观吸附量(Se2)最大(22是 CS 处理;CS 处理吸附的表观吸附速率常数值(k2表 3-1. Se(IV)吸附动力学各模型参数ble 3-1. Adsorption kinetics of sodium selenite model parameters.学 二级动力学 Elovich 模型 1R2Se2K2R2A B R22 b 0.98 18.85 b 0.32 b 0.95 14.52 2.15 0.92

吸附等温曲线,有机物料,吸附等温曲线,培养的


有机物料对土壤硒形态及小麦硒吸收的影响逐渐下降。达到平衡时,腐殖酸(MH)处理的吸附量S)处理的平衡吸附量最小。看出,在添加初始硒浓度为1 mg/L时,土壤的吸附等近于0。在添加初始硒浓度<3 mg/L的整个等温平衡吸肥(CO)处理平衡浓度及吸附量较对照(CK)、无的升高而增大,添加初始硒浓度为8 mg/L时,吸附量O>CS,MH和EDTA处理较分别CK增加了12.51%和低了6.49%和13.45%。

硒含量,有机物料,土壤,结合态


图 4-1. 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总硒含量的影响 4-1. Effects of different 0rganic materials on soil total selenium co示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reatments(p<0.05).看出,各处理土壤硒主要以有机结合态为主,占总硒氧化物结合态硒次之,分别约占总硒的 34%和 18%,可含量最小,分别约为总硒的 3%和 1%。本实验选用的鸡能对土壤总硒含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土壤各形态变壤各形态硒含量百分比较为稳定,整体上残渣态和铁锰变化,土壤有机结合态硒含量占总硒百分比呈现降低酸盐结合态硒占总硒的百分比则为先升高后降低,这009)研究相符。知,不同有机物料处理下土壤有效态硒含量随施入时长,矿源腐殖酸(MH)处理和鸡粪(CO)处理土壤均呈上升趋势,增幅分别为 1.35%-3.25%、1.23-4.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晓霞;魏洪义;;硒的营养生物学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学报;2015年10期

2 李圣男;岳士忠;李花粉;乔玉辉;;基施富硒有机肥料对玉米和土壤硒含量的影响[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年06期

3 周鑫斌;于淑慧;谢德体;;pH和三种阴离子对紫色土亚硒酸盐吸附-解吸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5年05期

4 张政勤;罗文贱;陈勇;杨少海;邹献中;;不同NaNO_3浓度下可变电荷土壤铜离子解吸率的分配及影响因素[J];土壤学报;2015年05期

5 杨旎;宗良纲;严佳;姚欢;马爱军;何任红;;改良剂与生物有机肥配施方式对强酸性高硒茶园土壤硒有效性的影响[J];土壤;2014年06期

6 刘媛媛;孟凡乔;吴文良;周越;;植物中硒的含量、影响因素及形态转化研究[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4年06期

7 王丹君;;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的硒[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4年07期

8 丁继平;汪名富;谢学智;;施用精制有机肥和秸秆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农技服务;2014年06期

9 李惠霞;陈萍;;不同有机物料对枸杞园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4年04期

10 任丽英;赵敏;董玉良;王芳;高晓慧;庞雪;;两种铁氧化物对土壤有效态汞的吸附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田欢;典型富硒区岩石-土壤-植物中硒的赋存状态及环境行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

2 郭宇;恩施地区硒的地球化学研究及富硒作物栽培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3 耿建梅;海南省稻田土壤硒的化学特征及水稻吸收累积硒的基因型差异与机理[D];海南大学;2010年

4 李颖;水体中重金属、腐殖酸和粘土颗粒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栋;施磷对土壤硒形态及小麦硒吸收转运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7年

2 彭琴;基于梯度扩散薄膜技术评价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3 者渝芸;长期不同管理方式土壤和磷对硒吸附解吸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4 冯璞阳;外源硒酸盐在不同土壤中的运移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5 王兆双;土壤有效硒提取方法比较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6 罗倩;名山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硒的形态及其有效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7 郭璐;作物对外源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动态吸收的差异及其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8 满楠;土壤中外源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老化过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9 于振;陕西汉阴富硒地区主要农作物硒富集能力及其农产品中硒赋存形态和分布规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松山;土壤中硒形态和价态及生物有效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39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839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6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