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迫作用对乌拉尔甘草种子幼苗及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
【学位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567.71
【部分图文】:
图 4-1 不同激素种类与愈伤组织诱导系数的响应面分析图(下胚轴)Fig.4-1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of different hormone types and callus induction rate(hypoco4.5.2 幼根诱导结果根据表 4-2 实验组结果,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其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及方见表 4-4。表 4-4 为二次模型中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表明 2,4-D 和 KT 对愈伤组织诱性效应显著(P<0.05),因素 B2、C2对愈伤组织诱导系数的曲面效应显著,因素 A伤组织诱导系数的交互影响显著,AB、AC 、BC、A2对愈伤组织诱导系数交互影著。对试验数据进行多次拟合回归,以诱导系数(Y)为因变量,2,4-D(A)、6-BKT(C)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模型为:Y=+0.6250+2.25A+6.75B-1.00C-0.25AB-1.75AC+0.25BC-0.625A2-2.125B2+1.8750C2模型的回归 F 值为 7.01,P<0.05,表明该回归显著,模型对试验实际情况拟合失拟项不显著(P>0.05),相关系数 R2=1.0000,校正决定系数 R2adj=0.7716,表明该实际的试验拟合程度良好,误差小,模型选择合适,可以用该模型对响应值进行分测来确定最佳诱导愈伤组织的激素组合。
图 4-2 不同激素种类与愈伤组织诱导系数的响应面分析图(幼根)Fig.4-2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of different hormone types and callus induction rate(radicle)4.6 小结利用响应面法对 6-BA、2,4-D、KT 三种激素进行优化,获得以下胚轴为外植体的导愈伤组织的激素浓度为 6-BA 0.63 mg/L + 2,4-D 1.75 mg/L + KT 2.00 mg/L,以幼根为植体的激素浓度为 6-BA0.22 mg/L +2,4-D 1.63mg/L+KT 1.98mg/L。预测乌拉尔甘草愈伤织诱导系数分别为 11.87、11.79,经验证,实际乌拉尔诱导系数为 11,与预测值相差 00.79,验证了预测结果的正确性,说明响应面分析法得到的激素浓度真实可靠。
样品在 24h 之内稳定性良好。6.4.8 加样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取同一乌拉尔甘草愈伤组织粉末样品 0.2g,共 5 份,分别加入混合对照品溶液1、2、3、4、5mL,按照“6.4.1”方法制备待测样品溶液,按“6.4.3”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计算加样回收率,结果甘草苷、甘草酸加样回收率分别为 97.96%、98.24%,RSD 为 2.21%、2.57%。6.4.9 样品含量测定取添加不同诱导子培养的乌拉尔甘草愈伤组织粉末样品,按照“6.4.1”制备待测样品溶液,按“6.4.3”色谱条件进行检测,记录峰面积,测定结果见 6.5。6.5 结果与分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美杰;郝彩琴;;宁夏乌拉尔甘草经济施磷量研究[J];北方园艺;2013年01期
2 李明;张清云;蒋齐;杨彩霞;龙澍普;李生彬;张治科;;乌拉尔甘草栽培技术规程[J];宁夏农林科技;2008年02期
3 张慧臻;周成明;;乌拉尔甘草栽培[J];新疆农垦科技;2006年01期
4 张建国;马存旭;张耀强;;乌拉尔甘草断根栽培技术要点[J];新疆畜牧业;2005年06期
5 钟文昭,王健,张慧,佟雪红;乌拉尔甘草地膜栽培技术[J];新疆农垦科技;2003年03期
6 许凤军;乌拉尔甘草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J];农牧产品开发;2000年09期
7 沈凤嘉,胡金锋,虞亚川,徐志栋;乌拉尔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5年04期
8 曾路,李胜华,楼之岑;国产甘草的生药形态组织学研究[J];药学学报;1988年03期
9 贾琦,王邠,舒永华,张如意,高从元,乔梁,庞吉海;乌拉尔甘草三萜——甘乌内酯的化学结构[J];药学学报;1989年05期
10 耿广琴;谢晓蓉;;旱盐双重胁迫对乌拉尔甘草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8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连科迅;硒化新疆乌拉尔甘草多糖抗炎免疫调节作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年
2 赵则海;乌拉尔甘草生活史型特征及生态机理[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3 葛淑俊;乌拉尔甘草AFLP遗传多样性及离体培养技术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4 尚辛亥;甘草质量与生境的关系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魏胜利;乌拉尔甘草地理变异与种源选择[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6 王继永;乌拉尔甘草栽培营养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7 陆嘉惠;三种药用甘草耐盐性及耐盐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年
8 李丽;中国西北地区甘草根瘤内生细菌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妍;胁迫作用对乌拉尔甘草种子幼苗及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D];吉林农业大学;2018年
2 范靖然;乌拉尔甘草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张志政;土壤深松对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产量品质和土壤环境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7年
4 牛清东;不同耐盐性药用甘草Na~+的吸收途径及其对Na~+区隔化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7年
5 罗江川;乌拉尔甘草盐分积累、分布与分泌途径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7年
6 高睿;栽培密度对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生长与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及机理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7年
7 石灵玉;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不同部位叶片间集盐、泌盐与光合气体交换能力的比较[D];石河子大学;2017年
8 王永力;新疆乌拉尔甘草茎叶饲料特性及饲喂效果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9 王微;乌拉尔甘草地上部分有效成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10 张卉;乌拉尔甘草cDNA文库的构建及EST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699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869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