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密度与施氮量对湖北省春玉米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学位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513
【部分图文】:
分为三大玉米生产优势区域。一是鄂西山地春玉米区,是比较稳定的玉米产区,面积占湖北省玉米面积 1/2 以上。二是鄂北岗地夏玉米区,面积约占湖北省玉米面积1/3 左右,具有发展快的特点。三是平原丘陵玉米区,面积占湖北玉米面积的 1/5 左右,该区域具有丰富的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特征明显,春、夏、秋玉米在该区域都有所发展,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优势区域。1.3 研究目的与创新点目前,关于玉米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主要是针对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对其他玉米产区的影响,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春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与利用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创新点在于对湖北省两个春玉米品种在不同氮肥量和种植密度互作下的氮素积累特点和产量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玉米的农艺性状、冠层结构、籽粒脱水特性以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进行了研究,能够为当地玉米高产高效合理密氮管理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1.4 技术路线
不同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2018年黄冈试验点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的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和纯收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仁杰;;不同种植密度对宁化河龙贡米水稻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8年36期
2 姬攀攀;李洪菊;罗冬玉;侯玲;罗艳萍;杨芳;王富;吴吉平;周家华;;种植密度对夏直播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9年12期
3 陈黛丽;李丹;蒋丽娜;金卫群;;“华耘花糯402”种植密度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8年02期
4 邱炼;吴长友;陈柏原;查岭;;不同种植密度对毕节白蒜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上海蔬菜;2018年02期
5 董庆国;;种植密度对水稻农艺性状的研究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14期
6 王彦;范保杰;曹志敏;张志肖;苏秋竹;刘长友;田静;;种植密度对小豆开花结荚规律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18年02期
7 杨丽云;杨少华;赵菊;陈翠;侯志江;徐中志;;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对三角叶薯蓣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7年01期
8 蓝芳;向维;张平刚;黄才伟;;不同种植密度对山豆根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7年04期
9 张海申;熊卫东;郭海斌;张军刚;;不同种植密度对驻玉216产量及主要特征特性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7年01期
10 邢洋洋;王云;宋桂云;李淑梅;李依韦;葛星;;种植密度对蓖麻株型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文娟;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生长发育对光照强度的响应[D];石河子大学;2017年
2 邰书静;品种、氮肥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娟;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互作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调控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4 刘志新;不同耐密性玉米的密植效应及耐密性遗传规律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5 石德杨;高产夏玉米密植效应与耐密机理研究及其氮素调控[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6 王成雨;氮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冠层结构与功能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7 龙海丽;基于光照、温度、降水资源分布的东北地区春玉米生产措施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8 王子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东北特早熟棉区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冯鹏;品种与栽培技术对玉米产量及青贮质量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10 王庆燕;不同群体结构下玉米避阴反应的生理生化机制及其调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俊欧;不同密度与施氮量对湖北省春玉米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2 马晓君;种植密度对川中丘区春、夏玉米冠层结构、抗倒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3 罗萍;种植密度对安顺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6年
4 魏晓宇;海三棱藨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盐度和氮磷比梯度的生态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5 张雪悦;种植密度对越冬型黑麦生理、茎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6 门思润;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烤烟碳同化能力及氮素分配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8年
7 付旭生;苦草种植密度优化探究及多智能体模型构建[D];广西大学;2019年
8 李龙;肥料类型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养分积累转运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8年
9 刘建勋;不同种植密度对吉林省三个主要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8年
10 吴云洁;凤县花椒林下黄精栽培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79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879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