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功能性成分地理分布规律及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学位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后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565.1
【部分图文】: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2.1研究材料??将我国大豆产区以每2个经度、纬度分成经纬网格,委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30个综合试验站在大豆成熟季节从服务区域内及临近经纬格内的一般大豆生产??田中,按照五点取样法收集大豆样品。大豆面积少的省份以省为单位取样。??2010-2017年,从我国北方春作大豆区东北亚区(简称东北亚区)、北方春作大豆??区西北亚区(简称西北亚区)、黄淮海流域夏作大豆区(简称黄淮海区)、南方多??作大豆区(简称南方区)收集栽培大豆样品1792份(卜慕华和潘铁夫,1982,图??2.1),收集区域涉及28个省(市、区)。其中,2010年收集样品269份,2011年??187?份,2012?年?146?份,2013?年?206?份,2014?年?240?份,2015?年?236?份,2016??年281份,2017年227份。各产区采集地地理信息、样品数和生育期组信息详见??表?2.1。??124??0*0*1??
4.3中国大豆功能性成分的地理分布规律??4.3.1大豆异黄酮及皂苷的地理分布规律??中国异黄酮含量高的大豆分布在东北地区、西南山区及西北地区(图4.5),??其中,含量较为突出的地区有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及东南部地区、吉林南部、辽??宁中东部、新疆伊犁州部分地区、四川西南部及云南北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为??低洼区。??0?5-1.2?2.0-2.2??1.2-1.4?■■?2.2-2?4?」????1.4-1.6?H?2.4-2.6??。一?1?見??图4.5中国异黄酮含量的地理分布图??Figure?4.5?Geographical?distribution?of?soybean?isoflavone?contents?in?China??大豆皂苷含量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西北部分地区(图4.6),其中,??含量较为突出的地区有黑龙江南部,吉林中、东部,辽宁中部和南部,山西西部??和陕西东北部等区域。长江以南地区及新疆西北部地区整体较低。??4.3.2大豆磷脂的地理分布规律??根据中国大豆磷脂含量的地理分布图(图4.7)可知,我国大豆磷脂含量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特别是内蒙古呼伦贝尔东部及黑龙江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为低洼区,如陕西南部、宁夏、四川东北部、重庆、湖北、湖南北部和江??西西北部等。??25??
图4.7中国大豆磷脂含量的地理分布图??Table?4.7?Geographical?distribution?of?soybean?phospholipid?contents?in?China??4.3.3大豆膳食纤维及寡聚糖的地理分布规律??我国膳食纤维含量高的大豆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及东北东部地区(图4.8),??其中含量尤为突出的区域包括黑龙江中南部、吉林东北部、辽东半岛、江西中部??和四川南充局部地区。内蒙古东南部和河北省东北部是低洼区。??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新;;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14期
2 李景春;;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配套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01期
3 苑成冬;;大豆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吉林农业;2018年07期
4 李琼;张晓明;;病虫害对5个大豆主产国大豆产量影响的概述[J];农学学报;2018年04期
5 刘景堂;;浅论大豆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J];农业与技术;2018年08期
6 李荣;王淑芬;;同豆5号大豆栽培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7年01期
7 张珊珊;;论大豆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02期
8 闫贤仙;何小波;;晋豆25号大豆栽培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7年02期
9 许振文;;浅析大豆栽培中的问题与策略[J];南方农业;2017年03期
10 邓荣丰;;大豆栽培技术与提高种植效益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年1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宋雯雯;中国大豆功能性成分地理分布规律及环境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2 胡国华;大豆品质生态特性及其遗传表达特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3 滕卫丽;大豆抗花叶病遗传、细胞超微结构分析及基因定位[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
4 马丽萍;基于水稻全长cDNA的大豆种质创新技术体系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5 王竹;栽培因子对套作大豆形态、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6 赵然;中华根瘤菌属大豆根瘤菌共生匹配性的适应性进化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苍真名;土层置换对连作大豆生理、品质及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7年
2 于国宜;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3 张国军;三江平原东部地区主要大豆栽培模式的产量与效益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4 李钰;中国古代大豆栽培探究[D];郑州大学;2007年
5 李倩倩;四个中国大豆品种发芽过程营养成分消长变化规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6 孙国庆;多项分布模型研究及其在大豆表型性状相关分析中的应用[D];吉林农业大学;2017年
7 程鹏;大豆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种子大小和形状性状的QTL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8 赵慧莉;稀土镧和铈对东北大豆籽粒化学品质形成及其产量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9 陆捡花;大豆虫害响应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10 黄珊珊;2BXJ-4A1型大豆小区育种精量播种机设计与试验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83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883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