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育秧方式的栽插密度对机插稻综合生产力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1-25 19:16
试验于2015-2016在扬州大学校外试验基地兴化市钓鱼镇(33°05’N,119°58’E)进行。以大面积应用的优质食味稻米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设置2种育秧方式(印刷播种育秧和常规育秧)和 5 种栽插行株距(30.0×10.5 cm、30.0×11.7 cm、30.0×13.0 cm、30.0×14.8 cm和30.0×17.0 cm),比较研究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其结构、光合物质生产、氮素吸收利用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探明不同育秧方式下水稻产量形成差异及各育秧方式下水稻高产的适宜栽插密度,为新型机插育秧方式(印刷播种)方式的大面积推广与应用及配套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印刷式播种育秧在栽插密度A3处理取得最高产量,常规育秧在B2处理取得最高产量,A3处理比B2处理增产5.2%。相同栽插密度条件下,印刷式播种育秧的水稻产量均高于常规育秧,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产量的变化趋势相同,结实率和千粒重之间的影响不大。随着栽插密度的逐渐减少,印刷式播种育秧和常规育秧的水稻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从产量构成分析,随着栽插密度的减少,印刷式播种育秧和常...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机插秧发展现状
2.2 目前机插稻育秧的播种方式
2.3 印刷播种育秧技术
2.4 毯状大苗对水稻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2.5 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2.6 栽插密度对水稻物质生产的影响
2.7 栽插密度对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2.8 栽插密度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4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机插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
2.2 生育期
2.3 叶面积指数
2.4 群体茎蘖数和茎蘖成穗率
2.5 光合势
2.6 干物质积累及其比例
3 讨论
3.1 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差异的影响
3.2 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物质生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机插稻品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供试材料
1.2 实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加工品质
2.2 外观品质
2.3 蒸煮食味品质
2.4 营养品质
2.5 淀粉RVA谱特征
3 讨论
3.1 育秧方式和密度对水稻加工品质的影响
3.2 育秧方式和密度对水稻外观品质的影响
3.3 育秧方式和密度对水稻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育秧方式及栽插密度对机插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株含氮率
2.2 植株吸氮量
2.3 氮素阶段吸收量及其比例
2.4 氮素利用效率
3 讨论
3.1 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
3.2 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育秧方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大田验证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材料与技术
1.3 试验设计与经过
1.4 测定项目与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秧苗素质
2.2 叶面积和光合势
2.3 干物质积累特征和收获指数
2.4 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
2.5 产量及其构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机插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2 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机插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1.3 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机插稻加工、营养、蒸煮及食味品质的影响
1.4 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机插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5 育秧方式水稻最佳栽培规格
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方水稻机插现状与发展分析[J]. 李刚华,刘正辉,唐设,丁承强,王绍华,凌启鸿,丁艳锋. 中国稻米. 2015(05)
[2]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稻米品质特性的影响[J]. 殷春渊,王书玉,刘贺梅,孙建权,胡秀明,薛应征,王和乐,范永胜. 河南农业科学. 2015(09)
[3]秸秆还田下适宜施氮量提高机插稻南粳9108产量和群体质量[J]. 郭保卫,胡雅杰,钱海军,曹伟伟,邢志鹏,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 中国水稻科学. 2015(05)
[4]中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实践[J]. 朱德峰,张玉屏,陈惠哲,向镜,张义凯. 中国农业科学. 2015(17)
[5]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J]. 许俊伟,孟天瑶,荆培培,张洪程,李超,戴其根,魏海燕,郭保卫. 作物学报. 2015(11)
[6]低氮密植栽培对超级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 谢小兵,周雪峰,蒋鹏,陈佳娜,张瑞春,伍丹丹,曹放波,单双吕,黄敏,邹应斌. 作物学报. 2015(10)
[7]不同生态条件和栽培密度对水稻氮磷钾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J]. 李静. 杂交水稻. 2015(03)
[8]氮肥用量和密度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徐新朋,周卫,梁国庆,孙静文,王秀斌,何萍,徐芳森,余喜初.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3)
[9]不同机栽方式下杂交稻产量及其形成特征比较[J]. 张军,王兴龙,石广跃,米长生,郭保卫,李必忠,方书亮,陆海空,刘忠红,张永进,庚跃东. 农业工程学报. 2015(10)
[10]水稻最佳作物管理技术的增产增效作用[J]. 安宁,范明生,张福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4)
博士论文
[1]生态条件和栽培密度对水稻群体特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李静.四川农业大学 2013
[2]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形成及其生理生态特征的研究[D]. 郭保卫.扬州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淮北地区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适宜机插株行距的研究[D]. 张强.扬州大学 2015
[2]水稻机插秧印刷播种技术的研究[D]. 钟平.南京农业大学 2014
[3]不同类型钵苗摆栽密度对粳型超级稻产量及其生态生理特征的影响[D]. 周兴涛.扬州大学 2013
[4]移栽行距、密度对水稻超高产形成的影响[D]. 荆爱霞.扬州大学 2008
[5]播期和移栽密度对淮北中粳稻两个品种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D]. 翟超群.扬州大学 2007
[6]水稻强化栽培不同移栽秧龄、密度的研究[D]. 龙旭.四川农业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99744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机插秧发展现状
2.2 目前机插稻育秧的播种方式
2.3 印刷播种育秧技术
2.4 毯状大苗对水稻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2.5 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2.6 栽插密度对水稻物质生产的影响
2.7 栽插密度对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2.8 栽插密度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4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机插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
2.2 生育期
2.3 叶面积指数
2.4 群体茎蘖数和茎蘖成穗率
2.5 光合势
2.6 干物质积累及其比例
3 讨论
3.1 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差异的影响
3.2 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物质生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机插稻品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供试材料
1.2 实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加工品质
2.2 外观品质
2.3 蒸煮食味品质
2.4 营养品质
2.5 淀粉RVA谱特征
3 讨论
3.1 育秧方式和密度对水稻加工品质的影响
3.2 育秧方式和密度对水稻外观品质的影响
3.3 育秧方式和密度对水稻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育秧方式及栽插密度对机插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株含氮率
2.2 植株吸氮量
2.3 氮素阶段吸收量及其比例
2.4 氮素利用效率
3 讨论
3.1 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
3.2 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育秧方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大田验证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材料与技术
1.3 试验设计与经过
1.4 测定项目与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秧苗素质
2.2 叶面积和光合势
2.3 干物质积累特征和收获指数
2.4 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
2.5 产量及其构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机插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2 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机插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1.3 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机插稻加工、营养、蒸煮及食味品质的影响
1.4 育秧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机插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5 育秧方式水稻最佳栽培规格
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方水稻机插现状与发展分析[J]. 李刚华,刘正辉,唐设,丁承强,王绍华,凌启鸿,丁艳锋. 中国稻米. 2015(05)
[2]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稻米品质特性的影响[J]. 殷春渊,王书玉,刘贺梅,孙建权,胡秀明,薛应征,王和乐,范永胜. 河南农业科学. 2015(09)
[3]秸秆还田下适宜施氮量提高机插稻南粳9108产量和群体质量[J]. 郭保卫,胡雅杰,钱海军,曹伟伟,邢志鹏,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 中国水稻科学. 2015(05)
[4]中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实践[J]. 朱德峰,张玉屏,陈惠哲,向镜,张义凯. 中国农业科学. 2015(17)
[5]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J]. 许俊伟,孟天瑶,荆培培,张洪程,李超,戴其根,魏海燕,郭保卫. 作物学报. 2015(11)
[6]低氮密植栽培对超级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 谢小兵,周雪峰,蒋鹏,陈佳娜,张瑞春,伍丹丹,曹放波,单双吕,黄敏,邹应斌. 作物学报. 2015(10)
[7]不同生态条件和栽培密度对水稻氮磷钾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J]. 李静. 杂交水稻. 2015(03)
[8]氮肥用量和密度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徐新朋,周卫,梁国庆,孙静文,王秀斌,何萍,徐芳森,余喜初.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3)
[9]不同机栽方式下杂交稻产量及其形成特征比较[J]. 张军,王兴龙,石广跃,米长生,郭保卫,李必忠,方书亮,陆海空,刘忠红,张永进,庚跃东. 农业工程学报. 2015(10)
[10]水稻最佳作物管理技术的增产增效作用[J]. 安宁,范明生,张福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4)
博士论文
[1]生态条件和栽培密度对水稻群体特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李静.四川农业大学 2013
[2]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形成及其生理生态特征的研究[D]. 郭保卫.扬州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淮北地区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适宜机插株行距的研究[D]. 张强.扬州大学 2015
[2]水稻机插秧印刷播种技术的研究[D]. 钟平.南京农业大学 2014
[3]不同类型钵苗摆栽密度对粳型超级稻产量及其生态生理特征的影响[D]. 周兴涛.扬州大学 2013
[4]移栽行距、密度对水稻超高产形成的影响[D]. 荆爱霞.扬州大学 2008
[5]播期和移栽密度对淮北中粳稻两个品种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D]. 翟超群.扬州大学 2007
[6]水稻强化栽培不同移栽秧龄、密度的研究[D]. 龙旭.四川农业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997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99974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