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栽插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10 11:06
  【目的】秸秆还田方式影响土壤和肥料中养分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还田方式下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为水稻人工插秧和毯苗机插技术选择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6—2018年在成都温江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试验田进行,以籼型三系杂交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秸秆不还田(S0)、覆盖还田(S1)和翻埋还田(S2) 3种还田方式,副区为人工插秧(HT)和毯苗机插(MT) 2种栽插方式,氮肥用量为N 135 kg/hm2,按基肥∶蘖肥∶促花肥∶保花肥=3∶3∶2∶2的比例施用。磷肥(过磷酸钙)用量为P2O5 90 kg/hm2,作基肥一次施入;钾肥(氯化钾)用量为K2O 150 kg/hm2,施用比例为基肥∶穗肥=7∶3。分别于分蘖盛期、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采集茎鞘、叶和穗样品测定干物重和氮含量,计算不同时期氮素积累、转运及氮素利用效率。【结果】秸秆还田方式对人工和机械插秧水稻产量、植株氮素积累及氮素利用具有显著影响。1)与S0相比,S1、S2处理提高了水稻产量,抑制了水... 

【文章来源】: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26(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秸秆养分资源数量及替代化肥潜力[J]. 宋大利,侯胜鹏,王秀斌,梁国庆,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1)
[2]播栽方式与施氮量对杂交籼稻氮肥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 王春雨,余华清,何艳,郭长春,张绍文,杨志远,马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12)
[3]氮肥运筹对秸秆全量还田双季稻氮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左文刚,黄顾林,陈亚斯,朱晓雯,沈袁玲,柏彦超,单玉华,封克.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7(02)
[4]秸秆全量还田与氮肥运筹对机插粳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李晓峰,程金秋,梁健,陈梦云,任红茹,张洪程,霍中洋,戴其根,许轲,魏海燕,郭保卫.  作物学报. 2017(06)
[5]油菜·小麦秸秆在稻田土壤中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J]. 黄晶,段转宁,马鹏,任品安,陶诗顺.  安徽农业科学. 2016(18)
[6]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研究进展[J]. 张晓果,王丹英,计成林,徐春梅,陈松,章秀福.  中国稻米. 2015(05)
[7]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直播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J]. 徐国伟,翟志华,陈珂,王贺正,李友军.  广东农业科学. 2015(16)
[8]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对水稻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 杜康,谢源泉,林赵淼,刘正辉,王绍华,丁艳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6(01)
[9]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麦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稻氮素利用、产量及米质的影响[J]. 严奉君,孙永健,马均,徐徽,李玥,代邹,杨志远.  中国水稻科学. 2015(01)
[10]机械化播栽对杂交稻氮素积累分配及碳氮比的影响[J]. 刘利,雷小龙,黄光忠,刘代银,任万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04)



本文编号:3074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074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6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