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河南省不同生态区小麦-玉米两熟制农田碳足迹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18 14:28
  农业碳足迹分析是衡量整个作物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重要方法,对指导农业低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河南省不同地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玉米(Zea mays L.)轮作周年生产过程中碳足迹来源,于2018—2019年间,在河南省豫南、豫中、豫北及豫西4个不同类型的生态区开展田间试验。每个地区分别设置示范区和农民常规区采样点,采用静态箱法-气相色谱法检测土壤中CH4和N2O的排放,并采用用全球增温潜势(GWP)衡量不同区域的增温效应。同时利用碳足迹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粮食生产中各项碳排放源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河南省农田CH4的年吸收量为203.53—332.76 mg·m-2,N2O的年吸收量为231.86—2 96.12 mg·m-2。相比于常规区,豫南、豫中、豫北及豫西示范区农田的GWP降低4.79%、15.24%、5.08%和9.32%。小麦-玉米周年碳足迹表现为豫北最高为5 229.63 hm-2,豫南最低... 

【文章来源】:生态环境学报. 2020,29(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河南省不同生态区小麦-玉米两熟制农田碳足迹分析


试验地点的地理位置

土壤图,排放量,生态区,农田


4个不同示范区和常规耕作区的N2O每月累计排放量动态变化见图3。豫南、豫中、豫北和豫西土壤N2O的月累计排放量为3.58—48.22、4.84—57.56、4.02—72.55、7.95—45.80 mg·m-2·mon-1。豫南、豫中、豫北和豫西示范区总吸收量分别为223.84、259.79、262.52、231.86 mg·m-2,常规区排放量分别261.91、296.12、270.64、252.75 mg·m-2,N2O的总排放量表现为豫北、豫南和豫中的排放量相当,豫西地区最低。与其他地区相比,豫西地区在3月间并未出现明显的峰值,调查发现,这可能与该地区在小麦季不进行或少量追肥有关。从季节上看,进入玉米季后N2O的排放量有所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夏季温度和降水都有所增加,适合土壤中反硝微生物的生存,促进反硝化反应的进行,温度的增加也加速了N2O从土壤中释放速率。N2O排放的主要峰值出现在10月,3月和7月,原因是在这期间均进行了施肥。示范区和常规区具有相似的排放趋势,但相对于常规区,豫南、豫中、豫北和豫西示范区N2O的排放分别降低了14.54%、12.27%、3.00%和8.27%。图3 4个生态区农田土壤N2O月均累计排放量

土壤图,生态区,排放量,土壤


4个生态区农田土壤N2O月均累计排放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有机物料还田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J]. 李春喜,李斯斯,邵云,马守臣,刘晴,翁正鹏,李晓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06)
[2]减氮施肥对春玉米-晚稻生产系统碳足迹的影响[J]. 俞祥群,姜振辉,王江怀,林景东,刘益珍,杨京平.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4)
[3]不同氮肥对东北春玉米农田温室气体周年排放的影响[J]. 姚凡云,王立春,多馨曲,刘志铭,吕艳杰,曹玉军,魏雯雯,王永军.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4)
[4]不同施氮措施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J]. 朱龙飞,徐越,张志勇,于旭昊,马新明,闫广轩,孔玉华.  生态环境学报. 2019(01)
[5]长江中游地区稻麦生产系统碳足迹及氮足迹综合评价[J]. 陈中督,徐春春,纪龙,方福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07)
[6]长期定位双季稻田施用生物炭的温室气体减排生命周期评估[J]. 张卫红,李玉娥,秦晓波,李健陵,万运帆,王斌,高清竹,刘硕.  农业工程学报. 2018(20)
[7]中国小麦、玉米碳足迹历史动态及未来趋势[J]. 王钰乔,濮超,赵鑫,王兴,刘胜利,张海林.  资源科学. 2018(09)
[8]2003~2015年河南省粮食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研究[J]. 张志高,娄延军,张玉,郭馨彤,冯森,郑美洁.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6)
[9]山东省小麦-夏直播花生种植体系碳足迹[J]. 邹晓霞,张晓军,王月福,王铭伦.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3)
[10]华北平原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综述[J]. 王玉英,李晓欣,董文旭,张玉铭,秦树平,胡春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2)

博士论文
[1]基于农户生产技术选择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D]. 郭霞.南京农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88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088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f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