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玉米冠层结构和群体光合特性对增密的响应

发布时间:2021-03-22 23:53
  2018~2019年以陕科9号和大丰30为材料,设置4个密度4.5万、6.0万、7.5万和9.0万株/hm2进行田间试验,分析玉米冠层结构、光合性能以及产量构成指标,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群体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确定陕北灌区玉米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子粒产量随密度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密度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14.1 t/hm2和13.2 t/hm2。随种植密度增大单位面积穗数显著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减少。随着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能够调节穗上中部叶倾角、株型变紧凑,穗位层接收到更多的光能,增加了群体光合速率,积累更多光合同化物,高密度条件下陕科9号协调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优于大丰30。适当增加密度配合耐密品种是陕北灌区春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密度7.5万株/hm2是该区玉米适宜种植密度。 

【文章来源】:玉米科学. 2020,28(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玉米冠层结构和群体光合特性对增密的响应


种植密度对玉米冠层光能截获率的影响

密度图,光合能力,密度,叶面积指数


由图2可知,从拔节到吐丝期,两个品种各密度处理下LAI均呈增长趋势,吐丝期达到最大后开始降低,降低幅度随密度增加而增大,表明密度增大导致生长后期种内竞争加剧。从抽雄期到灌浆期,陕科9号和大丰30的LAI随着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大,且在抽雄期有最大值,陕科9号为5.8,大丰30为5.2。灌浆期4个密度处理LAI平均值表现为陕科9号>大丰30,表明陕科9号在吐丝后仍保持较高的LAI,增大了群体光合绿叶面积。随着种植密度增加,两个品种冠层光合能力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D3密度水平下达到最大,品种间的冠层光合能力表现为陕科9号>大丰30,不同生育期间表现为吐丝期>灌浆期;在D3处理下吐丝期陕科9号冠层光合能力较大丰30高9.6%,灌浆期比大丰30平均高10.8%。陕科9号冠层光合能力总体较高,高产潜力最大,过高密度下由于冠层内透光率较低,不利于生育后期光合作用。

密度图,密度,生物产量,玉米


由表2可知,随着种植密度增大,两个品种单位面积穗数显著增加(P<0.05),穗粒数和百粒重减少。种植密度从D1增加到D4,陕科9号和大丰30平均穗粒数分别降低19.3%和22.5%,平均百粒重分别降低16.8%和20.3%。两个玉米品种产量均随着密度增加先增大后降低,产量均表现为D3>D4>D2>D1。在D3密度时(7.5万株/hm2)陕科9号和大丰30产量分别为14.1 t/hm2和13.2 t/hm2,最适密度下陕科9号产量较大丰30高6.4%。种植密度从D1(4.5万株/hm2)增大到D3(7.5万株/hm2),陕科9号和大丰30产量分别提高了48.3%和26.5%。当密度从D3至D4,玉米产量均开始下降,但在D4密度下陕科9号产量高于大丰30,此时陕科9号耐密性的优势才体现出来。3 结论与讨论


本文编号:30947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0947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b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