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杂交水稻耐潜沼性逆境的农艺特征与生理特性

发布时间:2021-03-28 18:48
  潜沼性逆境以土壤氧气含量低、氧化还原电位低、还原性物质含量高为主要特征,是制约四川盆地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明确潜沼性逆境下杂交水稻的农艺特征与生理特性,对培育耐潜沼性逆境水稻品种,探索克服潜沼性逆境技术措施,提高我国南方稻区中低产田稻谷产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本研究于2013-2017年采用大田试验与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潜沼性逆境下的土壤环境、水稻产量、根系特征和茎秆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低温潜沼性逆境下,秸秆还田不利于水稻产量提高,水稻秸秆还田处理的稻谷产量(45004920 kg/hm2),与秸秆不还田处理(6060 kg/hm2)相比显著降低;非低温潜沼性逆境下,适当油菜秸秆还田(1.53.0 t/hm2)有利于水稻产量提高。非低温潜沼性逆境下,水稻移栽前期,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呈显著降低趋势,还原性物质总量0.460.58 cmol/(kg·d),比不还田处理增加65%103%...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杂交水稻耐潜沼性逆境的农艺特征与生理特性


水稻栽培环境模拟系统内桶根系固定支架示意图

示意图,环境模拟系统,水稻栽培,进水装置


A:内桶小气室,B:气样瓶, C:软管。图 2-3 水稻栽培环境模拟系统气体采集系统示意图atic sketch of gas collection system in the simulation system of rice 统由进水装置、排水装置、水位监测装置和水位控制装装置和内桶进水装置,其中外桶进水装置由外桶进水口 2-4 F1)组成,用于模拟稻田的晒田和淹水过程;内桶 A2)和内桶进水泵(图 2-4 F2)组成,用于模拟稻田灌 2-4 B)和排水泵(图 2-4 F3)组成,当降水导致内桶装置主要由若干水位感应探头组成(图 2-4 d1 和 d2)。水位控制装置包括主机和水泵(图 2-4 F1、F2 和 F3行判断并发出动作指令(进水或排水),由水泵执行。

示意图,环境模拟系统,水位监控系统,水稻栽培


A1:外桶进水口,A2:内桶进水口,B:排水口;F1:外桶进水泵,F2:内桶进水泵,F3:排水泵;d1:外桶水位监测探头,d2:内桶水位监测探头。图 2-4 水稻栽培环境模拟系统水位监控系统示意图2-4 Diagrammatic sketch of water monitoring system in simulation system of rice cul方法与技术路线究方法究采用田间试验与盆栽实验(水稻栽培环境模拟系统)相结合的方法验,在低温潜沼性逆境和非低温潜沼性逆境下明确秸秆(水稻、油菜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再在低温潜沼性逆境下通过大田筛选的方法,明种的耐受能力,筛选有代表性的不同耐受等级水稻品种,通过田间实究其对低温潜沼性逆境的适应性。最后再选用耐受等级高的水稻品种盆栽试验,分析潜沼性逆境(低温潜沼性逆境和类潜沼性逆境)对水响。术路线究的技术路线如图 2-5 所示,在潜沼性逆境研究现状、稻田秸秆还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根际增氧对水稻根系形态和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J]. 周晚来,易永健,屠乃美,谭志坚,汪洪鹰,杨媛茹,王朝云,易镇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3)
[2]秸秆还田对土壤还原性和水稻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王红妮,王学春,黄晶,李军,胡运高.  农业工程学报. 2017(20)
[3]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供钾能力土壤水稻、油菜、小麦钾肥减量研究[J]. 张磊,张维乐,鲁剑巍,戴志刚,易妍睿,丛日环.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9)
[4]不同水氮条件下水稻根系超微结构及根系活力差异[J]. 徐国伟,孙会忠,陆大克,王贺正,李友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03)
[5]秸秆还田提高水稻-油菜轮作土壤固氮能力及作物产量[J]. 张丹,付斌,胡万里,翟丽梅,刘宏斌,陈安强,盖霞普,张亦涛,刘剑,王洪媛.  农业工程学报. 2017(09)
[6]稻田水分管理和秸秆还田对甲烷排放的微生物影响[J]. 吴讷,侯海军,汤亚芳,沈建林,刘波,魏文学,秦红灵.  农业工程学报. 2016(S2)
[7]小麦秸秆翻埋还田对水稻秧苗生长及土壤性状的影响[J]. 黄晶,王学春,郅正鸿,陶诗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6(03)
[8]国外农作物秸秆利用政策法规综述及其经验启示[J]. 王红彦,王飞,孙仁华,高春雨,王亚静,孙宁,王磊,毕于运.  农业工程学报. 2016(16)
[9]干湿交替灌溉耦合施氮对水稻根系性状及籽粒库活性的影响[J]. 徐国伟,吕强,陆大克,王贺正,陈明灿.  作物学报. 2016(10)
[10]水稻伤流强度与根系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关系研究[J]. 彭廷,陈浩,陆云,赵锦慧,炎会敏,李俊周,杜彦修,张静,孙红正,辛泽毓,赵全志.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6(03)

博士论文
[1]秸秆还田方式与施肥对水稻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 刘骁蒨.四川农业大学 2013
[2]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环境效应的影响[D]. 许仁良.扬州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还原性铁、锰对水稻生长影响及其在冷浸田中毒害的消减措施研究[D]. 张赓.华中农业大学 2013
[2]分蘖期淹涝胁迫对水稻农艺和品质性状及生理特性的影响[D]. 赵启辉.江西农业大学 2013
[3]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还原性物质和水稻生长的影响[D]. 金鑫.南京农业大学 2013
[4]寒地生态条件水稻种质资源筛选及耐冷性研究[D]. 刘化龙.东北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06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106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8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