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清除与正选择在粳籼稻分化过程当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6 14:10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包括粳稻(japonica)和籼稻(indica)两个亚种,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作物之一,目前已成为全世界半数以上人口的主粮。然而长期以来,粳籼稻亚种的起源与分化过程仍存在争议。目前,有关粳籼亚种起源的假说主要有单一起源论和多起源论两种。单一起源论认为,虽然粳稻和籼稻两个亚种在多种方面存在差异,但是野生稻中并没有表现出这些差异,因此,在水稻从野生稻驯化出来之后,粳籼亚种才发生了进一步的分化。多起源论认为,粳稻和籼稻两亚种起源于不同地区的不同野生稻品种,所以二者间的各种差异,早在其各自的野生稻祖先中就已经存在。迄今为止,关于亚洲栽培稻起源的争辩依然存在,从全基因组水平对驯化遗传基础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为进一步认识栽培稻的起源提供新思路。现有研究中已报道了若干与粳籼亚种的分化以及野生稻到栽培稻的驯化过程密切相关的基因,然而,粳籼亚种以及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间在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其潜在机理的相关信息还很有限。此外,水稻的农艺性状可能受多个基因调控,且这些基因难以鉴定。本研究拟收集大批量分布广泛的水稻全基因组测序数...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样品筛选前(a)后(b)粳籼稻两组的PCA分析结果
本研究认为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如下:(i)全球栽培稻品种的基因多态??性高于仅中国地区品种的基因多态性;(ii)由于测序深度较低(平均lx),所以??低估了这517个栽培稻品种的遗传多态性。在本研究选取的样品屮(图2),我??们估算得到籼稻和粳稻品种之间的值约为0.00617,该数椐表明这两个亚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我们对水稻样品的PCA分析也进-步证实了该结果。??经过计算,我们得到野生稻品种的多态性约为0.0067?(图2),明显高于粳稻以及??籼稻各稻种内的多态性,据此我们推测栽培稻驯化过程中存在巨大瓶颈,该研宂??结果与己有研究报道相符1?73,741。??众所周知,如果处理不当,短读长测序技术可能会产生大量错误的SNPs,似??这鸣错误信号并不能模拟真正分化的SNPs,而且还会在粳秈稻品种屮引发史多??的随机分布
DR-1从籼稻渐渗到原始粳稻基因组中(本研宄中所检测到),然而在中??国南部DR-I是从粳稻渐渗到原始籼稻|1(),271,至此,现代粳稻和籼稻形成并扩散??到不同地区,而在此期间,栽培稻中DR-IIs区段己经被驯化(图7)。??3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水稻的起源与驯化——来自基因组学的证据[J]. 景春艳,张富民,葛颂. 科技导报. 2015(16)
[2]亚洲栽培稻籼粳亚种差异及主要分类方法研究进展[J]. 张战,毛艇,李鑫,赵一洲,杨明飞. 北方水稻. 2013(02)
[3]栽培稻的籼粳分化与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 徐海,陶士博,唐亮,张文忠,赵明辉,徐凡.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2(06)
[4]籼稻和粳稻的高效分子鉴定方法及其在水稻育种和进化研究中的意义[J]. 卢宝荣,蔡星星,金鑫. 自然科学进展. 2009(06)
[5]Why are There Indica Type and Japonica Type in Rice?——History of the Studies and a View for Origin of Two Types[J]. Hiroshi IKEHASHI. Rice Science. 2009(01)
[6]亚洲栽培稻的籼粳分化[J]. 孙凌飞,李绍波,官杰,余潮,朱友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08(22)
[7]改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籼粳分化的同工酶带[J]. 段中岗,梁承邺. 兰州大学学报. 2005(04)
[8]水稻粳型亲籼系粳型性的判别[J]. 丁效华,陈跃进,杨长寿,张泽民,卢永根,张桂权. 中国水稻科学. 2003(01)
[9]水稻籼粳成分判定及亚杂组合结实率稳定性与亲本亲缘关系[J]. 陈立云,熊炜,阳菊华,肖应辉,刘国华,唐文邦,孙传清,陈亮,朱作峰.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2)
[10]应用微卫星标记鉴别水稻籼粳亚种[J]. 樊叶杨,庄杰云,吴建利,孙宝龙,郑康乐. 遗传. 2000(06)
硕士论文
[1]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的亚洲栽培稻起源及其驯化历史研究[D]. 王君瑞.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2]基于线粒体基因多样性的Oryza sativa起源进化研究[D]. 曹立荣.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3]86个水稻品种的SSR多态性和聚类分析[D]. 彭生炳.江西农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41579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样品筛选前(a)后(b)粳籼稻两组的PCA分析结果
本研究认为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如下:(i)全球栽培稻品种的基因多态??性高于仅中国地区品种的基因多态性;(ii)由于测序深度较低(平均lx),所以??低估了这517个栽培稻品种的遗传多态性。在本研究选取的样品屮(图2),我??们估算得到籼稻和粳稻品种之间的值约为0.00617,该数椐表明这两个亚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我们对水稻样品的PCA分析也进-步证实了该结果。??经过计算,我们得到野生稻品种的多态性约为0.0067?(图2),明显高于粳稻以及??籼稻各稻种内的多态性,据此我们推测栽培稻驯化过程中存在巨大瓶颈,该研宂??结果与己有研究报道相符1?73,741。??众所周知,如果处理不当,短读长测序技术可能会产生大量错误的SNPs,似??这鸣错误信号并不能模拟真正分化的SNPs,而且还会在粳秈稻品种屮引发史多??的随机分布
DR-1从籼稻渐渗到原始粳稻基因组中(本研宄中所检测到),然而在中??国南部DR-I是从粳稻渐渗到原始籼稻|1(),271,至此,现代粳稻和籼稻形成并扩散??到不同地区,而在此期间,栽培稻中DR-IIs区段己经被驯化(图7)。??3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水稻的起源与驯化——来自基因组学的证据[J]. 景春艳,张富民,葛颂. 科技导报. 2015(16)
[2]亚洲栽培稻籼粳亚种差异及主要分类方法研究进展[J]. 张战,毛艇,李鑫,赵一洲,杨明飞. 北方水稻. 2013(02)
[3]栽培稻的籼粳分化与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 徐海,陶士博,唐亮,张文忠,赵明辉,徐凡.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2(06)
[4]籼稻和粳稻的高效分子鉴定方法及其在水稻育种和进化研究中的意义[J]. 卢宝荣,蔡星星,金鑫. 自然科学进展. 2009(06)
[5]Why are There Indica Type and Japonica Type in Rice?——History of the Studies and a View for Origin of Two Types[J]. Hiroshi IKEHASHI. Rice Science. 2009(01)
[6]亚洲栽培稻的籼粳分化[J]. 孙凌飞,李绍波,官杰,余潮,朱友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08(22)
[7]改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籼粳分化的同工酶带[J]. 段中岗,梁承邺. 兰州大学学报. 2005(04)
[8]水稻粳型亲籼系粳型性的判别[J]. 丁效华,陈跃进,杨长寿,张泽民,卢永根,张桂权. 中国水稻科学. 2003(01)
[9]水稻籼粳成分判定及亚杂组合结实率稳定性与亲本亲缘关系[J]. 陈立云,熊炜,阳菊华,肖应辉,刘国华,唐文邦,孙传清,陈亮,朱作峰.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2)
[10]应用微卫星标记鉴别水稻籼粳亚种[J]. 樊叶杨,庄杰云,吴建利,孙宝龙,郑康乐. 遗传. 2000(06)
硕士论文
[1]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的亚洲栽培稻起源及其驯化历史研究[D]. 王君瑞.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2]基于线粒体基因多样性的Oryza sativa起源进化研究[D]. 曹立荣.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3]86个水稻品种的SSR多态性和聚类分析[D]. 彭生炳.江西农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41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14157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