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稻草覆盖对免耕直播晚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4-16 19:46
  以籼型常规稻中早39为试验材料,在稻草覆盖免耕模式下开展直播试验对比分析产量及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苗期农艺性状、氮素吸收利用,以期优化稻草覆盖免耕模式下直播水稻栽培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与不覆盖稻草相比,W2S5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为7.01 t/hm2,稻草覆盖处理的水稻产量平均增产6.9%(1.1%12.8%),主要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以及粒重。与低播种量不施氮处理(M1N1)相比,M4N3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为6.86t/hm2,增加播种量和施氮处理的水稻产量平均增产21.4%(6.2%36.4%),主要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和颖花数所引起的(2)稻草覆盖和高土壤持水量能显著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土壤持水量处理(W2)的干物质积累比对照(W1)平均增加5.5%,稻草覆盖处理的干物质积累比不覆盖处理(S1)平均增加15.5%(10.7%24.5%)。播种量增加成熟期干物质量显著增加,增加6.2%12.7%,收获指数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有所下... 

【文章来源】: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免耕直播技术研究进展
        1.1.1 免耕直播对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1.1.2 免耕直播对作物根系的影响
        1.1.3 免耕直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1.4 免耕直播对光和特性的影响
    1.2 秸秆覆盖技术研究进展
        1.2.1 秸秆覆盖技术概况
        1.2.2 秸秆覆盖生物效应
        1.2.3 秸秆覆盖生态效应
        1.2.4 秸秆覆盖土壤效应
    1.3 效益分析
        1.3.1 经济效益
        1.3.2 生态效益
        1.3.3 社会效益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秸秆覆盖对免耕直播稻的效应
        1.4.2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稻草覆盖量与田间持水量对免耕直播晚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地点与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秸秆覆盖量与田间持水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2.2.2 稻草覆盖量与田间持水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2.2.3 稻草覆盖量与田间持水量对水稻对苗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2.2.4 稻草覆盖量与田间持水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3 讨论
        2.3.1 稻草覆盖量与田间持水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2.3.2 稻草覆盖量与田间持水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2.3.3 稻草覆盖量与田间持水量对水稻苗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2.3.4 稻草覆盖量与田间持水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第3章 播种量与施氮量对稻草覆盖免耕直播晚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地点与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播种量与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2.2 播种量与施氮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3.2.3 播种量与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播种量与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3.2 播种量与施氮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3.3.3 播种量与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第4章 全文总结
    4.1 免耕直播稻草覆盖水稻的产量差异
    4.2 免耕直播稻草覆盖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及苗期农艺性状的差异
    4.3 免耕直播稻草覆盖水稻氮素利用的差异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麦秸秆焚烧对土壤有机质积累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J]. 田国成,孙路,施明新,吴发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4)
[2]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酶活性及产量的短期效应[J]. 胡乃娟,韩新忠,杨敏芳,张政文,卞新民,朱利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2)
[3]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与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J]. 崔新卫,张杨珠,吴金水,彭福元.  土壤通报. 2014(06)
[4]水稻节水栽培研究进展[J]. 朱伟文,周文新,易镇邪.  作物研究. 2014(06)
[5]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J]. 常志州,陈新华,杨四军,王德建,石祖梁,张斯梅.  江苏农业学报. 2014(04)
[6]长期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姚宇卿,吕军杰,田云龙.  应用生态学报. 2014(08)
[7]中国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姚林,郑华斌,刘建霞,贺慧,黄璜.  生态学杂志. 2014(05)
[8]稻-油轮作连续免耕直播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 杜兴彬,罗利军,陈晨,李双喜,刘国兰,王飞名,张安宁,顾晓君,余新桥.  中国水稻科学. 2013(06)
[9]秸秆焚烧对土壤的影响研究[J]. 尹飞.  现代农业科技. 2013(13)
[10]保护性耕作的优势与特点及主要技术[J]. 赵红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13(03)



本文编号:31420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1420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b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