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面喷施多效唑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的生理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0 23:29
倒伏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世界各地每年因倒伏造成的减产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小麦抗倒伏能力是防止小麦倒伏、保证小麦稳产的有效途径之一。多效唑是生产上常用的控制小麦倒伏的生长调节剂,适期喷施多效唑能够降低作物的株高,提高植株抗倒能力,但其增加抗倒伏能力的生理机理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品种筛选,选出抗倒伏能力差异较大的小麦品种,以此为材料,比较了不同密度下不同叶龄期叶面喷施多效唑对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明确多效唑的最佳喷施时期,并进一步采用多效唑和赤霉素互作调控试验,从形态结构、解剖结构、激素含量和同化物组成等几个方面,明确多效唑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的生理机制,本研究的结果将为小麦抗倒伏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多效唑对不同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多效唑处理后,增加了小麦的抗倒伏能力,且均在倒五叶处理下抗倒伏能力的效果最好,其次为倒四叶处理,倒三叶处理的影响最小。通径分析表明,节间粗度、节间壁厚、节间充实度和机械强度对抗倒伏能力的直接作用最大,株高、节间长度和重心高度以及解剖结构指标主要是通过影响节间粗度、节间壁厚、节间充实度和...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倒伏的危害
1.1 倒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1.2 倒伏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2 小麦倒伏的类型
2.1 茎倒伏
2.2 根倒伏
3 小麦抗倒伏性的研究进展
3.1 小麦茎秆形态结构与抗倒伏的关系
3.2 小麦茎秆解剖结构与抗倒伏的关系
3.3 小麦茎秆同化物组成与抗倒伏的关系
4 提高小麦抗倒性的途径
4.1 选用抗倒伏品种
4.2 深耕、改进耕作方式,提高整地质量
4.3 改善栽培措施
4.3.1 适期播种,确定最佳麦田播种量
4.3.2 合理的肥料运筹
4.3.3 运用化控技术预防小麦倒伏
5 多效唑对作物的作用机理
5.1 多效唑的作用机理
5.2 多效唑对作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5.2.1 多效唑处理对作物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5.2.2 多效唑处理对植株体内生理特性的影响
5.2.3 多效唑处理对植株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6 多效唑在农业中的应用
6.1 多效唑在作物抗倒伏方面的应用
6.2 多效唑在缓解水分逆境方面的应用
6.3 多效唑在抵御逆境温度方面的应用
6.4 多效唑在抗盐方面的应用
6.5 多效唑在抗病方面的应用
6.6 多效唑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6.1 对产量的影响
6.6.2 对品质的影响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的差异及其对多效唑的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抗倒伏性状的测定
1.2.2 产量指标的测定
1.2.3 茎秆解剖结构的观察
1.3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重心高度
2.2 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
2.2.1 机械强度
2.2.2 抗倒伏指数
2.3 株高和茎秆节间形态结构
2.3.1 株高和节间长度
2.3.2 节间粗度
2.3.3 节间壁厚
2.3.4 节间充实度
2.4 茎秆节间解剖结构
2.4.1 维管束数目
2.4.2 维管束面积
2.4.3 机械组织厚度和薄壁组织厚度及机械组织所占比例
2.5 抗倒伏相关性状对抗倒伏指数的通径分析
2.6 抗倒伏相关形态学指标的分析
2.6.1 抗倒伏相关的形态学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2.6.2 抗倒伏相关形态学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2.7 抗倒伏相关茎秆节间解剖结构的分析
2.7.1 抗倒伏相关的茎秆解剖结构间的相互关系
2.7.2 抗倒伏相关茎秆解剖结构的主成分分析
2.8 不同小麦品种抗倒伏相关性状的聚类分析
2.8.1 不同小麦品种抗倒伏相关性状差异的聚类分析
2.8.2 不同小麦品种对多效唑响应的聚类分析
2.9 产量及产量构成
2.9.1 产量构成
2.9.2 产量
3 讨论
第三章 多效唑对不同密度下小麦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倒伏率和倒伏系数的调查
1.2.2 抗倒伏性状的测定
1.2.3 生理指标的测定
1.2.4 茎秆解剖结构的观察
1.2.5 产量及品质指标的测定
1.3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倒伏情况
2.2 重心高度、机械强度、抗倒伏指数
2.2.1 重心高度
2.2.2 机械强度
2.2.3 抗倒伏指数
2.3 株高和茎秆节间形态结构
2.3.1 株高
2.3.2 节间长度和节间分布比例
2.3.3 节间粗度
2.3.4 节间壁厚
2.3.5 节间充实度
2.4 茎秆节间解剖结构
2.4.1 维管束数目
2.4.2 维管束面积
2.4.3 机械组织厚度和薄壁组织厚度
2.4.4 细胞长度和宽度
2.5 茎秆节间同化物组成
2.5.1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
2.5.2 氮磷钾含量
2.5.3 全糖含量
2.6 主茎与分蘖茎秆抗倒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7 不同密度下抗倒伏指数与节间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8 不同密度下抗倒伏相关因素的通径分析
2.8.1 低密度下抗倒伏相关因素的通径分析
2.8.2 较高密度下抗倒伏相关因素的通径分析
2.9 叶面积指数与叶绿素含量
2.9.1 叶面积指数
2.9.2 叶绿素含量
2.10 产量与品质性状
2.10.1 产量及产量构成
2.10.2 品质性状
3 讨论
第四章 多效唑提高小麦植株抗倒伏能力的生理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倒伏率和倒伏系数的调查
1.2.2 抗倒伏性状的测定
1.2.3 生理指标的测定
1.2.4 激素含量测定
1.2.5 茎秆解剖结构的观察
1.2.6 产量及品质指标的测定
1.3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倒伏情况
2.2 重心高度、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
2.2.1 重心高度
2.2.2 机械强度
2.2.3 抗倒伏指数
2.3 株高和茎秆节间形态结构
2.3.1 株高
2.3.2 节间长度
2.3.3 节间粗度
2.3.4 节间壁厚
2.3.5 节间充实度
2.4 茎秆节间激素含量
2.4.1 茎秆节间GAs含量
2.4.2 茎秆节间IAA含量
2.4.3 茎秆节间Z+ZR含量
2.4.4 茎秆节间(GAs+IAA)/(Z+ZR)
2.5 茎秆节间解剖结构
2.5.1 维管束数目
2.5.2 维管束面积
2.5.3 机械组织厚度、薄壁组织厚度和机械组织所占比例
2.5.4 细胞长度和宽度
2.6 茎秆节间同化物组成
2.6.1 茎秆节间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
2.6.2 茎秆节间氮磷钾含量
2.6.3 茎秆节间全糖含量
2.7 抗倒伏性状与倒伏系数的通径分析
2.8 抗倒伏性状与倒伏系数的相关性分析
2.8.1 形态结构与倒伏系数的相关性分析
2.8.2 激素含量与倒伏系数的相关性分析
2.8.3 解剖结构与倒伏系数的相关性分析
2.8.4 同化物组成与倒伏系数的相关性分析
2.9 激素含量与形态结构、同化物组成间的相关性分析
2.9.1 第二节间的相关性分析
2.9.2 第一节间的相关性分析
2.10 解剖结构与形态结构、同化物组成间的相关性分析
2.11 形态结构与同化物组成间的相关性分析
2.11.1 第二节间的相关性分析
2.11.2 第一节间的相关性分析
2.12 叶面积与叶面积指数
2.12.1 叶面积
2.12.2 叶面积指数
2.13 叶绿素含量与光合特性
2.13.1 叶绿素含量
2.13.2 光合特性
2.14 产量与品质性状
2.14.1 产量及产量构成
2.14.2 品质性状
3 讨论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多效唑对小麦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1.2 多效唑对小麦茎秆激素含量的影响
1.3 多效唑对小麦茎秆解剖结构的影响
1.4 多效唑对小麦茎秆同化物组成的影响
1.4.1 多效唑对小麦茎秆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1.4.2 多效唑对小麦茎秆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1.4.3 茎秆中同化物组成与小麦抗倒伏能力的关系
1.5 多效唑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 结论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150600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倒伏的危害
1.1 倒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1.2 倒伏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2 小麦倒伏的类型
2.1 茎倒伏
2.2 根倒伏
3 小麦抗倒伏性的研究进展
3.1 小麦茎秆形态结构与抗倒伏的关系
3.2 小麦茎秆解剖结构与抗倒伏的关系
3.3 小麦茎秆同化物组成与抗倒伏的关系
4 提高小麦抗倒性的途径
4.1 选用抗倒伏品种
4.2 深耕、改进耕作方式,提高整地质量
4.3 改善栽培措施
4.3.1 适期播种,确定最佳麦田播种量
4.3.2 合理的肥料运筹
4.3.3 运用化控技术预防小麦倒伏
5 多效唑对作物的作用机理
5.1 多效唑的作用机理
5.2 多效唑对作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5.2.1 多效唑处理对作物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5.2.2 多效唑处理对植株体内生理特性的影响
5.2.3 多效唑处理对植株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6 多效唑在农业中的应用
6.1 多效唑在作物抗倒伏方面的应用
6.2 多效唑在缓解水分逆境方面的应用
6.3 多效唑在抵御逆境温度方面的应用
6.4 多效唑在抗盐方面的应用
6.5 多效唑在抗病方面的应用
6.6 多效唑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6.1 对产量的影响
6.6.2 对品质的影响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的差异及其对多效唑的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抗倒伏性状的测定
1.2.2 产量指标的测定
1.2.3 茎秆解剖结构的观察
1.3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重心高度
2.2 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
2.2.1 机械强度
2.2.2 抗倒伏指数
2.3 株高和茎秆节间形态结构
2.3.1 株高和节间长度
2.3.2 节间粗度
2.3.3 节间壁厚
2.3.4 节间充实度
2.4 茎秆节间解剖结构
2.4.1 维管束数目
2.4.2 维管束面积
2.4.3 机械组织厚度和薄壁组织厚度及机械组织所占比例
2.5 抗倒伏相关性状对抗倒伏指数的通径分析
2.6 抗倒伏相关形态学指标的分析
2.6.1 抗倒伏相关的形态学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2.6.2 抗倒伏相关形态学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2.7 抗倒伏相关茎秆节间解剖结构的分析
2.7.1 抗倒伏相关的茎秆解剖结构间的相互关系
2.7.2 抗倒伏相关茎秆解剖结构的主成分分析
2.8 不同小麦品种抗倒伏相关性状的聚类分析
2.8.1 不同小麦品种抗倒伏相关性状差异的聚类分析
2.8.2 不同小麦品种对多效唑响应的聚类分析
2.9 产量及产量构成
2.9.1 产量构成
2.9.2 产量
3 讨论
第三章 多效唑对不同密度下小麦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倒伏率和倒伏系数的调查
1.2.2 抗倒伏性状的测定
1.2.3 生理指标的测定
1.2.4 茎秆解剖结构的观察
1.2.5 产量及品质指标的测定
1.3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倒伏情况
2.2 重心高度、机械强度、抗倒伏指数
2.2.1 重心高度
2.2.2 机械强度
2.2.3 抗倒伏指数
2.3 株高和茎秆节间形态结构
2.3.1 株高
2.3.2 节间长度和节间分布比例
2.3.3 节间粗度
2.3.4 节间壁厚
2.3.5 节间充实度
2.4 茎秆节间解剖结构
2.4.1 维管束数目
2.4.2 维管束面积
2.4.3 机械组织厚度和薄壁组织厚度
2.4.4 细胞长度和宽度
2.5 茎秆节间同化物组成
2.5.1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
2.5.2 氮磷钾含量
2.5.3 全糖含量
2.6 主茎与分蘖茎秆抗倒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7 不同密度下抗倒伏指数与节间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8 不同密度下抗倒伏相关因素的通径分析
2.8.1 低密度下抗倒伏相关因素的通径分析
2.8.2 较高密度下抗倒伏相关因素的通径分析
2.9 叶面积指数与叶绿素含量
2.9.1 叶面积指数
2.9.2 叶绿素含量
2.10 产量与品质性状
2.10.1 产量及产量构成
2.10.2 品质性状
3 讨论
第四章 多效唑提高小麦植株抗倒伏能力的生理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倒伏率和倒伏系数的调查
1.2.2 抗倒伏性状的测定
1.2.3 生理指标的测定
1.2.4 激素含量测定
1.2.5 茎秆解剖结构的观察
1.2.6 产量及品质指标的测定
1.3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倒伏情况
2.2 重心高度、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
2.2.1 重心高度
2.2.2 机械强度
2.2.3 抗倒伏指数
2.3 株高和茎秆节间形态结构
2.3.1 株高
2.3.2 节间长度
2.3.3 节间粗度
2.3.4 节间壁厚
2.3.5 节间充实度
2.4 茎秆节间激素含量
2.4.1 茎秆节间GAs含量
2.4.2 茎秆节间IAA含量
2.4.3 茎秆节间Z+ZR含量
2.4.4 茎秆节间(GAs+IAA)/(Z+ZR)
2.5 茎秆节间解剖结构
2.5.1 维管束数目
2.5.2 维管束面积
2.5.3 机械组织厚度、薄壁组织厚度和机械组织所占比例
2.5.4 细胞长度和宽度
2.6 茎秆节间同化物组成
2.6.1 茎秆节间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
2.6.2 茎秆节间氮磷钾含量
2.6.3 茎秆节间全糖含量
2.7 抗倒伏性状与倒伏系数的通径分析
2.8 抗倒伏性状与倒伏系数的相关性分析
2.8.1 形态结构与倒伏系数的相关性分析
2.8.2 激素含量与倒伏系数的相关性分析
2.8.3 解剖结构与倒伏系数的相关性分析
2.8.4 同化物组成与倒伏系数的相关性分析
2.9 激素含量与形态结构、同化物组成间的相关性分析
2.9.1 第二节间的相关性分析
2.9.2 第一节间的相关性分析
2.10 解剖结构与形态结构、同化物组成间的相关性分析
2.11 形态结构与同化物组成间的相关性分析
2.11.1 第二节间的相关性分析
2.11.2 第一节间的相关性分析
2.12 叶面积与叶面积指数
2.12.1 叶面积
2.12.2 叶面积指数
2.13 叶绿素含量与光合特性
2.13.1 叶绿素含量
2.13.2 光合特性
2.14 产量与品质性状
2.14.1 产量及产量构成
2.14.2 品质性状
3 讨论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多效唑对小麦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1.2 多效唑对小麦茎秆激素含量的影响
1.3 多效唑对小麦茎秆解剖结构的影响
1.4 多效唑对小麦茎秆同化物组成的影响
1.4.1 多效唑对小麦茎秆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1.4.2 多效唑对小麦茎秆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1.4.3 茎秆中同化物组成与小麦抗倒伏能力的关系
1.5 多效唑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 结论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150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15060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