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春化和光周期基因在江苏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及其对农艺性状的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21-05-11 21:23
  近年来受耕作制度的影响,江苏地区小麦播期大幅度推迟,播期的推迟和愈加频繁的极端气候都对小麦的高产稳产构成严重威胁。春化基因和光周期基因是控制小麦生长发育的重要遗传因素。研究小麦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组成与分布,分析在不同播期下春化和光周期基因与小麦生长发育性状的相关性,有助于培育性状优良且耐迟播的品种。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1)以江苏省1940~2016年间种植过的114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Vrn-B3以及光周期基因Ppd-A1、Ppd-B1和Ppd-D1的STS分子标记对这些品种进行检测,分析春化和光周期基因在不同地域和年代上的分布。(2)以全国不同麦区的73个品种为材料,检测其春化和光周期基因型,设置三个播期种植,分析春化和光周期基因与小麦生育期和主要农艺性状稳定性的相关性。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春化基因在江苏小麦中的分布频率依次为Vrn-D1a(57.9%)、Vrn-D1b(15.8%)、Vrn-A1b(5.3%)、Vrn-B12.6%)和Vrn-B3(0%)。共存在6种春化基因等位变异组合:vrn-...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生殖发育研究进展
        1.1 春化作用
            1.1.1 春化作用机理
            1.1.2 小麦春化基因
            1.1.3 小麦冬春性鉴定
        1.2 光周期作用
            1.2.1 光周期作用机理
            1.2.2 小麦光周期基因
            1.2.3 小麦光周期基因的分布
    2 小麦农艺性状的研究进展
        2.1 抗寒性
        2.2 抽穗期
        2.3 株高
        2.4 产量性状
    3 小麦发育稳定性研究
    4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江苏小麦品种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组成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DNA提取
        1.3 STS分子标记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春化基因检测结果
        2.2 光周期基因检测结果
        2.3 显性等位变异在地域和年代上的分布
        2.4 基因型与品种冬春性的关系
    3 讨论
        3.1 气候变化对小麦品种演变的影响
        3.2 分子标记鉴定冬春性
        3.3 小麦光周期基因的分布
第三章 小麦春化和光周期基因与农艺性状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田间种植
        1.2 田间调查
        1.3 DNA的提取
        1.4 分子标记鉴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鉴定
        2.2 供试材料农艺性状差异性
        2.3 聚类分析
        2.4 小麦春化和光周期基因与生育期等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2.4.1 小麦春化光周期基因与苗期习性、抗寒性、拔节期、抽穗期的相关性
            2.4.2 小麦春化光周期基因与其他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2.4.3 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2.5 小麦春化光周期基因型与生长发育稳定性的相关性
            2.5.1 早播条件下小麦生长发育的稳定性
            2.5.2 迟播条件下小麦生长发育的稳定性
    3 讨论
        3.1 春化基因的分布
        3.2 春化和光周期基因与小麦生长发育稳定性的关系
        3.3 光周期迟钝型基因Ppd-D1a的分布与推广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江苏小麦品种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组成分析
        1.2 小麦春化和光周期基因与农艺性状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本文编号:31821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1821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d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