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系统短期氮转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4 12:14
豆科/非豆科作物间作不仅能够扩宽作物氮素生态位,而且间作系统中氮转移可以刺激豆科作物结瘤固氮,其转移的氮素可以成为非豆科作物的氮源之一,促进非豆科作物生长,进而导致间作优势的产生。在间作系统中,豆科作物到非豆科作物的氮转移率与种间距离、间作比例、土壤氮素含量和施肥量、菌根侵染状况等有关。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室内盆栽条件下一年生豆科/禾本科作物间作,在野外大田条件下综合研究多年生豆科牧草/非豆科作物短期氮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相对缺乏。在东北农牧交错区,玉米和紫花苜蓿分别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豆科牧草,其间作发展前景广阔。因此,在野外大田中研究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系统氮转移与菌根侵染、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及其对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不仅可以丰富间作系统氮转移理论,也为东北农牧交错区推广玉米/紫花苜蓿间作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试验在东北师范大学松嫩草地生态研究站玉米/紫花苜蓿间作平台进行,本研究采用随机裂区设计,主区因素为不施氮(N0)、施氮(N1,玉米:225.0 kg hm-2尿素;紫花苜蓿:53.0 kg hm-2尿素),副区因素为5...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豆科植物共生固氮
1.2.2 氮转移及其研究方法
1.2.3 影响氮转移的因素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气候
2.1.2 土壤性质
2.2 研究方法
2.2.1 供试作物
2.2.2 样地设计
2.2.3 试验管理
2.2.4 ~(15)N叶片标记
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2.3.1 光合、产量和生物量
2.3.2 ~(15)N丰度
2.3.3 氮转移影响因素指标测定
2.4 计算方法与统计分析
2.4.1 ~(15)N百分超
2.4.2 氮转移率
2.4.3 氮转移量
2.4.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氮水平和种植模式对间作作物生长的影响
3.1.1 玉米光合速率
3.1.2 作物产量、生物量及土地当量比
3.2 紫花苜蓿到玉米的氮转移
3.2.1 氮转移率
3.2.2 氮转移量
3.3 影响氮转移的因素
3.3.1 菌根真菌侵染
3.3.2 根系分泌物
3.3.3 土壤理化性质
3.4 氮素利用效率
3.5 相关性分析
3.5.1 氮转移与产量、氮素利用效率
3.5.2 菌根真菌侵染与氮转移
3.5.3 根系分泌物与氮转移
3.5.4 土壤理化性质与氮转移
4 讨论
4.1 氮转移与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4.2 氮转移及其影响因素
4.2.1 菌根真菌侵染与氮转移
4.2.2 根系分泌物与氮转移
4.2.3 土壤理化性质与氮转移
4.3 不同~(15)N标记方法评价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麦-蚕豆间作对根系分泌糖和氨基酸的影响[J]. 肖靖秀,郑毅,汤利,董艳. 生态环境学报. 2015(11)
[2]平衡施肥对大豆生长状况和固氮能力的影响[J]. 宋秀丽.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03)
[3]小麦/玉米/大豆三熟套作体系中小麦根系分泌特性及氮素吸收研究[J]. 雍太文,陈小容,杨文钰,向达兵,樊高琼. 作物学报. 2010(03)
[4]丛枝菌根真菌对氮素的吸收作用和机制[J]. 李侠,张俊伶.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
[5]营养元素亏缺对人参根分泌物主成分的影响[J]. 李勇,黄小芳,丁万隆.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8)
[6]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小麦的氮同化物动态变化特征[J]. 苏海鹏,汤利,刘自红,李少明,李勇杰,郑毅. 麦类作物学报. 2006(06)
[7]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种间相互作用及氮转移研究[J]. 肖焱波,李隆,张福锁. 中国农业科学. 2005(05)
[8]紫花苜蓿在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和地位[J]. 李志坚,郭继勋,张玉山,吴占元. 吉林农业科学. 2003(04)
[9]东北平原引草入田、粮草轮作的初步研究[J]. 祝廷成,李志坚,张为政,梁存柱,杨海军,周守标. 草业学报. 2003(03)
[10]NO3-态氮对花生结瘤与固氮作用的影响[J]. 左元梅,刘永秀,张福锁. 生态学报. 2003(04)
博士论文
[1]豆科/禾本科间作的氮铁营养效应及对结瘤固氮的影响[D]. 房增国.中国农业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大豆/玉米种间氮素转移作用的研究[D]. 武帆.东北农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04177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豆科植物共生固氮
1.2.2 氮转移及其研究方法
1.2.3 影响氮转移的因素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气候
2.1.2 土壤性质
2.2 研究方法
2.2.1 供试作物
2.2.2 样地设计
2.2.3 试验管理
2.2.4 ~(15)N叶片标记
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2.3.1 光合、产量和生物量
2.3.2 ~(15)N丰度
2.3.3 氮转移影响因素指标测定
2.4 计算方法与统计分析
2.4.1 ~(15)N百分超
2.4.2 氮转移率
2.4.3 氮转移量
2.4.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氮水平和种植模式对间作作物生长的影响
3.1.1 玉米光合速率
3.1.2 作物产量、生物量及土地当量比
3.2 紫花苜蓿到玉米的氮转移
3.2.1 氮转移率
3.2.2 氮转移量
3.3 影响氮转移的因素
3.3.1 菌根真菌侵染
3.3.2 根系分泌物
3.3.3 土壤理化性质
3.4 氮素利用效率
3.5 相关性分析
3.5.1 氮转移与产量、氮素利用效率
3.5.2 菌根真菌侵染与氮转移
3.5.3 根系分泌物与氮转移
3.5.4 土壤理化性质与氮转移
4 讨论
4.1 氮转移与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4.2 氮转移及其影响因素
4.2.1 菌根真菌侵染与氮转移
4.2.2 根系分泌物与氮转移
4.2.3 土壤理化性质与氮转移
4.3 不同~(15)N标记方法评价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麦-蚕豆间作对根系分泌糖和氨基酸的影响[J]. 肖靖秀,郑毅,汤利,董艳. 生态环境学报. 2015(11)
[2]平衡施肥对大豆生长状况和固氮能力的影响[J]. 宋秀丽.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03)
[3]小麦/玉米/大豆三熟套作体系中小麦根系分泌特性及氮素吸收研究[J]. 雍太文,陈小容,杨文钰,向达兵,樊高琼. 作物学报. 2010(03)
[4]丛枝菌根真菌对氮素的吸收作用和机制[J]. 李侠,张俊伶.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
[5]营养元素亏缺对人参根分泌物主成分的影响[J]. 李勇,黄小芳,丁万隆.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8)
[6]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小麦的氮同化物动态变化特征[J]. 苏海鹏,汤利,刘自红,李少明,李勇杰,郑毅. 麦类作物学报. 2006(06)
[7]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种间相互作用及氮转移研究[J]. 肖焱波,李隆,张福锁. 中国农业科学. 2005(05)
[8]紫花苜蓿在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和地位[J]. 李志坚,郭继勋,张玉山,吴占元. 吉林农业科学. 2003(04)
[9]东北平原引草入田、粮草轮作的初步研究[J]. 祝廷成,李志坚,张为政,梁存柱,杨海军,周守标. 草业学报. 2003(03)
[10]NO3-态氮对花生结瘤与固氮作用的影响[J]. 左元梅,刘永秀,张福锁. 生态学报. 2003(04)
博士论文
[1]豆科/禾本科间作的氮铁营养效应及对结瘤固氮的影响[D]. 房增国.中国农业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大豆/玉米种间氮素转移作用的研究[D]. 武帆.东北农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041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20417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