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鲁西北地区夏玉米/大豆间作适宜模式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26 02:59
  为探索鲁西北地区最适宜的夏玉米/大豆间作模式,选用豫单9953玉米和齐黄34大豆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以玉米单作和大豆单作模式作为对照,设置夏玉米/大豆6种行比间作模式(2∶4、2∶6、2∶8、3∶4、3∶6、3∶8),分析比较不同间作模式对夏玉米、大豆生物学性状、产量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下玉米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单穗粒重均显著优于单作玉米,具有一定正间作效应;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分枝数、节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均比单作大豆低,具有一定负间作效应。2∶4、3∶4、3∶6、2∶6、3∶8和2∶8间作模式下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32、1.28、1.21、1.18、1.14和1.11,增产效益明显,均具有间作优势,尤其2∶4间作模式增产优势最大,相比玉米单作增收值达到4 879.28元·hm-2。综合考虑不同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及小型机械操作,2∶4间作模式较适宜在鲁西北地区推广应用。 

【文章来源】:大豆科学. 2020,39(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鲁西北地区夏玉米/大豆间作适宜模式分析


不同间作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的产量

模式图,经济效益,玉米,大豆


以山东省2017-2018年玉米和大豆均价(分别为4.0和1.8元·kg-1)计算不同间作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经济效益,结果如图2所示:间作玉米和大豆对经济效益和产量的影响表现一致规律。玉米经济效益表现为2∶4>2∶6>2∶8、3∶4>3∶6>3∶8,且3∶4>2∶4、3∶6>2∶6、3∶8>2∶8。大豆经济效益表现为2∶4<2∶6<2∶8、3∶4<3∶6<3∶8,且3∶4<2∶4、3∶6<2∶6、3∶8<2∶8。玉米和大豆总经济效益以2∶4模式表现最高,依次为2∶4、3∶4、3∶6、2∶6、3∶8、2∶8,均比MM增收,增收值分别为4 879.28,4 227.72,2 978.8,2 510.39,1 827.48和1 281.06元·kg-1。通过对总经济效益显著分析可知,2∶4与3∶4模式下总经济效益之间无显著差异,且均高于2∶6和3∶6总经济效益,显著高于2∶8和3∶8总经济效益,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总经济效益均显著高于玉米单作经济效益。3 讨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建议——以德州地区为例[J]. 高凤菊,田艺心,曹鹏鹏.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2)
[2]国内外大豆产业、科技现状浅析与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思考[J]. 曹永强,王昌陵,王文斌,宋书宏.  辽宁农业科学. 2019(06)
[3]减氮施肥对间作玉米-大豆生长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田艺心,曹鹏鹏,高凤菊,王乐政,华方静.  山东农业科学. 2019(11)
[4]肥料减施下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和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J]. 李立坤,左传宝,于福兰,王龙,李卓,陈法军.  植物保护学报. 2019(05)
[5]不同行比配置和玉米株型对玉米大豆间种产量及效益影响[J]. 汤复跃,陈文杰,韦清源,郭小红,梁江,陈渊.  大豆科学. 2019(05)
[6]浅谈我国大豆产业现状与存在问题[J]. 蔡中雨.  现代农业. 2019(05)
[7]不同间套作模式对大豆农艺性状及系统经济效益的影响[J]. 周颖,陈平,杜青,庞婷,付智丹,张晓娜,任建锐,杨文钰,雍太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8(06)
[8]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我国农产品供需及收益现状分析——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例[J]. 黄泽群.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9)
[9]山东间作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分析[J]. 刘明,卜伟召,杨文钰,武晓玲.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8(03)
[10]玉米-大豆高效复合种植模式调研报告[J]. 贺洪军,高凤菊,田艺心.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06)



本文编号:3250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250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a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