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与稳定性分析及QTL定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6 13:38
  产量稳定性是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应的现象,产量稳定性的相对性阻碍了种质资源的交流和品种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产量稳定性包括区域间稳定性和年际间稳定性两方面。产量稳定性育种关注作物跨地区与年际间的适应性。小麦产量稳定性理论认为,小麦的产量稳定依赖于特定品种的光周期不敏感性或光周期协调性。产量稳定性育种主要通过跨生态区的穿梭育种实现,以CIMMYT为代表的产量稳定性育种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中国国内的育种家们也选育出了一些优良的高产稳产品种(系),这些品种(系)的选育主要通过同一生态区不同自然地理条件间的穿梭育种、临近生态区的穿梭育种及跨生态区穿梭育种等几种模式进行。为了产量稳定性育种工作的更好开展,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基础理论研究。关于产量稳定性相关基因的研究依照“正向遗传学”和“反向遗传学”两种思路展开。目前,已经发现的和产量稳定性有关的基因主要包括光周期相关基因(phd)、春化基因家族(vrn)、开花抑制基因(flc)、与日照长度有关的CO/FT调节元件以及其他与非生物胁迫相关的基因。本研究依照正向遗传学策略,研究产量稳定性差异较大的品种(系)跨生态区适应性的表型差异,确定合适的产量稳定...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与稳定性分析及QTL定位研究


图2.2高稳系数法聚类分析结果??ai=Si/Sy??

重组自交系,株系,黑麦碱


由图可见黑麦碱基因(&c-/)区域的黑麦碱w??-28.0-30.7-31.6-32.6-35.6-39.1?和丫?-50.7-54.3,是为?CN171RS.1BL?易位染色体标记。??检测发现,除亲本外,在175个供试材料中,共有47个株系中表现出黑麦碱的??特征谱带,表明其携带1RS.1BL易位染色体,占高代重组自交系总数的26.8%,未携??带1RS.1BL易位染色体的株系有116个,占66.3%。还有12个材料尚需进一步鉴定。??结果见表3.1。??■■■卜??图3.1?CN17XMY11高代重组自交系的A-PAGE图??注:中国春(CS)和陕西黑麦(S)为对照(CK),?MY11和CN17为亲本材料,??其后內CN17和MY丨丨的高代重组自交株系,其中株系86,62,27,58,37为IRS.?1BL??易位系材料;株系8,167为非易位系材料;株系43,20,166不明确。??3.2.2?RIL群体的稳定性分析??(1)?RIL群体易位系分布与高稳系数的关系??以亲本CN17和MY11为对照

连锁图谱,小麦染色体,连锁群,图谱


4.?2.?2连锁图谱的构建??利用上述SSR标记构建连锁图谱,得到一张包含21个连锁群,共计216个标记??的连锁图谱,所有标记均整合到连锁群上(图4.2)。根据锚定的SSR标记,该图谱??中的21个连锁群可以和公共图谱上相应的连锁群对应。??表4.1分子标记在连锁图谱上的分布??Table4.1?Distribution?of?molecular?markers?on?the?map??连丽对应染色体?mm???平均距离?>2〇cm区间数??T?^?Length?Average?distance?No.of?inters??LG?Chromosome?No.?of?markers?(cM)?(cM)?(>20cM)??1?LA?15?29Z6?19^5?7??2?2A?9?185.1?20.6?3??3?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麦抗病相关基因聚合育种的研究进展[J]. 赵霞,王长彪,赵兴华,刘江,崔婷,任永康,牛瑜琦,唐朝晖.  山西农业科学. 2017(02)
[2]小麦光周期基因在我国不同麦区中的组成分布[J]. 韩领锋,亢玲,张博,王宪国,王中华,张晓科,陈东升.  麦类作物学报. 2016(12)
[3]植物关联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J]. 冯建英,温阳俊,张瑾,章元明.  作物学报. 2016(07)
[4]四川近十年小麦主栽品种的品质状况[J]. 李朝苏,吴晓丽,汤永禄,杨武云,吴元奇,吴春,马孝玲,李式昭.  作物学报. 2016(06)
[5]摈弃“累赘”,保障生长发育的顺畅高效——未来小麦改良模式探讨[J]. 孙道杰,王辉,郝元峰.  麦类作物学报. 2016(03)
[6]STS标记鉴定河南历史主推小麦品种春化光周期基因及与品种冬春性的相关性[J]. 曹雯梅,刘述忠,杨青华,张文超.  分子植物育种. 2016(01)
[7]世界人口发展之展望[J]. 胡滢.  生态经济. 2015(10)
[8]小麦穿梭育种的意义及方法[J]. 王彬龙,魏艳丽,李瑞国,将会利,张安静.  现代农业科技. 2014(17)
[9]异地种植春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规律研究[J]. 李召锋,艾尼瓦尔,仲家楷,李卫华,李前荣,曹彦龙,陈小龙.  新疆农业科学. 2014(07)
[10]国际水稻所水稻新株系的抗性评价[J]. 蒋胜理,张其蓉,田进山,牟同敏.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4(05)

博士论文
[1]普通小麦异附加系重要性状的评价与鉴选及六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鉴定[D]. 刘彩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2]川麦42产量性状QTL定位及其等位变异对衍生后代的遗传贡献[D]. 李俊.四川农业大学 2014
[3]利用连锁与连锁不平衡联合作图解析毛白杨重要性状的等位遗传变异[D]. 杜庆章.北京林业大学 2014
[4]水稻耐盐相关性状的发育动态QTL分析[D]. 孙健.东北农业大学 2013
[5]发掘人工合成小麦中增加千粒重的QTL[D]. 廖祥政.四川农业大学 2008
[6]CIMMYT和中国春小麦在中国和墨西哥的适应性及其影响因子分析[D]. 张勇.中国农业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小麦农艺性状及发育稳定性相关基因研究[D]. 简俊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2]国际水稻所株系材料的鉴定和多抗恢复系的创建[D]. 蒋胜理.华中农业大学 2013
[3]不同方法检测江淮大豆育种种质群体农艺性状QTL的效果分析[D]. 孙峰峦.南京农业大学 2013
[4]小麦发育稳定性和冬春性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D]. 李法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5]小麦发育稳定性及重要农艺性状与春化光周期基因的相关性分析[D]. 田芳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6]黄淮麦区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 张明响.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7]不同遗传群体重组率的估计及QTL作图中检验统计量的分布特征[D]. 孙子淇.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8]1BL/1RS和7DL.7Ag易位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D]. 胡阳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9]小麦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D]. 谢全刚.山东农业大学 2011
[10]木薯重要经济性状发育动态QTL分析[D]. 闫庆祥.海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683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2683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c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