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下东北春玉米产量与肥料效率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1-07-11 05:46
2016~2018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和乾安县进行田间试验,设置高产高效栽培模式(OPT)和农户栽培模式(FP),并分别设置减氮(OPT-N、FP-N)、减磷(OPT-P、FP-P)和减钾(OPT-K、FP-K)处理。系统研究玉米产量、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分配特征以及肥料利用效率等对不同栽培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1)OPT模式在较FP模式减施氮、磷、钾肥23.1%、38.0%、18.2%(公主岭)和8.3%、28.6%、13.0%(乾安)的条件下,玉米产量平均提高9.6%(公主岭)和14.3%(乾安)。(2)与FP模式相比,OPT模式显著提高了玉米吐丝期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3)OPT模式较FP模式显著提高玉米氮、磷、钾利用效率,氮、磷、钾吸收利用率平均增加49.2%、64.3%、42.1%(公主岭)和28.5%、46.7%、55.9%(乾安),农学利用率平均增加75.1%、115.1%、50.9%(公主岭)和46.2%、113.9%、79.5%(乾安)。(4)综上所述,通过增加种植密度、优化氮、磷、钾用量及分期调控等管理措施,保证玉米吐丝期后对养分的需求,可实现东北地...
【文章来源】:东北农业科学. 2020,45(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栽培模式公主岭(A)和乾安(B)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
由图2可知,不同年份间均表现一致,在玉米吐丝期前不同栽培模式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全成熟期地上部氮、磷、钾积累量则表现为OPT处理显著高于FP处理(P<0.05),其中公主岭试验点氮、磷、钾积累量提高幅度依次为10.1%~12.9%、13.5%~16.7%和6.1%~7.7%,平均增幅依次为11.3%、15.3%和7.0%,乾安试验点氮、磷、钾积累量提高幅度依次为10.2%~13.5%、19.7%~23.9%和10.3%~13.9%,平均增幅依次为12.2%、22.0%和12.1%。2.4 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氮、磷、钾肥利用效率差异
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氮、磷、钾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图3),栽培模式对玉米氮、磷、钾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均影响显著。与FP处理相比,OPT处理玉米氮、磷、钾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的提高幅度均达显著水平(P<0.05)。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赵阳佳,王晔,张震东,南张杰,谢皓,李润枝. 东北农业科学. 2020(01)
[2]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高产玉米干物质与养分的积累分配特性[J]. 侯云鹏,孔丽丽,蔡红光,刘慧涛,高玉山,王永军,王立春. 中国农业科学. 2019(20)
[3]不同栽培管理条件下夏玉米产量与肥料利用效率的差异解析[J]. 王洪章,刘鹏,贾绪存,李静,任昊,董树亭,张吉旺,赵斌. 作物学报. 2019(10)
[4]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J]. 魏廷邦,柴强,王伟民,王军强. 中国农业科学. 2019(03)
[5]吉林省玉米高产高效绿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 王立春,王永军,边少锋,蔡红光,任军,郑金玉,朱平.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8(04)
[6]氮肥后移满足绿洲灌区全膜覆盖玉米的氮素需求[J]. 苟志文,胡发龙,赵财,于爱忠,樊志龙,殷文,柴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4)
[7]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王丽妍,杨成林,徐惠风. 东北农业科学. 2017(05)
[8]氮密互作对不同株型玉米形态、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J]. 肖万欣,刘晶,史磊,赵海岩,王延波.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9)
[9]不同施肥模式下春玉米养分吸收利用和土壤养分平衡研究[J]. 张磊,王立春,孔丽丽,杨建,谢佳贵,侯云鹏. 土壤通报. 2017(05)
[10]氮肥后移对绿洲灌区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的调控效应[J]. 魏廷邦,胡发龙,赵财,冯福学,于爱忠,刘畅,柴强.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5)
硕士论文
[1]施氮对不同品种玉米叶片酶活性、根系特征及产量的影响[D]. 张茜.吉林农业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77463
【文章来源】:东北农业科学. 2020,45(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栽培模式公主岭(A)和乾安(B)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
由图2可知,不同年份间均表现一致,在玉米吐丝期前不同栽培模式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全成熟期地上部氮、磷、钾积累量则表现为OPT处理显著高于FP处理(P<0.05),其中公主岭试验点氮、磷、钾积累量提高幅度依次为10.1%~12.9%、13.5%~16.7%和6.1%~7.7%,平均增幅依次为11.3%、15.3%和7.0%,乾安试验点氮、磷、钾积累量提高幅度依次为10.2%~13.5%、19.7%~23.9%和10.3%~13.9%,平均增幅依次为12.2%、22.0%和12.1%。2.4 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氮、磷、钾肥利用效率差异
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氮、磷、钾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图3),栽培模式对玉米氮、磷、钾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均影响显著。与FP处理相比,OPT处理玉米氮、磷、钾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的提高幅度均达显著水平(P<0.05)。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赵阳佳,王晔,张震东,南张杰,谢皓,李润枝. 东北农业科学. 2020(01)
[2]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高产玉米干物质与养分的积累分配特性[J]. 侯云鹏,孔丽丽,蔡红光,刘慧涛,高玉山,王永军,王立春. 中国农业科学. 2019(20)
[3]不同栽培管理条件下夏玉米产量与肥料利用效率的差异解析[J]. 王洪章,刘鹏,贾绪存,李静,任昊,董树亭,张吉旺,赵斌. 作物学报. 2019(10)
[4]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J]. 魏廷邦,柴强,王伟民,王军强. 中国农业科学. 2019(03)
[5]吉林省玉米高产高效绿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 王立春,王永军,边少锋,蔡红光,任军,郑金玉,朱平.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8(04)
[6]氮肥后移满足绿洲灌区全膜覆盖玉米的氮素需求[J]. 苟志文,胡发龙,赵财,于爱忠,樊志龙,殷文,柴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4)
[7]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王丽妍,杨成林,徐惠风. 东北农业科学. 2017(05)
[8]氮密互作对不同株型玉米形态、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J]. 肖万欣,刘晶,史磊,赵海岩,王延波.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9)
[9]不同施肥模式下春玉米养分吸收利用和土壤养分平衡研究[J]. 张磊,王立春,孔丽丽,杨建,谢佳贵,侯云鹏. 土壤通报. 2017(05)
[10]氮肥后移对绿洲灌区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的调控效应[J]. 魏廷邦,胡发龙,赵财,冯福学,于爱忠,刘畅,柴强.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5)
硕士论文
[1]施氮对不同品种玉米叶片酶活性、根系特征及产量的影响[D]. 张茜.吉林农业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77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27746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