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茬小麦氮高效品种产量构成和群体质量特征
发布时间:2021-07-11 09:34
在稻麦两熟条件下,将2016—2017和2017—2018年江苏扬州参试的24个和江苏睢宁参试的23个小麦品种按氮肥表观利用率(NUR)划分为高效(NUR≥50%)、中效(NUR 40%~50%)和低效(NUR≤40%)品种类型,比较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群体质量指标的差异,为稻茬小麦品种选用和大面积高产高效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两年度在扬州均表现出高效的品种为扬麦25和宁麦21,在睢宁为淮麦35。扬州和睢宁氮高效品种产量分别高于6500 kg hm-2和7000 kg hm-2,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与氮中效和氮低效品种相比,氮高效品种具有较高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品种类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间产量和穗数与NUR均呈线性正相关。氮高效品种具有较高的孕穗期和开花期茎蘖数,分蘖成穗率,乳熟期叶面积指数,孕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成熟期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不同氮效率品种类型间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两地不同品种类型间孕穗期和开花期茎蘖数、乳熟期LAI、主要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和...
【文章来源】:作物学报. 2020,46(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积温、日照和降雨量
由表2可以看出,氮高效品种籽粒产量均高于氮中效和氮低效品种。扬州和睢宁参试的氮高效品种产量较氮中效品种分别高16%、9%(2017)和13%、1%(2018),较氮低效品种分别高37%、25%(2017)和21%、15%(2018)。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氮高效品种的穗数与氮中效品种差异均不显著,但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两年度在扬州分别高23%和21%、在睢宁分别高15%和17%。两地不同品种类型间穗粒数和千粒重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两年度扬州和睢宁参试品种的产量、穗数与氮肥表观利用率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图1和图2)。综上,氮肥表观利用率高的品种产量高,且具有穗数高的特征。图3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与氮肥表观利用率关系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与氮肥表观利用率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麦产量对中后期氮素胁迫的响应及品种间差异[J]. 李朝苏,吴晓丽,汤永禄,李俊,马孝玲,李式昭,黄明波,刘淼. 作物学报. 2019(08)
[2]极端晚播对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 吴金芝,黄明,王志敏,李友军,付国占,陈明灿.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1)
[3]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相关特性分析[J]. 徐晴,许甫超,董静,董建辉,秦丹丹,鲁梦莹,李梅芳.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4)
[4]不同氮利用效率小麦氮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J]. 袁晓磊,田汇,高亚军.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01)
[5]小麦氮素高效利用基因型的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J]. 张旭,田中伟,胡金玲,修明,姜东,戴廷波. 麦类作物学报. 2016(10)
[6]不同氮素处理对中麦175和京冬17产量相关性状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 李法计,徐学欣,肖永贵,何中虎,王志敏. 作物学报. 2016(12)
[7]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小麦根系吸收特性与氮素利用差异的分析[J]. 熊淑萍,吴克远,王小纯,张捷,杜盼,吴懿鑫,马新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16(12)
[8]不同供氮水平下小麦品种的氮效率差异及其氮代谢特征[J]. 王小纯,王晓航,熊淑萍,马新明,丁世杰,吴克远,郭建彪. 中国农业科学. 2015(13)
[9]稻茬小麦不同氮效率群体花后物质生产与衰老特性差异分析[J]. 丁锦峰,成亚梅,黄正金,李春燕,郭文善,朱新开. 中国农业科学. 2015(06)
[10]施氮对不同小麦品种干物质分配、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J]. 魏艳丽,王彬龙,李瑞国,蒋会利,张平,王磐,张安静. 麦类作物学报. 2012(06)
本文编号:3277831
【文章来源】:作物学报. 2020,46(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积温、日照和降雨量
由表2可以看出,氮高效品种籽粒产量均高于氮中效和氮低效品种。扬州和睢宁参试的氮高效品种产量较氮中效品种分别高16%、9%(2017)和13%、1%(2018),较氮低效品种分别高37%、25%(2017)和21%、15%(2018)。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氮高效品种的穗数与氮中效品种差异均不显著,但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两年度在扬州分别高23%和21%、在睢宁分别高15%和17%。两地不同品种类型间穗粒数和千粒重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两年度扬州和睢宁参试品种的产量、穗数与氮肥表观利用率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图1和图2)。综上,氮肥表观利用率高的品种产量高,且具有穗数高的特征。图3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与氮肥表观利用率关系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与氮肥表观利用率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麦产量对中后期氮素胁迫的响应及品种间差异[J]. 李朝苏,吴晓丽,汤永禄,李俊,马孝玲,李式昭,黄明波,刘淼. 作物学报. 2019(08)
[2]极端晚播对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 吴金芝,黄明,王志敏,李友军,付国占,陈明灿.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1)
[3]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相关特性分析[J]. 徐晴,许甫超,董静,董建辉,秦丹丹,鲁梦莹,李梅芳.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4)
[4]不同氮利用效率小麦氮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J]. 袁晓磊,田汇,高亚军.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01)
[5]小麦氮素高效利用基因型的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J]. 张旭,田中伟,胡金玲,修明,姜东,戴廷波. 麦类作物学报. 2016(10)
[6]不同氮素处理对中麦175和京冬17产量相关性状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 李法计,徐学欣,肖永贵,何中虎,王志敏. 作物学报. 2016(12)
[7]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小麦根系吸收特性与氮素利用差异的分析[J]. 熊淑萍,吴克远,王小纯,张捷,杜盼,吴懿鑫,马新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16(12)
[8]不同供氮水平下小麦品种的氮效率差异及其氮代谢特征[J]. 王小纯,王晓航,熊淑萍,马新明,丁世杰,吴克远,郭建彪. 中国农业科学. 2015(13)
[9]稻茬小麦不同氮效率群体花后物质生产与衰老特性差异分析[J]. 丁锦峰,成亚梅,黄正金,李春燕,郭文善,朱新开. 中国农业科学. 2015(06)
[10]施氮对不同小麦品种干物质分配、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J]. 魏艳丽,王彬龙,李瑞国,蒋会利,张平,王磐,张安静. 麦类作物学报. 2012(06)
本文编号:3277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27783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