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对玉米生产力和种间竞争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7-14 03:34
合理的种间配置是间作系统中作物获取高产,种间相互作用发挥优势的关键。本研究设置蚕豆/玉米(M/F)、大豆/玉米(M/S)和豌豆/玉米(M/P) 3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模式,以及相应单作种植,通过测定单间作条件下作物产量、生物量,明确3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对间作玉米生产力和间作作物种间资源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均具有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两年平均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38 (M/F)、1.19 (M/S)、1.26 (M/P);两年结果均是M/S中玉米产量最高,至收获期,与大豆间作的玉米产量可达单作玉米产量的93.6%(2017)和71.2%(2018);M/S中玉米的穗粒数显著高于M/F和M/P中;地上部生物量及采样期平均生长速率均表现为M/S>M/P>M/F;共生期内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Asm)随共生期推进逐渐降低,而蚕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fm)和豌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pm)逐渐升高;玉米单独生长时期3种间作模式玉米的补偿效应(CE)无显著差异,各间作模式两年平...
【文章来源】:草业学报. 2020,29(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不同间作模式间作玉米生长动态
Apm表现为共生前期小于0,随后上升,至共生后期大于0;Afm整个共生期内测定值均大于0;Asm表现为共生前期较高,共生后期测定值下降至0甚至小于0。不同间作模式下玉米补偿效应无显著差异(图4)。玉米的CE值除2017年M/S中大于1以外,其余均小于1。不同间作模式下两年平均CE值均小于1,分别为0.77(M/F)、0.92(M/S)和0.70(M/P)。
不同间作模式下玉米补偿效应无显著差异(图4)。玉米的CE值除2017年M/S中大于1以外,其余均小于1。不同间作模式下两年平均CE值均小于1,分别为0.77(M/F)、0.92(M/S)和0.70(M/P)。3 讨论
本文编号:3283324
【文章来源】:草业学报. 2020,29(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不同间作模式间作玉米生长动态
Apm表现为共生前期小于0,随后上升,至共生后期大于0;Afm整个共生期内测定值均大于0;Asm表现为共生前期较高,共生后期测定值下降至0甚至小于0。不同间作模式下玉米补偿效应无显著差异(图4)。玉米的CE值除2017年M/S中大于1以外,其余均小于1。不同间作模式下两年平均CE值均小于1,分别为0.77(M/F)、0.92(M/S)和0.70(M/P)。
不同间作模式下玉米补偿效应无显著差异(图4)。玉米的CE值除2017年M/S中大于1以外,其余均小于1。不同间作模式下两年平均CE值均小于1,分别为0.77(M/F)、0.92(M/S)和0.70(M/P)。3 讨论
本文编号:3283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28332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