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变化特征
发布时间:2021-08-19 18:04
玉米作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探究其生产潜力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中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结合全球农业生态区模型、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方法和集对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玉米生产潜力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及长期变化趋势,进而分析了其空间格局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960—2010年间,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由1960年代的9.10亿t增至2000年代的9.45亿t左右。在年际尺度上,中国玉米生产潜力主要以准3 a和准5 a的周期进行波动;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准10 a和准20 a的波动周期。其中,准3 a的周期波动是中国玉米生产潜力长时间变化的最主要特征,这主要是受年降水量变化的影响。从空间格局来看,中国玉米生长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加格达奇—锡林浩特—临河—西宁—天水—中甸沿线以东;1960—2000年间,玉米生产潜力界线在中国东北部和临河—西宁沿线发生了较为明显的移动。华北平原、辽河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区的玉米单产潜力变化趋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关中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的玉米单产潜力变化过程与上述地区恰好相反。在这2类地区,玉米单产潜力的变化均较显著,但变...
【文章来源】:地理科学进展. 2020,39(03)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2000—2010年中国玉米生产潜力与实际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
通过对1960—2010年间中国玉米生产潜力时间序列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具有明显的周期波动特征。极点对称模态分解的结果显示,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具有4个IMF分量,即存在4个显著的波动周期(图3)。在年际尺度上,中国玉米生产潜力主要以准3 a(IMF1)和准5 a(IMF2)的周期进行波动。在年代际尺度上,中国玉米生产潜力的波动周期主要为准10 a(IMF3)和准20 a(IMF4)。IMF1的方差贡献率为62.7%,大于其他IMFs和趋势项(R)的方差贡献率之和,表明准3 a的周期波动是中国玉米生产潜力长时间变化的最主要特征(表1)。IMF2的方差贡献率为16.4%,仅次于IMF1;IMF3和IMF4的方差贡献率都在10%左右;虽然趋势项R的方差贡献率不足2%,但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由1960年的8.96亿t增至2010年的约9.22亿t;特别是在1960—1980年间,中国玉米生产潜力的增加趋势尤为显著(图3)。综上所述,中国玉米生产潜力主要在年际尺度上发生周期波动,在波动中有所增加。(3)影响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周期波动的主要气候要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气候变化背景下1981-2010年中国玉米物候变化时空分异[J]. 秦雅,刘玉洁,葛全胜. 地理学报. 2018(05)
[2]近50年气候驱动下东北地区玉米生产潜力时空演变分析[J]. 杜国明,张露洋,徐新良,王介勇. 地理研究. 2016(05)
[3]中国玉米生产布局的变迁分析[J]. 陈欢,王全忠,周宏. 经济地理. 2015(08)
[4]近50a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玉米生产潜力时空演变特征[J]. 葛亚宁,刘洛,徐新良,张学霞,袁兰兰,张晓峰. 自然资源学报. 2015(05)
[5]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中国粮食单产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J]. 刘忠,黄峰,李保国. 农业工程学报. 2015(02)
[6]199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J]. 刘洛,徐新良,刘纪远,陈曦,宁佳. 地理学报. 2014(12)
[7]气候变化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J]. 秦大河. 地理科学进展. 2014(07)
[8]基于作物空间分配模型的东北三省春玉米时空分布特征[J]. 谭杰扬,李正国,杨鹏,刘珍环,李志鹏,张莉,吴文斌,游良志,唐华俊. 地理学报. 2014(03)
[9]1981年至2010年中国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潜力时空变化分析[J]. 钟新科,刘洛,宋春桥,徐新良,游松财. 资源科学. 2012(11)
[10]我国夏玉米潜在种植分布区的气候适宜性研究[J]. 何奇瑾,周广胜. 地理学报. 2011(11)
本文编号:3351884
【文章来源】:地理科学进展. 2020,39(03)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2000—2010年中国玉米生产潜力与实际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
通过对1960—2010年间中国玉米生产潜力时间序列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具有明显的周期波动特征。极点对称模态分解的结果显示,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具有4个IMF分量,即存在4个显著的波动周期(图3)。在年际尺度上,中国玉米生产潜力主要以准3 a(IMF1)和准5 a(IMF2)的周期进行波动。在年代际尺度上,中国玉米生产潜力的波动周期主要为准10 a(IMF3)和准20 a(IMF4)。IMF1的方差贡献率为62.7%,大于其他IMFs和趋势项(R)的方差贡献率之和,表明准3 a的周期波动是中国玉米生产潜力长时间变化的最主要特征(表1)。IMF2的方差贡献率为16.4%,仅次于IMF1;IMF3和IMF4的方差贡献率都在10%左右;虽然趋势项R的方差贡献率不足2%,但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由1960年的8.96亿t增至2010年的约9.22亿t;特别是在1960—1980年间,中国玉米生产潜力的增加趋势尤为显著(图3)。综上所述,中国玉米生产潜力主要在年际尺度上发生周期波动,在波动中有所增加。(3)影响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周期波动的主要气候要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气候变化背景下1981-2010年中国玉米物候变化时空分异[J]. 秦雅,刘玉洁,葛全胜. 地理学报. 2018(05)
[2]近50年气候驱动下东北地区玉米生产潜力时空演变分析[J]. 杜国明,张露洋,徐新良,王介勇. 地理研究. 2016(05)
[3]中国玉米生产布局的变迁分析[J]. 陈欢,王全忠,周宏. 经济地理. 2015(08)
[4]近50a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玉米生产潜力时空演变特征[J]. 葛亚宁,刘洛,徐新良,张学霞,袁兰兰,张晓峰. 自然资源学报. 2015(05)
[5]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中国粮食单产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J]. 刘忠,黄峰,李保国. 农业工程学报. 2015(02)
[6]199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J]. 刘洛,徐新良,刘纪远,陈曦,宁佳. 地理学报. 2014(12)
[7]气候变化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J]. 秦大河. 地理科学进展. 2014(07)
[8]基于作物空间分配模型的东北三省春玉米时空分布特征[J]. 谭杰扬,李正国,杨鹏,刘珍环,李志鹏,张莉,吴文斌,游良志,唐华俊. 地理学报. 2014(03)
[9]1981年至2010年中国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潜力时空变化分析[J]. 钟新科,刘洛,宋春桥,徐新良,游松财. 资源科学. 2012(11)
[10]我国夏玉米潜在种植分布区的气候适宜性研究[J]. 何奇瑾,周广胜. 地理学报. 2011(11)
本文编号:33518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35188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