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控水增密模式对杂交籼稻减氮后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发布时间:2021-08-24 00:09
  以杂交籼稻品种成优981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开展大田试验,以常规高产栽培(N0W0D0)为对照:N0为施氮量187.5 kg hm–2、W0为湿润灌溉(0 kPa)、D0为密度20.0×104 hm–2,在减氮10%(N-10%)和减氮30%(N-30%)条件下分别设置3种单一增密处理(W0D1、W0D2、W0D3; D1为增密20%、D2为增密40%、D3为增密60%)和9种控水增密耦合模式处理(W1D1、W1D2、W1D3、W2D1、W2D2、W2D3、W3D1、W3D2和W3D3; W1、W2、W3分别为轻、中、重干湿交替灌溉,低限土壤水势分别为-10 kPa、-20 kPa和-30 kPa),研究控水增密耦合模式对水稻不同程度减氮后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1)减氮10%(N-10%)条件下, 3种单一增密处理均较对照减产,其中W0D1与对照相比产量差异不显著,其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略有提高,但收获指数降低。9种控水增密模式中W1D1和W2D1分别较对照平均增产3.70%和1.19%,前者差异达... 

【文章来源】:作物学报. 2020,46(09)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茎蘖生长
        1.2.2 干物质
        1.2.3 叶面积
        1.2.4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7—2018年主要性状指标年度间以及年度与处理互作的方差分析
    2.2 控水增密模式对水稻减氮后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3 控水增密模式对水稻减氮后分蘖状况的影响
    2.4 控水增密模式对水稻减氮后抽穗期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5 控水增密模式对水稻减氮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6 控水增密模式对水稻减氮后干物质阶段积累量及其比例的影响
    2.7 控水增密模式对水稻减氮后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 讨论
    3.1 水稻减氮后的氮素亏缺效应
    3.2 单一增密对水稻减氮后氮素亏缺的影响
    3.3 控水增密模式对水稻减氮后氮素亏缺的调控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施氮量和直播密度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J]. 吴培,陈天晔,袁嘉琦,黄恒,邢志鹏,胡雅杰,朱明,李德剑,刘国林,张洪程.  中国水稻科学. 2019(03)
[2]促进稻麦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途径与机制[J]. 杨建昌,张建华.  科学通报. 2018(Z2)
[3]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花后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影响[J]. 徐云姬,许阳东,李银银,钱希旸,王志琴,杨建昌.  作物学报. 2018(04)
[4]双季早稻氮素亏缺补偿效应的形成及其生理机制初探[J]. 汤国平,熊强强,钟蕾,陈小荣,朱昌兰,彭小松,贺浩华.  核农学报. 2017(08)
[5]水分与氮素及其互作对水稻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进展[J]. 李俊峰,杨建昌.  中国水稻科学. 2017(03)
[6]不同生态条件下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杂交稻氮、磷、钾吸收积累的影响[J]. 蒋鹏,熊洪,张林,朱永川,周兴兵,刘茂,郭晓艺,徐富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02)
[7]机插条件下低氮密植栽培对“早晚兼用”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陈佳娜,曹放波,谢小兵,单双吕,高伟,李志斌,黄敏,邹应斌.  作物学报. 2016(08)
[8]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褚光,展明飞,朱宽宇,王志琴,杨建昌.  作物学报. 2016(07)
[9]增密减氮对东北水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温室效应的影响[J]. 朱相成,张振平,张俊,邓艾兴,张卫建.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2)
[10]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J]. 许俊伟,孟天瑶,荆培培,张洪程,李超,戴其根,魏海燕,郭保卫.  作物学报. 2015(11)



本文编号:3358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358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c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