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小麦间作模式下冬小麦冠层结构及其小气候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发布时间:2021-08-24 16:59
【目的】研究核桃小麦(以下简称核麦)间作模式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冠层结构及农田小气候的影响。【方法】2016~2017年在核麦间作模式下,设置450×104株/hm2(M1)、525×104株/hm2(M2)、600×104株/hm2(M3)、675×104株/hm2(M4)、750×104株/hm2(M5)5种冬小麦种植密度,观测冬小麦冠层结构及冠层空气温度、湿度以及冠层透光率的变化过程。【结果】核麦间作下,远冠区冬小麦单片单面积、株高、茎粗均高于冠下区;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冠下区、远冠区冬小麦各叶层叶面积、各节间长度和节间粗度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株高变幅为76.49~81.66 cm(冠下区)和78.34~86.27 cm(远冠区)。冠下区、远冠区冠层空气...
【文章来源】:新疆农业科学. 2020,57(07)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不同处理下冬小麦灌浆期冠层温度日变化(3 d平均)
冠下区、远冠区冬小麦冠层湿度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间基本呈现M5>M4>M3>M2>M1。与冠下区相比,远冠区处理光照充足,小麦植株蒸腾及土壤蒸发使得冬小麦冠层湿度明显升高,中午湿度低谷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不同种植密度间湿度差异明显,M1处理湿度最低。图22.4 不同处理小关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差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氮肥对糜子籽粒灌浆期农田小气候及产量的调控效应[J]. 宫香伟,韩浩坤,张大众,李境,王孟,薛志和,高小丽,杨璞,冯佰利.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7(12)
[2]遮阴强度对小麦光合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 乔旭,张宏芝,雷钧杰,王美,赵奇,薛丽华,赛力汗·赛,陈兴武. 西北农业学报. 2013(08)
[3]种植密度对宁夏春小麦新品种(系)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J]. 陈小龙,孙占波,李前荣,唐建,曹彦龙,吴立国,伍昌,张振锁,季英,陶媛. 作物杂志. 2013(03)
[4]高温与干热风对小麦的影响及其防控措施[J]. 解树斌,曹新有,刘建军,程敦公,赵振东. 山东农业科学. 2013(03)
[5]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J]. 淮贺举,陆洲,秦向阳,李奇峰,于莹,臧辰龙. 中国农学通报. 2013(09)
[6]灌溉模式对不同群体小麦光合特性的调控机制[J]. 刘丽平,欧阳竹,武兰芳,孙振中,李发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02)
[7]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对冬小麦幼穗小花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王彦丽,邱喜阳,朱云集,张秋丽,郭天财,王晨阳,谢迎新. 西北农业学报. 2011(07)
[8]播期与密度组合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花后旗叶光合特性、籽粒库容能力及产量的影响[J]. 李宁,段留生,李建民,翟志席,李召虎. 麦类作物学报. 2010(02)
[9]作物冠层温度的研究进展[J]. 邓强辉,潘晓华,石庆华. 生态学杂志. 2009(06)
[10]冬小麦种群不同分布方式对农田小气候及产量的影响[J]. 孙淑娟,周勋波,陈雨海,杨国敏,徐德力,杨荣光. 农业工程学报. 2008(S2)
本文编号:3360376
【文章来源】:新疆农业科学. 2020,57(07)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不同处理下冬小麦灌浆期冠层温度日变化(3 d平均)
冠下区、远冠区冬小麦冠层湿度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间基本呈现M5>M4>M3>M2>M1。与冠下区相比,远冠区处理光照充足,小麦植株蒸腾及土壤蒸发使得冬小麦冠层湿度明显升高,中午湿度低谷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不同种植密度间湿度差异明显,M1处理湿度最低。图22.4 不同处理小关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差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氮肥对糜子籽粒灌浆期农田小气候及产量的调控效应[J]. 宫香伟,韩浩坤,张大众,李境,王孟,薛志和,高小丽,杨璞,冯佰利.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7(12)
[2]遮阴强度对小麦光合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 乔旭,张宏芝,雷钧杰,王美,赵奇,薛丽华,赛力汗·赛,陈兴武. 西北农业学报. 2013(08)
[3]种植密度对宁夏春小麦新品种(系)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J]. 陈小龙,孙占波,李前荣,唐建,曹彦龙,吴立国,伍昌,张振锁,季英,陶媛. 作物杂志. 2013(03)
[4]高温与干热风对小麦的影响及其防控措施[J]. 解树斌,曹新有,刘建军,程敦公,赵振东. 山东农业科学. 2013(03)
[5]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J]. 淮贺举,陆洲,秦向阳,李奇峰,于莹,臧辰龙. 中国农学通报. 2013(09)
[6]灌溉模式对不同群体小麦光合特性的调控机制[J]. 刘丽平,欧阳竹,武兰芳,孙振中,李发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02)
[7]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对冬小麦幼穗小花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王彦丽,邱喜阳,朱云集,张秋丽,郭天财,王晨阳,谢迎新. 西北农业学报. 2011(07)
[8]播期与密度组合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花后旗叶光合特性、籽粒库容能力及产量的影响[J]. 李宁,段留生,李建民,翟志席,李召虎. 麦类作物学报. 2010(02)
[9]作物冠层温度的研究进展[J]. 邓强辉,潘晓华,石庆华. 生态学杂志. 2009(06)
[10]冬小麦种群不同分布方式对农田小气候及产量的影响[J]. 孙淑娟,周勋波,陈雨海,杨国敏,徐德力,杨荣光. 农业工程学报. 2008(S2)
本文编号:3360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36037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