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措施对春玉米产量差和效率差的贡献及其调控机制
发布时间:2021-09-28 04:51
定量化主要栽培措施因子对产量贡献并明确其优先序及调控机制,对探讨产量、效率协同缩差途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农户调研、文献综述、田间因子替换试验的方法,定量化分析了主要栽培措施对产量贡献,明确了主控因子及调控机制;同时,提出了农户水平向高产高效和超高产高效水平缩差增产增效的技术优化途径并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影响春玉米产量提升的技术性限制因子主要有5个,分别是品种的耐密适应性、种植密度、土壤耕作、养分管理和病害防治。(2)5个栽培措施因子对产量贡献的优先序为:种植密度、养分管理、防病(兼化控)、土壤耕作及品种,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5.9%、10.0%、6.5%、5.5%、4.1%。对PFPN贡献的优先序为种植密度、养分管理、防病(兼化控)、土壤耕作、品种,贡献率分别为16.7%、4.1%、4.0%、3.4%、1.9%。对RUE贡献的优先序为种植密度、品种、防病、养分管理、土壤耕作,贡献率分别为23.2%、18.5%、3.6%、3.4%、0.9%。(3)不同措施因子对玉米“源”、“库”两端产量性能的影响不同。种植密度主要通过影响MLAI和EN影...
【文章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玉米产量差的研究进展
1.2.2 玉米产量差限制因子的研究进展
1.2.3 玉米氮肥利用效率及光能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农户调研
2.1.2 文献综述
2.1.3 栽培措施因子替换试验
2.1.4 四级产量平台试验验证
2.2 田间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2.3 相关参数计算公式
2.3.1 文献综述相关参数计算公式
2.3.2 田间试验相关参数计算公式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户产量及栽培管理现状调研分析
3.1.1 农户产量分析
3.1.2 玉米产量限制因素分析
3.1.2.1 品种
3.1.2.2 密度
3.1.2.3 土壤管理
3.1.2.4 养分管理
3.1.2.5 病害防治
3.2 文献综述分析
3.2.1 品种耐密性对春玉米产量的贡献
3.2.2 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的贡献
3.2.3 耕作方式对春玉米产量的贡献
3.2.4 养分管理对春玉米产量的贡献
3.2.5 病害防治对春玉米产量的贡献
3.3 栽培措施因子替换试验分析
3.3.1 栽培措施因子对产量的影响
3.3.2 栽培措施因子对产量的贡献分析
3.3.3 栽培措施因子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4 栽培措施因子对产量性能参数的影响
3.3.5 栽培措施因子对SPAD值、保叶率、保叶效果的影响
3.3.6 栽培措施因子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3.3.7 栽培措施因子对产量-资源利用关系的影响
3.3.7.1 栽培措施因子对产量-氮素利用关系的影响
3.3.7.2 栽培措施因子对氮肥偏生产力(PFPFN)的影响
3.3.7.3 栽培措施因子对光能利用效率(RUE)的影响
3.4 不同产量平台产量差、效率差的定量化分析
3.4.1 不同产量平台的产量差分析
3.4.2 不同产量平台产量性能分析
3.4.4 不同产量平台的PFPN和HUE分析
4 讨论
4.1 内蒙古玉米主产区产量限制因素分析
4.2 栽培措施因子对产量贡献的优先序及其调控机制
4.3 四级产量平台产量差和效率差的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密植与氮肥用量对不同耐密型夏玉米品种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 李广浩,刘娟,董树亭,刘鹏,张吉旺,赵斌,石德杨.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2)
[2]不同栽培模式对夏玉米根系性能及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J]. 任昊,程乙,刘鹏,董树亭,赵杰,张吉旺,赵斌.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2)
[3]土壤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J]. 周宝元,孙雪芳,丁在松,马玮,赵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1)
[4]种植密度对夏玉米根系特性及氮肥吸收的影响[J]. 石德杨,李艳红,夏德军,张吉旺,刘鹏,赵斌,董树亭.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1)
[5]2005—2016年中国玉米种植密度变化分析[J]. 明博,谢瑞芝,侯鹏,李璐璐,王克如,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1)
[6]不同耕作方式与氮肥类型对夏玉米光合性能的影响[J]. 郑宾,赵伟,徐铮,高大鹏,姜媛媛,刘鹏,李增嘉,李耕,宁堂原. 作物学报. 2017(06)
[7]氮肥用量对土壤养分含量、春玉米产量及农学效率的影响[J]. 马星竹,郝小雨,高中超,李一丹,周宝库. 玉米科学. 2016(06)
[8]基于密度联网试验和Hybrid-Maize模型的内蒙古玉米产量差和生产潜力评估[J]. 李雅剑,王志刚,高聚林,孙继颖,于晓芳,胡树平,余少波,梁红伟,裴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7)
[9]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产量、氮素累积和平衡的影响[J]. 杨晓卡,米慧玲,高韩钰,辛思颖,马文奇,魏静.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6)
[10]施氮量对滴灌超高产春玉米光合特性、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 楚光红,章建新. 玉米科学. 2016(01)
博士论文
[1]玉米对区域光、温、水资源变化的响应研究[D]. 刘月娥.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2]深松和施氮与土壤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D]. 刘明.沈阳农业大学 2012
[3]辽宁玉米叶部病害田间流行动态及预测模型研究[D]. 于舒怡.沈阳农业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不同受旱条件下冬小麦和夏玉米冠层光截获特征研究[D]. 周元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2]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残留分析前处理方法的研究应用[D]. 王金金.华中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11277
【文章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玉米产量差的研究进展
1.2.2 玉米产量差限制因子的研究进展
1.2.3 玉米氮肥利用效率及光能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农户调研
2.1.2 文献综述
2.1.3 栽培措施因子替换试验
2.1.4 四级产量平台试验验证
2.2 田间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2.3 相关参数计算公式
2.3.1 文献综述相关参数计算公式
2.3.2 田间试验相关参数计算公式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户产量及栽培管理现状调研分析
3.1.1 农户产量分析
3.1.2 玉米产量限制因素分析
3.1.2.1 品种
3.1.2.2 密度
3.1.2.3 土壤管理
3.1.2.4 养分管理
3.1.2.5 病害防治
3.2 文献综述分析
3.2.1 品种耐密性对春玉米产量的贡献
3.2.2 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的贡献
3.2.3 耕作方式对春玉米产量的贡献
3.2.4 养分管理对春玉米产量的贡献
3.2.5 病害防治对春玉米产量的贡献
3.3 栽培措施因子替换试验分析
3.3.1 栽培措施因子对产量的影响
3.3.2 栽培措施因子对产量的贡献分析
3.3.3 栽培措施因子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4 栽培措施因子对产量性能参数的影响
3.3.5 栽培措施因子对SPAD值、保叶率、保叶效果的影响
3.3.6 栽培措施因子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3.3.7 栽培措施因子对产量-资源利用关系的影响
3.3.7.1 栽培措施因子对产量-氮素利用关系的影响
3.3.7.2 栽培措施因子对氮肥偏生产力(PFPFN)的影响
3.3.7.3 栽培措施因子对光能利用效率(RUE)的影响
3.4 不同产量平台产量差、效率差的定量化分析
3.4.1 不同产量平台的产量差分析
3.4.2 不同产量平台产量性能分析
3.4.4 不同产量平台的PFPN和HUE分析
4 讨论
4.1 内蒙古玉米主产区产量限制因素分析
4.2 栽培措施因子对产量贡献的优先序及其调控机制
4.3 四级产量平台产量差和效率差的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密植与氮肥用量对不同耐密型夏玉米品种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 李广浩,刘娟,董树亭,刘鹏,张吉旺,赵斌,石德杨.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2)
[2]不同栽培模式对夏玉米根系性能及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J]. 任昊,程乙,刘鹏,董树亭,赵杰,张吉旺,赵斌.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2)
[3]土壤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J]. 周宝元,孙雪芳,丁在松,马玮,赵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1)
[4]种植密度对夏玉米根系特性及氮肥吸收的影响[J]. 石德杨,李艳红,夏德军,张吉旺,刘鹏,赵斌,董树亭.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1)
[5]2005—2016年中国玉米种植密度变化分析[J]. 明博,谢瑞芝,侯鹏,李璐璐,王克如,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1)
[6]不同耕作方式与氮肥类型对夏玉米光合性能的影响[J]. 郑宾,赵伟,徐铮,高大鹏,姜媛媛,刘鹏,李增嘉,李耕,宁堂原. 作物学报. 2017(06)
[7]氮肥用量对土壤养分含量、春玉米产量及农学效率的影响[J]. 马星竹,郝小雨,高中超,李一丹,周宝库. 玉米科学. 2016(06)
[8]基于密度联网试验和Hybrid-Maize模型的内蒙古玉米产量差和生产潜力评估[J]. 李雅剑,王志刚,高聚林,孙继颖,于晓芳,胡树平,余少波,梁红伟,裴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7)
[9]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产量、氮素累积和平衡的影响[J]. 杨晓卡,米慧玲,高韩钰,辛思颖,马文奇,魏静.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6)
[10]施氮量对滴灌超高产春玉米光合特性、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 楚光红,章建新. 玉米科学. 2016(01)
博士论文
[1]玉米对区域光、温、水资源变化的响应研究[D]. 刘月娥.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2]深松和施氮与土壤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D]. 刘明.沈阳农业大学 2012
[3]辽宁玉米叶部病害田间流行动态及预测模型研究[D]. 于舒怡.沈阳农业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不同受旱条件下冬小麦和夏玉米冠层光截获特征研究[D]. 周元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2]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残留分析前处理方法的研究应用[D]. 王金金.华中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11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41127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