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稻育种新材料的抗性基因与表型鉴定
发布时间:2021-09-29 13:14
‘大粒香’是著名的香稻品种之一,但对稻瘟病敏感的缺点限制了其推广。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YY5-YY8、Bph14P/Bph14N、MS5、Pibdom、Pi-ta、p TA248、Sub1-1,从课题组选育的129株‘大粒香’改良系F4代中筛选同时聚合香味基因badh2,抗褐飞虱基因Bph14和Bph15,抗稻瘟病基因Pita和Pib,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及耐涝基因Sub1的单株,并从中选择农艺性状较好的单株进行对应基因的表型鉴定,以期获得具有多种抗性的香稻育种新材料。通过PCR技术对改良系F4代的badh2、Bph14、Bph15、Pita、Pib、Xa21和Sub1基因进行分子标记检测,从129个单株中筛选出同时聚合以上7个基因的植株30株,从中选择农艺性状较好的单株17C1389-4-4W进行表型鉴定。咀嚼实验和KOH浸泡-嗅闻实验结果表明17C1389-4-4W具有香味,褐飞虱接种实验结果表明17C1389-4-4W抗褐飞虱级别为3级,稻瘟病菌株Gally接种实验结果表明17C1389-4-4W抗稻瘟病级别为1级,白叶枯菌株PXO86接种试验结果表明17C1389-4-4W抗白...
【文章来源】:分子植物育种. 2020,18(08)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图1 分子标记鉴定电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香稻品种苗期耐高温的形态生理响应[J]. 江浩林,王孟,唐湘如,段美洋,潘圣刚,田华,王树丽,莫钊文. 中国水稻科学. 2019(01)
[2]利用分子标记筛选香稻多抗育种新材料[J]. 李力,李锦江,邓力华,于江辉,贺利雄,肖国樱. 分子植物育种. 2018(22)
[3]抗条纹叶枯病香稻新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J]. 闫影,张丽霞,李刚,张玉,吴书俊. 西北植物学报. 2017(09)
[4]茅贡牌优质稻大粒香提纯复壮及应用[J]. 罗仁发,罗节,梅映雪,李天海,陈应先,吕昌置,谭斌. 种子. 2012(09)
[5]水稻抗稻瘟病和抗白叶枯病基因聚合品系抗性分析[J]. 李锦江,肖友伦,孟秋成,肖国樱. 杂交水稻. 2012(05)
[6]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花药培养改良光温敏不育系Y58S的稻瘟病抗性[J]. 袁丽,宋丁丁,高冠军,何予卿.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1(05)
[7]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水稻基因定位上的应用[J]. 孙正文,黄兴奇,李维蛟,钟巧芳,余腾琼,郭怡卿,李定琴,殷富有,程在全.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1(01)
[8]香稻香味遗传育种及其保香栽培[J]. 张现伟,王静,唐永群,李经勇.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0(03)
[9]水稻品种对稻飞虱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 刘光杰,付志红,沈君辉,张亚辉. 中国水稻科学. 2002(01)
[10]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低温对水稻幼苗光合器官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J]. 王以柔,刘鸿先,李平,曾韶西,甄立平,郭俊彦. 植物生理学报. 1986(03)
本文编号:3413768
【文章来源】:分子植物育种. 2020,18(08)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图1 分子标记鉴定电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香稻品种苗期耐高温的形态生理响应[J]. 江浩林,王孟,唐湘如,段美洋,潘圣刚,田华,王树丽,莫钊文. 中国水稻科学. 2019(01)
[2]利用分子标记筛选香稻多抗育种新材料[J]. 李力,李锦江,邓力华,于江辉,贺利雄,肖国樱. 分子植物育种. 2018(22)
[3]抗条纹叶枯病香稻新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J]. 闫影,张丽霞,李刚,张玉,吴书俊. 西北植物学报. 2017(09)
[4]茅贡牌优质稻大粒香提纯复壮及应用[J]. 罗仁发,罗节,梅映雪,李天海,陈应先,吕昌置,谭斌. 种子. 2012(09)
[5]水稻抗稻瘟病和抗白叶枯病基因聚合品系抗性分析[J]. 李锦江,肖友伦,孟秋成,肖国樱. 杂交水稻. 2012(05)
[6]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花药培养改良光温敏不育系Y58S的稻瘟病抗性[J]. 袁丽,宋丁丁,高冠军,何予卿.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1(05)
[7]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水稻基因定位上的应用[J]. 孙正文,黄兴奇,李维蛟,钟巧芳,余腾琼,郭怡卿,李定琴,殷富有,程在全.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1(01)
[8]香稻香味遗传育种及其保香栽培[J]. 张现伟,王静,唐永群,李经勇.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0(03)
[9]水稻品种对稻飞虱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 刘光杰,付志红,沈君辉,张亚辉. 中国水稻科学. 2002(01)
[10]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低温对水稻幼苗光合器官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J]. 王以柔,刘鸿先,李平,曾韶西,甄立平,郭俊彦. 植物生理学报. 1986(03)
本文编号:3413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41376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