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树花代谢液作为水稻育苗调酸液的可行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9 10:00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栽培中破坏性最强的病害之一。目前水稻育苗期采用强酸调酸土壤的方法达到抑菌壮苗的目的,但长期使用存在安全隐患和土壤劣质化问题,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无污染的生物调酸方式尤为重要。本试验采集水稻生长期患稻瘟病叶片,纯化病原菌经分子鉴定后作为试验菌株;筛选产酸食用菌中代谢液p H值较低的菌株与稻瘟菌做抑菌效果验证;选择抑菌效果明显的菌株代谢液用于水稻育苗调酸液,与水稻生产中常用的壮秧剂调酸、浓硫酸调酸进行对比试验;育苗过程中人工接种稻瘟菌,比较不同调酸处理下幼苗的感病情况、生理生化指标和农艺性状壮苗指标;探讨食用菌酸性代谢液在育苗调酸中培育壮苗增强抗瘟能力的效果。试验结果如下:1、分离纯化患病水稻叶片内源病菌,依菌落黑色素分泌特征、镜下分生孢子形态筛得初培养物;提取菌丝DNA以特异引物PCR扩增后测序,最终获得4株稻梨孢菌纯培养物与网站公布的稻瘟病菌达99%以上同源,地区内不同采集点菌株间同源性一致。2、5种产酸食用菌中灰树花代谢液p H值最低,可降至3.72,符合水稻育苗土调酸要求;与稻瘟菌的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灰树花代谢液对稻瘟菌生长抑制效果明显,对稻瘟菌黑色素分泌有显著的降解...
【文章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试验技术路线流程图
第2章水稻稻瘟病病原菌采集及分离鉴定‐11‐图2-1病害叶片和稻穗Fig.2-1Diseasedleavesandriceears2.2.2稻瘟病病原菌分离纯化表面消毒后的病稻叶(穗)组织经恒温暗环境初步培养2-3天后,可以看到在病组织边缘萌发出菌丝体,病叶组织边缘长出真菌菌落(如图2-2),数天后病组织周围呈现出颜色、形状不一的菌落。在病组织周围生长的菌落中,发现有疑似稻瘟菌的黑色目标菌落(图2-3)。经反复转板得到病原菌单一纯菌落;纯培养的病原菌单菌落初期菌丝浅白色,依据稻瘟菌特征之一的黑色素分泌使菌落呈灰黑色,菌落最外边层有白色延伸的菌丝,初步确定为疑似病原菌纯培养物。(如图2-4)。图2-2田间采集的稻瘟病病样初培养Fig.2-2Preliminarycultureofsuspectedpathogens
第2章水稻稻瘟病病原菌采集及分离鉴定‐11‐图2-1病害叶片和稻穗Fig.2-1Diseasedleavesandriceears2.2.2稻瘟病病原菌分离纯化表面消毒后的病稻叶(穗)组织经恒温暗环境初步培养2-3天后,可以看到在病组织边缘萌发出菌丝体,病叶组织边缘长出真菌菌落(如图2-2),数天后病组织周围呈现出颜色、形状不一的菌落。在病组织周围生长的菌落中,发现有疑似稻瘟菌的黑色目标菌落(图2-3)。经反复转板得到病原菌单一纯菌落;纯培养的病原菌单菌落初期菌丝浅白色,依据稻瘟菌特征之一的黑色素分泌使菌落呈灰黑色,菌落最外边层有白色延伸的菌丝,初步确定为疑似病原菌纯培养物。(如图2-4)。图2-2田间采集的稻瘟病病样初培养Fig.2-2Preliminarycultureofsuspectedpathogens
本文编号:3444657
【文章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试验技术路线流程图
第2章水稻稻瘟病病原菌采集及分离鉴定‐11‐图2-1病害叶片和稻穗Fig.2-1Diseasedleavesandriceears2.2.2稻瘟病病原菌分离纯化表面消毒后的病稻叶(穗)组织经恒温暗环境初步培养2-3天后,可以看到在病组织边缘萌发出菌丝体,病叶组织边缘长出真菌菌落(如图2-2),数天后病组织周围呈现出颜色、形状不一的菌落。在病组织周围生长的菌落中,发现有疑似稻瘟菌的黑色目标菌落(图2-3)。经反复转板得到病原菌单一纯菌落;纯培养的病原菌单菌落初期菌丝浅白色,依据稻瘟菌特征之一的黑色素分泌使菌落呈灰黑色,菌落最外边层有白色延伸的菌丝,初步确定为疑似病原菌纯培养物。(如图2-4)。图2-2田间采集的稻瘟病病样初培养Fig.2-2Preliminarycultureofsuspectedpathogens
第2章水稻稻瘟病病原菌采集及分离鉴定‐11‐图2-1病害叶片和稻穗Fig.2-1Diseasedleavesandriceears2.2.2稻瘟病病原菌分离纯化表面消毒后的病稻叶(穗)组织经恒温暗环境初步培养2-3天后,可以看到在病组织边缘萌发出菌丝体,病叶组织边缘长出真菌菌落(如图2-2),数天后病组织周围呈现出颜色、形状不一的菌落。在病组织周围生长的菌落中,发现有疑似稻瘟菌的黑色目标菌落(图2-3)。经反复转板得到病原菌单一纯菌落;纯培养的病原菌单菌落初期菌丝浅白色,依据稻瘟菌特征之一的黑色素分泌使菌落呈灰黑色,菌落最外边层有白色延伸的菌丝,初步确定为疑似病原菌纯培养物。(如图2-4)。图2-2田间采集的稻瘟病病样初培养Fig.2-2Preliminarycultureofsuspectedpathogens
本文编号:34446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44465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