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小麦-偃麦草杂种后代抗病性与再生性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9 08:34
  偃麦草属(Thinopyrum)是小麦的近缘种属,携带丰富的抗病、抗逆基因,是小麦的三级基因库。本研究以八倍体小偃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后代为研究材料,利用形态学、细胞学、分子标记和原位杂交等研究方法,选育具有抗赤霉病特性及秋季割后再生特性的小麦-偃麦草新种质,旨在为改良小麦品质提供新的种质资源,为研究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的抗病性和再生性提供科学依据。形态学检测结果表明,研究材料为小偃麦类型材料,穗型差异较大。有4个株系结实率超过100%,分别为株系5-1、5-6、5-7、5-14。另有10个株系,结实率在80%以上。大多数材料种子为红粒,细长型,同小偃麦种子形态一致。5份材料XJ9、XJ43、XJ77、XJ194、SX18-3646,具有割后再生性。籽粒蛋白质检测结果表明,有15个株系籽粒蛋白质含量达到18%以上,其中有5个株系5-4、5-5、5-11、5-12、5-16在20%以上,5-12最高为25.44%。抗赤霉病筛选结果表明,有5个株系抗病性达到2级,5-10、5-12、5-19、5-20Y、5-20N,前期选育的4份抗赤霉病2级以上的材料HS2-2、HS2-4、HS2-5和HS2-...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小麦-偃麦草杂种后代的选育
    1.2 小麦-偃麦草杂种后代的抗病性研究
    1.3 植物的再生性研究
    1.4 小麦外源染色体鉴定
        1.4.1 形态学分析
        1.4.2 细胞学分析
        1.4.3 分子标记检测
        1.4.4 基因组原位杂交检测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形态学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形态学检测结果
        2.4.2 再生性检测结果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蛋白质含量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仪器及设备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抗赤霉病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细胞学检测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种子的萌发及根尖的处理
        5.3.2 常规压片法
    5.4 实验仪器及设备
    5.5 结果与分析
    5.6 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分子标记检测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3 实验方法
        6.3.1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6.3.2 DNA质量检测
        6.3.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6.3.4 J组染色体特异性引物检测
    6.4 实验设备及仪器
    6.5 结果与分析
    6.6 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因组原位杂交检测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
    7.3 实验方法
        7.3.1 植物总DNA提取
        7.3.2 探针标记
        7.3.3 原位杂交
    7.4 实验设备及仪器
    7.5 结果与分析
        7.5.1 抗病材料GISH结果分析
        7.5.2 再生材料GISH结果分析
    7.6 讨论
    7.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麦再生相关基因TaDCC1-2B的克隆与功能验证[J]. 贾冬冬,王京宏,崔桂宾,张舒梦,张超,孙风丽,王竹林,奚亚军.  西北农业学报. 2019(12)
[2]小麦重要产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J]. 解松峰,吉万全,张耀元,张俊杰,胡卫国,李俊,王长有,张宏,陈春环.  作物学报. 2020(03)
[3]小麦-中间偃麦草蓝粒代换系的创制与鉴定[J]. 叶晓斌,卫波,范仁春,张相岐.  麦类作物学报. 2019(10)
[4]小偃麦衍生品系的赤霉病抗性评价[J]. 张晓军,肖进,王海燕,乔麟轶,李欣,郭慧娟,常利芳,张树伟,阎晓涛,畅志坚,武宗信.  作物学报. 2020(01)
[5]中间偃麦草第6同源群特异STS标记开发[J]. 刘淑娟,张晓军,李欣,刘成,白建荣,任永康,郑军,李世姣,郭慧娟,梅超,张树伟,畅志坚,乔麟轶.  草业学报. 2019(04)
[6]寡核苷酸探针套涂染结合基因组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分析准确鉴定小麦-百萨偃麦草异源易位系的研究[J]. 杨骄,刘志涛,陈健泳,王艳芝,庄丽芳,亓增军.  麦类作物学报. 2018(03)
[7]刈割后黑麦草生理保护作用对其补偿性生长的影响[J]. 郭安琪,周瑞莲,宋玉,马会雷.  生态学报. 2018(10)
[8]分子标记辅助聚合抗小麦黄花叶病和白粉病育种[J]. 赵仁慧,刘炳亮,寿路路,陈甜甜,王海燕,王秀娥,别同德.  麦类作物学报. 2017(12)
[9]刈割高度对冬小麦再生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J]. 王茜,杨丽群,雷家运,杨景宁,王玉平,王丹丹,杨倩,沈禹颖.  草业科学. 2017(10)
[10]基于寡核苷酸探针套painting的小麦“中国春”非整倍体高清核型及应用[J]. 王丹蕊,杜培,裴自友,庄丽芳,亓增军.  作物学报. 2017(11)

博士论文
[1]偃麦草染色质向小麦中转移及小麦—偃麦草抗性新种质的鉴定[D]. 胡利君.电子科技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抗寒性多年生麦草的选育及分子细胞学研究[D]. 刘晓强.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
[2]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构成及全长转录组分析[D]. 张宴萍.山东农业大学 2019
[3]百萨偃麦草4J染色体物理作图与蓝粒基因精细定位[D]. 浦静.南京农业大学 2014
[4]基于RNA-seq的百萨偃麦草特异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D]. 李晨旭.南京农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4445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4445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3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