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不同宽幅间作对大豆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2-02 05:36
华北地区小麦玉米长期、大面积集约化单一种植,农药、化肥等高强度投入,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引起了土壤质量下降、病虫草害逐年加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农作物间作作为一种多样化的种植模式能够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壤质量,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限制间作大规模生产应用的关键因素是原有的传统间作模式并不适用于现存的常规农业机械作业,于是新的宽幅间作模式应运而生。但是何种宽幅间作模式是最优的选择,目前还没有定论,因此本研究于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在山东省齐河县开展了不同农机作业宽幅试验,设置单作大豆(SSB)、单作玉米(SM)、玉米/大豆2:1播幅种植(I21)、玉米/大豆2:2播幅种植(I22)、玉米/大豆2:3播幅种植(I23)五个处理,探究玉米-大豆不同宽幅间作对大豆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群体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区域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提高作物的资源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大豆宽幅间作相较于单作增加了大豆植株的株高,同时降低了其叶面积指数以及地上部生物量;...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材料与方法11第二章材料与方法2.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图2-1)位于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焦庙镇宋坊农场(36°38′36″N,116°34′39″E),居黄河下游,属鲁西北平原,东隔黄河,与山东济南相邻。该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为13.9℃,降水量604.1mm,年日照时数2636h,无霜期216d,是华北典型的小麦玉米轮作区。试验样地面积为11760m2,土地耕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为:有机质20.51g·kg-1,全氮1.30g·kg-1,全磷0.86g·kg-1,pH7.99,含水量19.22%,速效磷26.09mg·kg-1。图2-1试验地概况Fig.2-1Testsiteoverview2.2试验样地设置试验于2018年和2019年进行,供试材料均由宋坊农场提供,其中2018年的供试玉米品种为“登海605”,大豆品种为“早熟一号”,2019年的供试玉米品种为“登海605”,大豆品种为“菏豆12”。本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图2-2),分别为单作大豆(SSB)、单作玉米(SM)、玉米-大豆2:1播北
渚?0cm。I21、I22、I23处理小区分别宽6.8m、8.8m和10.8m。玉米和大豆同时使用农机播种,两年的播种日期分别为2018年6月14日和2019年6月15日,两年的大豆测产日期分别为2018年9月23日和2019年10月4日,玉米测产日期分别为2018年9月28日和2019年10月5日。试验地前茬作物均为小麦,并且统一施肥。试验期间作物农事管理措施均按当地常规生产进行,其中各处理玉米播种的同时施用底肥控释掺混肥料(N、P2O5、K2O含量分别为28%、6%、6%)600kg·hm-2,追施尿素(总N含量为46%)375kg·hm-2,各处理的大豆不施肥。图2-2试验地种植布局图。(a)间作种植区布局图;(b)单作种植区布局图。Fig.2-2Plantinglayoutoftestsite.(a)Layoutofintercroppingarea;(b)Layoutofmonocultureplantingarea.注:图中表示1个播幅的玉米,表示1个播幅的大豆。2.3测定项目及方法2.3.1光合有效辐射的测定将球状光量子传感器(3668I,美国Spectrum公司)固定在大豆植株上方10cm处进行测定(图2-3);SSB处理在每个小区内选取中间行的大豆进行测定;I21处理测定三个点(分别为第1、3、5行的大豆);I22处理在每个小区内测定五个点(第1、3、5、8、10行的大豆植株上方);I23处理测定七个点(第1、3、5、8、11、13、15行的大豆植株上方),每个处理两次重复。2018年和2019年均于8月及9月连续测定光合有效辐射,每天24h进行测定,测定结果每隔1h自动采集一次,本试验研究中只选取使用了5:00-20:00的测定结果。(a)(b)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发展玉豆带状复合种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J]. 杨文钰,杨峰. 中国农业科学. 2019(21)
[2]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研究进展[J]. 张唯一,张志亮,郑彩霞,余巍,谢若楠,李思,孙成凡. 灌溉排水学报. 2018(S2)
[3]大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叶面积指数及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J]. 吕书财,徐瑶,陈国兴,张喜亭,于舒函,王永吉,龚振平. 江苏农业科学. 2018(18)
[4]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冠层结构及其光合特性对深松增密的响应[J]. 王富贵,于晓芳,高聚林,王志刚,孙继颖,苏治军,胡树平,包海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5]不同氮水平下夏玉米夏大豆间作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孔玮琳,薛燕慧,李进,李冬,梅沛沛,夏海勇. 山东农业科学. 2018(07)
[6]棉花玉米宽幅间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孟庆华,赵逢涛,王凤梅,宋成秀. 耕作与栽培. 2017(06)
[7]棉花花生宽幅间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孟庆华,赵逢涛,王凤梅. 耕作与栽培. 2017(04)
[8]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对大豆生长、光合荧光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范元芳,刘沁林,王锐,蒋晓蓉,杜维维,杨文钰,杨峰. 核农学报. 2017(05)
[9]玉米/大豆间作提高农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J]. 安颖蔚,史书强,冯良山,张鹏. 园艺与种苗. 2016(09)
[10]玉米/花生间作行比和施磷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J]. 焦念元,李亚辉,杨潇,尹飞,马超,齐付国,刘领,熊瑛.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9)
博士论文
[1]不同作物组合间作优势和时空稳定性的生态机制[D]. 董楠.中国农业大学 2017
[2]玉豆带状间作系统光能分布、截获与利用研究[D]. 刘鑫.四川农业大学 2016
[3]黄土塬区玉米大豆间作系统水分利用研究[D]. 任媛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6
[4]小麦/玉米间作系统生产力与养分光热资源利用研究[D]. 高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5
[5]玉米/大豆种内与种间作物的资源竞争[D]. 吕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6]间作垄沟灌溉作物水分调控试验研究[D]. 张凤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3
[7]玉米/大豆条带间作群体PAR和水分的传输与利用[D]. 高阳.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硕士论文
[1]西北地区几种间作模式的产量优势和养分资源利用的研究[D]. 唐明明.山西农业大学 2015
[2]不同作物间套作对作物养分吸收、养分径流损失、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D]. 王心星.湖南农业大学 2015
[3]豆科间作和地表覆盖对作物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D]. 代会会.上海大学 2015
[4]不同间作模式对黄土丘陵区玉米/大豆间作体系水分和养分利用的影响[D]. 王志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5]空间布局对玉米/豌豆水氮利用的调控效应[D]. 刘淑梅.甘肃农业大学 2013
[6]不同间作模式下杏树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D]. 唐芳.新疆农业大学 2010
[7]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根际养分高效利用机理研究[D]. 刘均霞.贵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27835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材料与方法11第二章材料与方法2.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图2-1)位于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焦庙镇宋坊农场(36°38′36″N,116°34′39″E),居黄河下游,属鲁西北平原,东隔黄河,与山东济南相邻。该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为13.9℃,降水量604.1mm,年日照时数2636h,无霜期216d,是华北典型的小麦玉米轮作区。试验样地面积为11760m2,土地耕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为:有机质20.51g·kg-1,全氮1.30g·kg-1,全磷0.86g·kg-1,pH7.99,含水量19.22%,速效磷26.09mg·kg-1。图2-1试验地概况Fig.2-1Testsiteoverview2.2试验样地设置试验于2018年和2019年进行,供试材料均由宋坊农场提供,其中2018年的供试玉米品种为“登海605”,大豆品种为“早熟一号”,2019年的供试玉米品种为“登海605”,大豆品种为“菏豆12”。本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图2-2),分别为单作大豆(SSB)、单作玉米(SM)、玉米-大豆2:1播北
渚?0cm。I21、I22、I23处理小区分别宽6.8m、8.8m和10.8m。玉米和大豆同时使用农机播种,两年的播种日期分别为2018年6月14日和2019年6月15日,两年的大豆测产日期分别为2018年9月23日和2019年10月4日,玉米测产日期分别为2018年9月28日和2019年10月5日。试验地前茬作物均为小麦,并且统一施肥。试验期间作物农事管理措施均按当地常规生产进行,其中各处理玉米播种的同时施用底肥控释掺混肥料(N、P2O5、K2O含量分别为28%、6%、6%)600kg·hm-2,追施尿素(总N含量为46%)375kg·hm-2,各处理的大豆不施肥。图2-2试验地种植布局图。(a)间作种植区布局图;(b)单作种植区布局图。Fig.2-2Plantinglayoutoftestsite.(a)Layoutofintercroppingarea;(b)Layoutofmonocultureplantingarea.注:图中表示1个播幅的玉米,表示1个播幅的大豆。2.3测定项目及方法2.3.1光合有效辐射的测定将球状光量子传感器(3668I,美国Spectrum公司)固定在大豆植株上方10cm处进行测定(图2-3);SSB处理在每个小区内选取中间行的大豆进行测定;I21处理测定三个点(分别为第1、3、5行的大豆);I22处理在每个小区内测定五个点(第1、3、5、8、10行的大豆植株上方);I23处理测定七个点(第1、3、5、8、11、13、15行的大豆植株上方),每个处理两次重复。2018年和2019年均于8月及9月连续测定光合有效辐射,每天24h进行测定,测定结果每隔1h自动采集一次,本试验研究中只选取使用了5:00-20:00的测定结果。(a)(b)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发展玉豆带状复合种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J]. 杨文钰,杨峰. 中国农业科学. 2019(21)
[2]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研究进展[J]. 张唯一,张志亮,郑彩霞,余巍,谢若楠,李思,孙成凡. 灌溉排水学报. 2018(S2)
[3]大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叶面积指数及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J]. 吕书财,徐瑶,陈国兴,张喜亭,于舒函,王永吉,龚振平. 江苏农业科学. 2018(18)
[4]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冠层结构及其光合特性对深松增密的响应[J]. 王富贵,于晓芳,高聚林,王志刚,孙继颖,苏治军,胡树平,包海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5]不同氮水平下夏玉米夏大豆间作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孔玮琳,薛燕慧,李进,李冬,梅沛沛,夏海勇. 山东农业科学. 2018(07)
[6]棉花玉米宽幅间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孟庆华,赵逢涛,王凤梅,宋成秀. 耕作与栽培. 2017(06)
[7]棉花花生宽幅间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孟庆华,赵逢涛,王凤梅. 耕作与栽培. 2017(04)
[8]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对大豆生长、光合荧光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范元芳,刘沁林,王锐,蒋晓蓉,杜维维,杨文钰,杨峰. 核农学报. 2017(05)
[9]玉米/大豆间作提高农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J]. 安颖蔚,史书强,冯良山,张鹏. 园艺与种苗. 2016(09)
[10]玉米/花生间作行比和施磷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J]. 焦念元,李亚辉,杨潇,尹飞,马超,齐付国,刘领,熊瑛.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9)
博士论文
[1]不同作物组合间作优势和时空稳定性的生态机制[D]. 董楠.中国农业大学 2017
[2]玉豆带状间作系统光能分布、截获与利用研究[D]. 刘鑫.四川农业大学 2016
[3]黄土塬区玉米大豆间作系统水分利用研究[D]. 任媛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6
[4]小麦/玉米间作系统生产力与养分光热资源利用研究[D]. 高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5
[5]玉米/大豆种内与种间作物的资源竞争[D]. 吕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6]间作垄沟灌溉作物水分调控试验研究[D]. 张凤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3
[7]玉米/大豆条带间作群体PAR和水分的传输与利用[D]. 高阳.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硕士论文
[1]西北地区几种间作模式的产量优势和养分资源利用的研究[D]. 唐明明.山西农业大学 2015
[2]不同作物间套作对作物养分吸收、养分径流损失、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D]. 王心星.湖南农业大学 2015
[3]豆科间作和地表覆盖对作物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D]. 代会会.上海大学 2015
[4]不同间作模式对黄土丘陵区玉米/大豆间作体系水分和养分利用的影响[D]. 王志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5]空间布局对玉米/豌豆水氮利用的调控效应[D]. 刘淑梅.甘肃农业大学 2013
[6]不同间作模式下杏树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D]. 唐芳.新疆农业大学 2010
[7]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根际养分高效利用机理研究[D]. 刘均霞.贵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27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52783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