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量施氮与间作大豆对甜玉米和大豆AMF侵染和大豆结瘤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2-23 16:38
本文于2014年秋季(8月-11月)—2016年春季(3月-6月)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农业大学校内农场,在没有人工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和根瘤菌的条件下,对比研究了两种施氮水平[300 kg·hm-2(N1)和360 kg·hm-2(N2)]和4种种植模式[甜玉米//大豆2:3(S2B3)、2:4间作(S2B4)、甜玉米单作(SS)和大豆单作(SB)]对AMF侵染玉米和大豆及大豆根瘤结瘤的影响,分析了减量施氮与间作大豆对甜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农艺性状以及作物养分吸收的影响,旨在为降低甜玉米生产中化学氮肥的投入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2014秋季-2016年春季的4季大田试验表明:(1)减量施氮处理甜玉米的产量与常规施氮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表明300 kg·hm-2的施氮量能够满足甜玉米正常生长,过量施用氮肥并没有提高作物的产量;(2)2014年秋季和2016年春季间作各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2015年间作各处理土地当量比接近于1。2016年常规施氮S2B4模式土地当量比显著高于S2B3;(3)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
【文章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2015年广州月平均气温和月降雨量
图 3 甜玉米//大豆间作作物分布示意图表 1 甜玉米-大豆田间试验设计处理 施氮水平(kg·hm-2) 种植方式S2B3-N2 360 甜玉米//大豆(2:3)S2B3-N1 300 甜玉米//大豆(2:3)S2B4-N2 360 甜玉米//大豆(2:4)S2B4-N1 300 甜玉米//大豆(2:4)SS-N2 360 甜玉米单作SS-N1 300 甜玉米单作SB 0 大豆单作
2014 年秋季-2016 年春季甜玉米和大豆间作系统的土地当量比(图 4),2014 年秋季和 2016 年春季各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 1,说明甜玉米和菜用大豆间作能够提高单位面积的土地利用率,具有一定的间作优势。由于 2015 年春季和 2015 年秋季大豆单作的产量显著高于间作,使得 2015 年各处理土地当量比也比小于或接近于 1。总体来看,除了 2016 年常规施氮 S2B4 模式土地当量比显著高于 S2B3 外,其他处理均没有显著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与豌豆间作对群体总产量的影响[J]. 高慧,朱倩,张荣,莫天录. 应用生态学报. 2016(11)
[2]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机理及农艺调控途径研究进展[J]. 柴强,胡发龙,陈桂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01)
[3]设施条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紫色土上玉米/大豆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J]. 赵乾旭,岳献荣,夏运生,张乃明,年夫照,杨云强,马玉林. 作物杂志. 2016(05)
[4]玉米与大豆间作条件下接种根瘤菌的效果评价[J]. 王开常. 云南农业. 2016(04)
[5]2015年广东甜玉米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J]. 刘蔚楠,万忠,甘阳英,胡建广,尹艳. 广东农业科学. 2016(03)
[6]间套作强化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J]. 李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4)
[7]丛枝菌根真菌参与下植物—土壤系统的养分交流及调控[J]. 韦莉莉,卢昌熠,丁晶,俞慎. 生态学报. 2016(14)
[8]间作栽培对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马琨,杨桂丽,马玲,汪春明,魏常慧,代晓华,何文寿. 生态学报. 2016(10)
[9]种植密度和施肥对矮生芸豆产量的影响[J]. 孙学映,朱体超,陈光蓉,张莉. 湖北农业科学. 2015(13)
[10]黄土塬区玉米大豆不同间作方式对产量和经济收益的影响及其机制[J]. 任媛媛,王志梁,王小林,张岁岐. 生态学报. 2015(12)
博士论文
[1]相思树种根瘤菌的研究[D]. 吕成群.南京林业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水分胁迫下AMF和根瘤菌双接种紫穗槐对根系侵染状况的研究[D]. 刘素欣.东北林业大学 2016
[2]不同施肥水平下接种AMF和根瘤菌对紫花苜蓿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D]. 王军.北京林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48819
【文章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2015年广州月平均气温和月降雨量
图 3 甜玉米//大豆间作作物分布示意图表 1 甜玉米-大豆田间试验设计处理 施氮水平(kg·hm-2) 种植方式S2B3-N2 360 甜玉米//大豆(2:3)S2B3-N1 300 甜玉米//大豆(2:3)S2B4-N2 360 甜玉米//大豆(2:4)S2B4-N1 300 甜玉米//大豆(2:4)SS-N2 360 甜玉米单作SS-N1 300 甜玉米单作SB 0 大豆单作
2014 年秋季-2016 年春季甜玉米和大豆间作系统的土地当量比(图 4),2014 年秋季和 2016 年春季各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 1,说明甜玉米和菜用大豆间作能够提高单位面积的土地利用率,具有一定的间作优势。由于 2015 年春季和 2015 年秋季大豆单作的产量显著高于间作,使得 2015 年各处理土地当量比也比小于或接近于 1。总体来看,除了 2016 年常规施氮 S2B4 模式土地当量比显著高于 S2B3 外,其他处理均没有显著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与豌豆间作对群体总产量的影响[J]. 高慧,朱倩,张荣,莫天录. 应用生态学报. 2016(11)
[2]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机理及农艺调控途径研究进展[J]. 柴强,胡发龙,陈桂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01)
[3]设施条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紫色土上玉米/大豆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J]. 赵乾旭,岳献荣,夏运生,张乃明,年夫照,杨云强,马玉林. 作物杂志. 2016(05)
[4]玉米与大豆间作条件下接种根瘤菌的效果评价[J]. 王开常. 云南农业. 2016(04)
[5]2015年广东甜玉米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J]. 刘蔚楠,万忠,甘阳英,胡建广,尹艳. 广东农业科学. 2016(03)
[6]间套作强化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J]. 李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4)
[7]丛枝菌根真菌参与下植物—土壤系统的养分交流及调控[J]. 韦莉莉,卢昌熠,丁晶,俞慎. 生态学报. 2016(14)
[8]间作栽培对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马琨,杨桂丽,马玲,汪春明,魏常慧,代晓华,何文寿. 生态学报. 2016(10)
[9]种植密度和施肥对矮生芸豆产量的影响[J]. 孙学映,朱体超,陈光蓉,张莉. 湖北农业科学. 2015(13)
[10]黄土塬区玉米大豆不同间作方式对产量和经济收益的影响及其机制[J]. 任媛媛,王志梁,王小林,张岁岐. 生态学报. 2015(12)
博士论文
[1]相思树种根瘤菌的研究[D]. 吕成群.南京林业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水分胁迫下AMF和根瘤菌双接种紫穗槐对根系侵染状况的研究[D]. 刘素欣.东北林业大学 2016
[2]不同施肥水平下接种AMF和根瘤菌对紫花苜蓿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D]. 王军.北京林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48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54881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