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双亲混合选择法对两个玉米复合群体的改良效果评价
发布时间:2021-12-24 13:57
种质资源匮乏已经成为我国玉米育种事业上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从国外引进优良玉米群体,以丰富、补充我国现有的玉米种质资源空缺。本试验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人工合成的2个玉米复合群体及其经过5轮控制双亲混合选择改良后的10个改良世代群体为材料,以代表我国主要种质类群的3个自交系郑58、W9706、J106作为测验种,按照NCII设计组配36个杂交组合,采用不完全区组设计,2015、2016年种植于山东济南和河南新乡试验基地进行田间鉴定,对不同轮次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和配合力效果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对两个改良群体及其改良群体的23个性状的均值做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其中株高、穗位高、抽丝期、散粉期、收获时含水量、产量、穗粗、轴粗、穗长、穗行数、容重、百粒重性状在各改良群体间的差异极显著;除穗行数外,其余性状在环境问有显著性差异;只有穗长、倒伏率性状在区组问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有21个性状在环境和基因型互作下,差异仍达到极显著水平。2.对联合方差分析中群体问差异显著性状做配合力方差分析,所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差异在环境间、杂交组合间达到极显著水平;除穗粗和收获...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4-3?2个群体收获时含水莆性状均值??Fig.?4-3?The?mean?of?moisture?for?the?different?cycle?populations??
4.1.2.5混合选择法对两个群体穗粗和轴粗的改良效果评价??中群15和中群16的穗粗和轴粗均值变化及其多重比较、遗传增益结果如表4-6??和图4-5所示。??中群15穗粗和轴粗均值表现波动变化大致相冋,且波动幅度变化较大m没有明??显趋势。穗粗均值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
4.1.2.6混合选择法对两个群体穗长和穗行数的改良效果评价??中群15和中群16的穗长和穗行数均值变化及其多重比较、遗传增益结果如表??4-7和图4-6所示。??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中群15改良轮回群体的穗长均值表现波动变化较大,最??高穗长表现在C0,遗传增益为-3.93%,表现为无效遗传;穗行数的均值表现为下降?<??趋势,波动变化较大,在C0最高,遗传增益为-0.35%,表现为无效遗传。??中群16的穗长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均值表现波动变化较大,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最高均值表现出现在C1,其遗传增益为-4.63%,表现为无效遗传;穗行数均??值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C3有最优均值表现,C5均??值表现优于CO,?没有显著性差异,遗传增益为1.25%,表现为有效遗传。??中群15的穗长和穗行数遗传增益为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玉米产业现状及生物育种发展趋势[J]. 赵久然,王荣焕,刘新香. 生物产业技术. 2016(03)
[2]两个玉米群体的构建及其改良效果[J]. 陈坤,张述宽,杨耀迥,苏琪,刘亚利,滕辉升,侯青光,陈辉云,韦德斌. 南方农业学报. 2012(11)
[3]30年来我国玉米主要栽培技术发展[J]. 赵久然,王荣焕. 玉米科学. 2012(01)
[4]美国种质的引进及利用方式研究[J]. 崔爱民,张久刚,张虎,单皓,丁锐钦. 陕西农业科学. 2011(03)
[5]玉米种质资源的背景与利用现状[J]. 杨培珠,钟国祥,谢虹,陈少方,苏立生,刘惠娈,张旭. 中国农学通报. 2011(05)
[6]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改良与利用[J]. 李芦江,杨克诚,潘光堂,荣廷昭. 玉米科学. 2011(01)
[7]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 王国胜,陈举林,侯玮,孙洪波,李平海,宗燕.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23)
[8]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创新的探讨[J]. 任纬,张长春,严康,杨旭东. 玉米科学. 2010(05)
[9]保持我国玉米产业的相对优势[J]. 张世煌. 求是. 2010(19)
[10]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J]. 戴景瑞,鄂立柱. 玉米科学. 2010(01)
本文编号:3550607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4-3?2个群体收获时含水莆性状均值??Fig.?4-3?The?mean?of?moisture?for?the?different?cycle?populations??
4.1.2.5混合选择法对两个群体穗粗和轴粗的改良效果评价??中群15和中群16的穗粗和轴粗均值变化及其多重比较、遗传增益结果如表4-6??和图4-5所示。??中群15穗粗和轴粗均值表现波动变化大致相冋,且波动幅度变化较大m没有明??显趋势。穗粗均值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
4.1.2.6混合选择法对两个群体穗长和穗行数的改良效果评价??中群15和中群16的穗长和穗行数均值变化及其多重比较、遗传增益结果如表??4-7和图4-6所示。??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中群15改良轮回群体的穗长均值表现波动变化较大,最??高穗长表现在C0,遗传增益为-3.93%,表现为无效遗传;穗行数的均值表现为下降?<??趋势,波动变化较大,在C0最高,遗传增益为-0.35%,表现为无效遗传。??中群16的穗长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均值表现波动变化较大,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最高均值表现出现在C1,其遗传增益为-4.63%,表现为无效遗传;穗行数均??值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C3有最优均值表现,C5均??值表现优于CO,?没有显著性差异,遗传增益为1.25%,表现为有效遗传。??中群15的穗长和穗行数遗传增益为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玉米产业现状及生物育种发展趋势[J]. 赵久然,王荣焕,刘新香. 生物产业技术. 2016(03)
[2]两个玉米群体的构建及其改良效果[J]. 陈坤,张述宽,杨耀迥,苏琪,刘亚利,滕辉升,侯青光,陈辉云,韦德斌. 南方农业学报. 2012(11)
[3]30年来我国玉米主要栽培技术发展[J]. 赵久然,王荣焕. 玉米科学. 2012(01)
[4]美国种质的引进及利用方式研究[J]. 崔爱民,张久刚,张虎,单皓,丁锐钦. 陕西农业科学. 2011(03)
[5]玉米种质资源的背景与利用现状[J]. 杨培珠,钟国祥,谢虹,陈少方,苏立生,刘惠娈,张旭. 中国农学通报. 2011(05)
[6]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改良与利用[J]. 李芦江,杨克诚,潘光堂,荣廷昭. 玉米科学. 2011(01)
[7]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 王国胜,陈举林,侯玮,孙洪波,李平海,宗燕.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23)
[8]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创新的探讨[J]. 任纬,张长春,严康,杨旭东. 玉米科学. 2010(05)
[9]保持我国玉米产业的相对优势[J]. 张世煌. 求是. 2010(19)
[10]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J]. 戴景瑞,鄂立柱. 玉米科学. 2010(01)
本文编号:3550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55060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