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南片地区部分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表现
发布时间:2022-01-07 23:51
近年来,黄淮南片麦区在小麦收获前遇到连阴雨天气导致小麦穗部籽粒发生萌动、发芽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目前,该麦区栽培多为白皮小麦,但品种穗发芽抗性偏弱。研究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抗穗发芽特性,发掘优异的品种资源,能够为生产利用和选育抗穗发芽品种提供帮助。本研究以198份黄淮南片地区推广品种、新育成品种和正在参加区域试验的优良品种以及部分骨干亲本和历史品种为材料,采用整穗发芽法和田间延期发芽法鉴定穗发芽表型,并选用7个与穗发芽基因有关的分子标记进行基因检测,筛选出穗发芽抗性小麦品种资源,同时对7个分子标记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从而找到高效、可利用的分子标记。主要结果如下:1.198份材料的整穗发芽率平均为43.42%,变异范围为0.25%90.19%;田间延期发芽率平均为29.51%,变异范围为0.13%77.50%。其中10份材料两种发芽率均小于10%,穗发芽抗性较好,分别是洛麦31、未来0818、周麦19、太空6号、中国春、豫麦14优、泛麦5号、苏麦3号、中研麦0708和郑育麦0519。两种方法的鉴定结果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相关系数...
【文章来源】: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整穗发芽情况
02-1、农大 1108 和矮丰 3 号,发芽率均在 70%以上。相关分析表明室内整穗发芽率与田间延迟发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相关系 0.519,但二者之间还有一定程度的不一致现象。从图 4-2 中二者关系看出,整穗发芽抗的 16 份材料中,有 10 份材料的田间延迟发芽率表现为高抗类型,10 份为中抗类型和高感类型没有出现;整穗发芽率中抗的 52 份材料中,有 15 份材料的田间延迟发芽率为高抗类型,22 份为中抗类型,14 份为中感类型,1 份为高感类型;整穗发芽率中感2 份材料中,有 6 份材料的田间延迟发芽率表现为高抗类型,33 份为中抗类型,30 份为类型,3 份为高感类型;整穗发芽率高感的 58 份材料中,有 3 份材料的田间延迟发芽现为高抗类型,16 份为中抗类型,29 份为中感类型,10 份为高感类型。根据整穗发芽田间延迟发芽率分析结果,共有 10 份属高抗类型材料,分别为洛麦 31、未来 0818、周9、太空 6 号、中国春、豫麦 14 优、泛麦 5 号、苏麦 3 号、中研麦 0708 和郑育麦 051之间发芽率均值为 5.83%,这些材料适合利用抗穗发芽种质资源;周麦 16、矮丰 3 号 919、洛新 998、怀川 919、郑麦 103、周麦 24、亿麦 6 号、中麦 875、中育 12 和师栾 属于高感类材料。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中感和高感类型材料占整体比例较大黄淮南片麦区大部分品种穗发芽抗性水平较低。
变异幅度 0.54%~90.19%, FSGR 均值 Vp-1Bc 片段类型材料只有中国春,WSGR 为4.2b 和 Vp-1Bc 这 3 种片段类型相互间 WSGR 均值(极显著水平,Vp-1Bc、Vp-1Ba 为抗型穗发芽材 VP1B3 适用于供试材料的穗发芽抗性鉴定研究,表 4-1 VP1B3 标记检测到等位基因的 WSGR 和 FSGR 的差异le 4-1 The difference of WSGR and FSGR among VP1B3 a1 2 3 M 4 5 6品种数 WSGR 均值(%)及差异性 FSGR 均值(%)105 45.84 A 34.32 A92 34.80 B 28.97 B1 4.23 C 0.13 C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穗发芽抗性相关分子标记在73个小麦品种中的有效性评价[J]. 白宇皓,陈真真,谈宏斌,刁慧珊,梁邦平,李家创,刘洋,武军,赵继新,杨群慧,陈新宏. 麦类作物学报. 2016(11)
[2]春小麦育种材料抗旱性和穗发芽抗性分子标记鉴定[J]. 孙晓燕,魏旭,赵春芝,杨燕. 麦类作物学报. 2016(01)
[3]小麦新品系抗穗发芽特性研究[J]. 杨丽娟,盛坤,董昀,王映红,蒋志凯. 华北农学报. 2015(04)
[4]小麦穗发芽的发生与防治[J]. 王冬勤,赖佳. 四川农业科技. 2015(06)
[5]四川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及5个分子标记的有效性检验[J]. 刘光辉,杨随庄,黄可兵,杨仕雷,邢国风. 麦类作物学报. 2015(02)
[6]长江中下游麦区主要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及鉴定方法比较[J]. 朱冬梅,张晓祥,王玲,方正武,江伟,张晓,高德荣. 麦类作物学报. 2014(07)
[7]利用STS标记检测我国小麦推广品种的抗穗发芽基因型[J]. 杨燕,王晓丽,刘世鑫,赵献林. 华北农学报. 2013(03)
[8]小麦穗发芽抗性的4个分子标记有效性检验[J]. 赵斌,陈晓东,万映秀,王瑞,张平治. 中国农学通报. 2012(06)
[9]湖北小麦材料穗发芽抗性评价[J]. 董静,李梅芳,许甫超,秦丹丹,张俊成,朱霞,彭惠,胡婧. 湖北农业科学. 2011(24)
[10]白粒小麦品种(系)穗发芽抗性机制分析[J]. 苗西磊,王德森,夏兰芹,张运宏,王忠伟,何中虎,陈新民. 麦类作物学报. 2011(04)
博士论文
[1]小麦Vp-1基因的表达特性和STS标记的开发与应用[D]. 杨燕.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2]转基因小麦抗穗发芽特性的分子鉴定、遗传分析与抗性机理研究[D]. 李志岗.山西农业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及穗发芽相关基因AIP2的克隆与表达特性分析[D]. 陈真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2]四川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及相关分子标记有效性验证[D]. 刘光辉.西南科技大学 2015
[3]小麦穗发芽抗性的综合鉴定及对穗发芽相关基因TaPHS1的研究[D]. 张兆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4]新收获小麦生理生化和热特性变化规律研究[D]. 郑亿青.河南工业大学 2014
[5]普通小麦穗发芽抗性QTL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D]. 苗西磊.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6]白皮小麦抗穗发芽候选基因位点的关联分析[D]. 周勇.四川农业大学 2013
[7]发芽小麦籽粒品质特性及其加工利用研究[D]. 金梅.南京农业大学 2012
[8]几个小麦抗穗发芽分子标记的有效性检验及抗穗发芽品种资源的筛选[D]. 赵斌.安徽农业大学 2010
[9]硬粒小麦—节节麦合成六倍体小麦的抗穗发芽特性研究[D]. 蒋云.四川农业大学 2008
[10]植物源发芽抑制物质对小麦穗发芽的抑制效应及抑制机理研究[D]. 薛香.河南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75503
【文章来源】: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整穗发芽情况
02-1、农大 1108 和矮丰 3 号,发芽率均在 70%以上。相关分析表明室内整穗发芽率与田间延迟发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相关系 0.519,但二者之间还有一定程度的不一致现象。从图 4-2 中二者关系看出,整穗发芽抗的 16 份材料中,有 10 份材料的田间延迟发芽率表现为高抗类型,10 份为中抗类型和高感类型没有出现;整穗发芽率中抗的 52 份材料中,有 15 份材料的田间延迟发芽率为高抗类型,22 份为中抗类型,14 份为中感类型,1 份为高感类型;整穗发芽率中感2 份材料中,有 6 份材料的田间延迟发芽率表现为高抗类型,33 份为中抗类型,30 份为类型,3 份为高感类型;整穗发芽率高感的 58 份材料中,有 3 份材料的田间延迟发芽现为高抗类型,16 份为中抗类型,29 份为中感类型,10 份为高感类型。根据整穗发芽田间延迟发芽率分析结果,共有 10 份属高抗类型材料,分别为洛麦 31、未来 0818、周9、太空 6 号、中国春、豫麦 14 优、泛麦 5 号、苏麦 3 号、中研麦 0708 和郑育麦 051之间发芽率均值为 5.83%,这些材料适合利用抗穗发芽种质资源;周麦 16、矮丰 3 号 919、洛新 998、怀川 919、郑麦 103、周麦 24、亿麦 6 号、中麦 875、中育 12 和师栾 属于高感类材料。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中感和高感类型材料占整体比例较大黄淮南片麦区大部分品种穗发芽抗性水平较低。
变异幅度 0.54%~90.19%, FSGR 均值 Vp-1Bc 片段类型材料只有中国春,WSGR 为4.2b 和 Vp-1Bc 这 3 种片段类型相互间 WSGR 均值(极显著水平,Vp-1Bc、Vp-1Ba 为抗型穗发芽材 VP1B3 适用于供试材料的穗发芽抗性鉴定研究,表 4-1 VP1B3 标记检测到等位基因的 WSGR 和 FSGR 的差异le 4-1 The difference of WSGR and FSGR among VP1B3 a1 2 3 M 4 5 6品种数 WSGR 均值(%)及差异性 FSGR 均值(%)105 45.84 A 34.32 A92 34.80 B 28.97 B1 4.23 C 0.13 C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穗发芽抗性相关分子标记在73个小麦品种中的有效性评价[J]. 白宇皓,陈真真,谈宏斌,刁慧珊,梁邦平,李家创,刘洋,武军,赵继新,杨群慧,陈新宏. 麦类作物学报. 2016(11)
[2]春小麦育种材料抗旱性和穗发芽抗性分子标记鉴定[J]. 孙晓燕,魏旭,赵春芝,杨燕. 麦类作物学报. 2016(01)
[3]小麦新品系抗穗发芽特性研究[J]. 杨丽娟,盛坤,董昀,王映红,蒋志凯. 华北农学报. 2015(04)
[4]小麦穗发芽的发生与防治[J]. 王冬勤,赖佳. 四川农业科技. 2015(06)
[5]四川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及5个分子标记的有效性检验[J]. 刘光辉,杨随庄,黄可兵,杨仕雷,邢国风. 麦类作物学报. 2015(02)
[6]长江中下游麦区主要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及鉴定方法比较[J]. 朱冬梅,张晓祥,王玲,方正武,江伟,张晓,高德荣. 麦类作物学报. 2014(07)
[7]利用STS标记检测我国小麦推广品种的抗穗发芽基因型[J]. 杨燕,王晓丽,刘世鑫,赵献林. 华北农学报. 2013(03)
[8]小麦穗发芽抗性的4个分子标记有效性检验[J]. 赵斌,陈晓东,万映秀,王瑞,张平治. 中国农学通报. 2012(06)
[9]湖北小麦材料穗发芽抗性评价[J]. 董静,李梅芳,许甫超,秦丹丹,张俊成,朱霞,彭惠,胡婧. 湖北农业科学. 2011(24)
[10]白粒小麦品种(系)穗发芽抗性机制分析[J]. 苗西磊,王德森,夏兰芹,张运宏,王忠伟,何中虎,陈新民. 麦类作物学报. 2011(04)
博士论文
[1]小麦Vp-1基因的表达特性和STS标记的开发与应用[D]. 杨燕.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2]转基因小麦抗穗发芽特性的分子鉴定、遗传分析与抗性机理研究[D]. 李志岗.山西农业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及穗发芽相关基因AIP2的克隆与表达特性分析[D]. 陈真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2]四川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及相关分子标记有效性验证[D]. 刘光辉.西南科技大学 2015
[3]小麦穗发芽抗性的综合鉴定及对穗发芽相关基因TaPHS1的研究[D]. 张兆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4]新收获小麦生理生化和热特性变化规律研究[D]. 郑亿青.河南工业大学 2014
[5]普通小麦穗发芽抗性QTL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D]. 苗西磊.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6]白皮小麦抗穗发芽候选基因位点的关联分析[D]. 周勇.四川农业大学 2013
[7]发芽小麦籽粒品质特性及其加工利用研究[D]. 金梅.南京农业大学 2012
[8]几个小麦抗穗发芽分子标记的有效性检验及抗穗发芽品种资源的筛选[D]. 赵斌.安徽农业大学 2010
[9]硬粒小麦—节节麦合成六倍体小麦的抗穗发芽特性研究[D]. 蒋云.四川农业大学 2008
[10]植物源发芽抑制物质对小麦穗发芽的抑制效应及抑制机理研究[D]. 薛香.河南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75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57550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