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中部夏玉米品种产量性状及光能利用率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3 10:07
以19个夏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各品种产量、光能利用率及抗倒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适宜江淮中部的夏玉米品种类型。结果表明:(1)供试玉米在苗期、抽雄期的生长期相差4 d,到拔节期、灌浆期扩至7 d,而全生育期则相差8 d。(2)穗长、穗粒数和穗粗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秃尖长、株高和百粒重则与产量相关性不显著,其中秋乐368等4品种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3)夏玉米在各生育阶段的光能利用率呈单峰趋势,最大光能利用率出现在拔节期,且拔节期、抽雄期、全生育期光能利用率与籽粒光能利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4)拔节期出现中度倒伏,3 d后得到恢复,而抽雄吐丝期遭受重度倒伏后难以恢复;新单88等5个品种抗倒伏能力强。(5)综合产量、光能利用率和抗倒伏等因素,适宜江淮中部的夏玉米产量目标可达9 000 kg·hm-2的水平、籽粒光能利用率为1.2%、且在全生育中期抗倒伏能力强,19个品种中的较为适宜品种为秋乐368和裕丰303。
【文章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0,47(01)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供试夏玉米生育期
夏玉米生育期日光合有效辐射与日照时数
夏玉米间的籽粒光能利用率与生物量光能利用率呈显著差异,籽粒光能利用率介于0.61%~1.20%,生物量光能利用率在1.78%~2.78%之间,均值分别为0.90%、2.23%(图3)。秋乐368、隆平206、浚单509、奥玉3111、裕丰303籽粒光能利用率与生物量光能利用率高于其他品种,均分别在1.10%与2.60%以上;而科玉153、迪卡653、蠡玉37、中科玉505、郑单309籽粒光能利用率和生物量光能利用率低于其他品种,均分别处于0.70%和2.00%以下。总体上,籽粒光能利用率和生物量光能利用率两者与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两者比较一致,但个别品种(如:郑单1002和郑单326)存在不一致,主要是由于不同品种间的生育期的长短不同引起的。2.2.3 不同夏玉米品种各生育阶段光能利用率比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华北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差异研究[J]. 张洋,于惠琳,王延波. 作物杂志. 2019(01)
[2]山西省中晚熟区玉米品种的评价体系研究[J]. 刘海,李作一,田森林,段宏凯,郑丽萍,王艳娟,李爱军,李卫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18(36)
[3]种植密度对川中丘区夏玉米冠层结构、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马晓君,路明远,李兰,李强,吴雅薇,刘晓林,王兴龙,金容,袁继超,孔凡磊. 生态学杂志. 2018(03)
[4]密植与氮肥用量对不同耐密型夏玉米品种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 李广浩,刘娟,董树亭,刘鹏,张吉旺,赵斌,石德杨.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2)
[5]土壤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J]. 周宝元,孙雪芳,丁在松,马玮,赵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1)
[6]2005—2016年中国玉米种植密度变化分析[J]. 明博,谢瑞芝,侯鹏,李璐璐,王克如,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1)
[7]种植密度对不同耐密夏玉米品种茎秆性状与抗倒伏能力的影响[J]. 谷利敏,乔江方,张美微,朱卫红,黄璐,代书桃,董树亭,刘京宝. 玉米科学. 2017(05)
[8]不同耕作方式与氮肥类型对夏玉米光合性能的影响[J]. 郑宾,赵伟,徐铮,高大鹏,姜媛媛,刘鹏,李增嘉,李耕,宁堂原. 作物学报. 2017(06)
[9]夏玉米倒伏模拟试验及遥感监测[J]. 王猛,隋学艳,梁守真,王勇,姚慧敏,侯学会. 测绘科学. 2017(08)
[10]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及周年产量形成的影响[J]. 许菁,贺贞昆,冯倩倩,张亚运,李晓莎,许姣姣,林祥,韩惠芳,宁堂原,李增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01)
硕士论文
[1]氮肥水平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物质积累与产量构成的影响[D]. 周镜.四川农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604132
【文章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0,47(01)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供试夏玉米生育期
夏玉米生育期日光合有效辐射与日照时数
夏玉米间的籽粒光能利用率与生物量光能利用率呈显著差异,籽粒光能利用率介于0.61%~1.20%,生物量光能利用率在1.78%~2.78%之间,均值分别为0.90%、2.23%(图3)。秋乐368、隆平206、浚单509、奥玉3111、裕丰303籽粒光能利用率与生物量光能利用率高于其他品种,均分别在1.10%与2.60%以上;而科玉153、迪卡653、蠡玉37、中科玉505、郑单309籽粒光能利用率和生物量光能利用率低于其他品种,均分别处于0.70%和2.00%以下。总体上,籽粒光能利用率和生物量光能利用率两者与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两者比较一致,但个别品种(如:郑单1002和郑单326)存在不一致,主要是由于不同品种间的生育期的长短不同引起的。2.2.3 不同夏玉米品种各生育阶段光能利用率比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华北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差异研究[J]. 张洋,于惠琳,王延波. 作物杂志. 2019(01)
[2]山西省中晚熟区玉米品种的评价体系研究[J]. 刘海,李作一,田森林,段宏凯,郑丽萍,王艳娟,李爱军,李卫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18(36)
[3]种植密度对川中丘区夏玉米冠层结构、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马晓君,路明远,李兰,李强,吴雅薇,刘晓林,王兴龙,金容,袁继超,孔凡磊. 生态学杂志. 2018(03)
[4]密植与氮肥用量对不同耐密型夏玉米品种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 李广浩,刘娟,董树亭,刘鹏,张吉旺,赵斌,石德杨.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2)
[5]土壤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J]. 周宝元,孙雪芳,丁在松,马玮,赵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1)
[6]2005—2016年中国玉米种植密度变化分析[J]. 明博,谢瑞芝,侯鹏,李璐璐,王克如,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1)
[7]种植密度对不同耐密夏玉米品种茎秆性状与抗倒伏能力的影响[J]. 谷利敏,乔江方,张美微,朱卫红,黄璐,代书桃,董树亭,刘京宝. 玉米科学. 2017(05)
[8]不同耕作方式与氮肥类型对夏玉米光合性能的影响[J]. 郑宾,赵伟,徐铮,高大鹏,姜媛媛,刘鹏,李增嘉,李耕,宁堂原. 作物学报. 2017(06)
[9]夏玉米倒伏模拟试验及遥感监测[J]. 王猛,隋学艳,梁守真,王勇,姚慧敏,侯学会. 测绘科学. 2017(08)
[10]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及周年产量形成的影响[J]. 许菁,贺贞昆,冯倩倩,张亚运,李晓莎,许姣姣,林祥,韩惠芳,宁堂原,李增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01)
硕士论文
[1]氮肥水平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物质积累与产量构成的影响[D]. 周镜.四川农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604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60413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