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区马铃薯燕麦间作高产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23 11:46
马铃薯大面积连作影响马铃薯产量与品质,间作能缓解马铃薯连作障碍。本论文在宁夏半干旱区,以马铃薯、燕麦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马铃薯单作(IP)、燕麦单作(IO)、马铃薯燕麦间作行数比2P:2O、4P:2O、4P:8O五种种植方式下群体生长、光合生理、氮素吸收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半干旱区旱地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马铃薯块茎膨大期株高最高、茎粗最大、叶面积最大,IP的株高分别比其它三个处理依次增加 8.4%、9.7%、19.1%;2P:2O 茎粗分别比 IP、4P:2O、4P:8O 增加 8.6%、9.6%、18.5%;4P:8O的叶面积分别比IP、2P:2O、4P:20增加4.1%、19.4%、32.1%。燕麦成熟期株高最高,4P:2O株高高于其它三个处理,分别比IO、2P:2O、4P:8O增加7.6%、9.8%、10.2%;灌浆期茎粗最大、叶面积最大,2P:2O茎粗分别比其它三个处理依次增加6.9%、3.6%、9.6%;4P:2O叶面积比IO、2P:2O、4P:8O 处理增加 15.1%、3.8%、1.8%。2整个生育时期中马铃薯4P:8O处理的过氧化氢酶...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试验设计
2.1 研究主要内容
2.1.1 研究内容
2.1.2 研究目标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设计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植株样品采集与测定
2.3.2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项目
2.3.3 膜脂过氧化程度与保护酶活性测定
2.4 分析方法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马铃薯与燕麦间作模式对群体生长指标及生理的影响
3.1.1 间作模式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3.1.2 间作模式对燕麦生长的影响
3.1.3 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光合特性的影响
3.1.4 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叶片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1.5 间作模式对燕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1.6 间作模式对燕麦叶片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2 马铃薯与燕麦间作模式对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3.2.1 间作模式对马铃薯植株氮素的吸收与分配规律
3.2.2 间作模式对燕麦植株氮素的吸收与分配规律
3.2.3 间作模式对马铃薯燕麦土壤氮素的影响
3.2.4 间作模式对马铃薯燕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3.3 间作模式对马铃薯与燕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3.3.1 间作模式对马铃薯与燕麦产量及其构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3.2 间作模式对马铃薯与燕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3.3.3 间作马铃薯燕麦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3.4 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3.3.5 间作模式对燕麦品质的影响
3.3.6 马铃薯与燕麦品质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4 马铃薯与燕麦功能叶片抗氧化酶活性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5 马铃薯与燕麦光合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6 间作模式对马铃薯与燕麦经济效益的影响
3.7 马铃薯燕麦间作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马铃薯与燕麦间作模式对群体生长与生理的影响
4.1.2 马铃薯与燕麦对群体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1.3 马铃薯与燕麦间作模式对群体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
4.2 结论
4.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论文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干旱胁迫对冬马铃薯苗期生理指标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尹智宇,肖关丽.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7(06)
[2]不同棉田间作模式对棉花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 刘卫星,贺群岭,张枫叶,张金宝,吴继华. 中国棉花. 2017(09)
[3]甘肃沿黄灌区马铃薯/大豆套作效应分析[J]. 杨国,陈光荣,王立明,杨如萍,董博,张国宏,李城德,杨桂芳. 甘肃农业科技. 2017(07)
[4]木薯/花生间作体系中木薯行距配置对薯块产量的影响[J]. 韩全辉,魏云霞,黄洁. 江西农业学报. 2017(07)
[5]玉米与大豆间作对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J]. 刘朝茂,李成云. 江苏农业学报. 2017(02)
[6]不同小麦品种对干旱胁迫的形态生理响应及抗旱性分析[J]. 杨贝贝,赵丹丹,任永哲,辛泽毓,王志强,林同保.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7(02)
[7]持续干旱胁迫对青薯9号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邓仁菊,卢扬,曾宪浩,何天久,潘建梅,雷尊国. 西南农业学报. 2017(02)
[8]小麦/玉米/大豆套作和施氮对玉米生长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J]. 陈远学,王科,赵亚妮,王佳锐,徐开未. 草业学报. 2017(02)
[9]北疆枣棉间作模式中棉花光合特性的研究[J]. 刘天煜,段志平,张永强,焦超,栾鹏飞,杨涛,石岩松,张伟. 新疆农垦科技. 2016(12)
[10]水稻与水合欢间作对作物群体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的影响[J]. 张少斌,梁开明,张殷,李妹娟,章家恩. 生态环境学报. 2016(11)
博士论文
[1]胡麻/大豆间作体系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及种间关系的研究[D]. 杨萍.甘肃农业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花生、玉米不同间作方式对连作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姚远.山东农业大学 2017
[2]马铃薯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与土壤的影响[D]. 刘亚军.宁夏大学 2017
[3]蚕豆/马铃薯最优间作模式探讨及间作群体根系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 李萍.青海大学 2013
[4]混作对大豆、玉米生长发育及土壤无机氮的影响[D]. 王晓巍.东北农业大学 2012
[5]花生冠层温度及其生理特性研究[D]. 任学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47112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试验设计
2.1 研究主要内容
2.1.1 研究内容
2.1.2 研究目标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设计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植株样品采集与测定
2.3.2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项目
2.3.3 膜脂过氧化程度与保护酶活性测定
2.4 分析方法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马铃薯与燕麦间作模式对群体生长指标及生理的影响
3.1.1 间作模式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3.1.2 间作模式对燕麦生长的影响
3.1.3 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光合特性的影响
3.1.4 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叶片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1.5 间作模式对燕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1.6 间作模式对燕麦叶片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2 马铃薯与燕麦间作模式对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3.2.1 间作模式对马铃薯植株氮素的吸收与分配规律
3.2.2 间作模式对燕麦植株氮素的吸收与分配规律
3.2.3 间作模式对马铃薯燕麦土壤氮素的影响
3.2.4 间作模式对马铃薯燕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3.3 间作模式对马铃薯与燕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3.3.1 间作模式对马铃薯与燕麦产量及其构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3.2 间作模式对马铃薯与燕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3.3.3 间作马铃薯燕麦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3.4 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3.3.5 间作模式对燕麦品质的影响
3.3.6 马铃薯与燕麦品质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4 马铃薯与燕麦功能叶片抗氧化酶活性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5 马铃薯与燕麦光合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6 间作模式对马铃薯与燕麦经济效益的影响
3.7 马铃薯燕麦间作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马铃薯与燕麦间作模式对群体生长与生理的影响
4.1.2 马铃薯与燕麦对群体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1.3 马铃薯与燕麦间作模式对群体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
4.2 结论
4.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论文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干旱胁迫对冬马铃薯苗期生理指标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尹智宇,肖关丽.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7(06)
[2]不同棉田间作模式对棉花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 刘卫星,贺群岭,张枫叶,张金宝,吴继华. 中国棉花. 2017(09)
[3]甘肃沿黄灌区马铃薯/大豆套作效应分析[J]. 杨国,陈光荣,王立明,杨如萍,董博,张国宏,李城德,杨桂芳. 甘肃农业科技. 2017(07)
[4]木薯/花生间作体系中木薯行距配置对薯块产量的影响[J]. 韩全辉,魏云霞,黄洁. 江西农业学报. 2017(07)
[5]玉米与大豆间作对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J]. 刘朝茂,李成云. 江苏农业学报. 2017(02)
[6]不同小麦品种对干旱胁迫的形态生理响应及抗旱性分析[J]. 杨贝贝,赵丹丹,任永哲,辛泽毓,王志强,林同保.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7(02)
[7]持续干旱胁迫对青薯9号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邓仁菊,卢扬,曾宪浩,何天久,潘建梅,雷尊国. 西南农业学报. 2017(02)
[8]小麦/玉米/大豆套作和施氮对玉米生长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J]. 陈远学,王科,赵亚妮,王佳锐,徐开未. 草业学报. 2017(02)
[9]北疆枣棉间作模式中棉花光合特性的研究[J]. 刘天煜,段志平,张永强,焦超,栾鹏飞,杨涛,石岩松,张伟. 新疆农垦科技. 2016(12)
[10]水稻与水合欢间作对作物群体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的影响[J]. 张少斌,梁开明,张殷,李妹娟,章家恩. 生态环境学报. 2016(11)
博士论文
[1]胡麻/大豆间作体系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及种间关系的研究[D]. 杨萍.甘肃农业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花生、玉米不同间作方式对连作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姚远.山东农业大学 2017
[2]马铃薯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与土壤的影响[D]. 刘亚军.宁夏大学 2017
[3]蚕豆/马铃薯最优间作模式探讨及间作群体根系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 李萍.青海大学 2013
[4]混作对大豆、玉米生长发育及土壤无机氮的影响[D]. 王晓巍.东北农业大学 2012
[5]花生冠层温度及其生理特性研究[D]. 任学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47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64711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