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eta分析的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地区小麦和玉米碳足迹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08 15:52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地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和玉米(Zea mays L.)产量、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碳足迹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到175篇已发表文献数据并采用Meta分析方法,以传统耕作(CK)为对照,分别分析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还田(NTS)、免耕秸秆不还田(NT)和深松耕(SST)对黄土高原地区小麦和玉米产量、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碳足迹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在TS、NTS、NT和SST处理下,小麦产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0.6%、9.2%、6.9%和11.0%(P<0.05);玉米产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1.6%、9.8%、7.4%和6.0%(P<0.05)。相比CK,TS和SST分别显著增加了小麦生产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9.2%和15.8%,分别显著增加了玉米生产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2.4%和15.5%(P<0.05);而相比CK,小麦生产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NT和NTS分别显著减少11.1%和7.2%(P<0.05),玉米生产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NT和NTS分别显著降低7...
【文章页数】:13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中游地区稻麦生产系统碳足迹及氮足迹综合评价[J]. 陈中督,徐春春,纪龙,方福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07)
[2]保护性耕作下蚕豆/玉米/甘薯三熟制农田土壤呼吸、碳平衡及经济-环境效益特征[J]. 熊瑛,王龙昌,赵琳璐,杜娟,张赛,周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11)
[3]深松(耕)时机与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 刘卫玲,程思贤,周金龙,王川锋,周亚男,王群,赵亚丽,李潮海. 河南农业科学. 2018(03)
[4]山东省小麦-夏直播花生种植体系碳足迹[J]. 邹晓霞,张晓军,王月福,王铭伦.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3)
[5]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 王晓军,高洪生,李伟群,陈雪丽.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12)
[6]两种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J]. 丁瑞霞,王维钰,张青.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08)
[7]不同耕作措施对雨养冬小麦碳足迹的影响[J]. 李萍,郝兴宇,宗毓铮,古润生,贾绍辉,董琦,郭李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06)
[8]免耕及深松耕对黄土高原地区春玉米和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整合分析[J]. 魏欢欢,王仕稳,杨文稼,孙海妮,殷俐娜,邓西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17(03)
[9]河北省棉花生产碳足迹分析[J]. 王占彪,陈静,张立峰,陈阜,孙红春,刘连涛,宋文,李存东,李亚兵. 棉花学报. 2016(06)
[10]少免耕及秸秆还田小麦间作玉米的碳排放与水分利用特征[J]. 胡发龙,柴强,甘延太,殷文,赵财,冯福学. 中国农业科学. 2016(01)
博士论文
[1]基于多尺度分析的黄土高原保护性耕作系统下作物产量、土壤碳库与经济效益研究[D]. 李舟.兰州大学 2018
[2]渭北旱塬麦田长期保护性耕作的土壤改良与固碳减排效应研究[D]. 孙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3]中国粮食作物碳足迹及减排对策分析[D]. 张丹.中国农业大学 2017
[4]保护性耕作措施下西北旱作麦玉两熟体系碳平衡及经济效益分析[D]. 禄兴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不同农作措施对棕壤玉米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足迹的影响[D]. 赵迅.沈阳农业大学 2016
[2]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土壤生物性状和作物生长的影响[D]. 郭海斌.河南农业大学 2014
[3]西北干旱区县域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研究[D]. 曾宪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3
本文编号:3651938
【文章页数】:13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中游地区稻麦生产系统碳足迹及氮足迹综合评价[J]. 陈中督,徐春春,纪龙,方福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07)
[2]保护性耕作下蚕豆/玉米/甘薯三熟制农田土壤呼吸、碳平衡及经济-环境效益特征[J]. 熊瑛,王龙昌,赵琳璐,杜娟,张赛,周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11)
[3]深松(耕)时机与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 刘卫玲,程思贤,周金龙,王川锋,周亚男,王群,赵亚丽,李潮海. 河南农业科学. 2018(03)
[4]山东省小麦-夏直播花生种植体系碳足迹[J]. 邹晓霞,张晓军,王月福,王铭伦.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3)
[5]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 王晓军,高洪生,李伟群,陈雪丽.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12)
[6]两种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J]. 丁瑞霞,王维钰,张青.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08)
[7]不同耕作措施对雨养冬小麦碳足迹的影响[J]. 李萍,郝兴宇,宗毓铮,古润生,贾绍辉,董琦,郭李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06)
[8]免耕及深松耕对黄土高原地区春玉米和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整合分析[J]. 魏欢欢,王仕稳,杨文稼,孙海妮,殷俐娜,邓西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17(03)
[9]河北省棉花生产碳足迹分析[J]. 王占彪,陈静,张立峰,陈阜,孙红春,刘连涛,宋文,李存东,李亚兵. 棉花学报. 2016(06)
[10]少免耕及秸秆还田小麦间作玉米的碳排放与水分利用特征[J]. 胡发龙,柴强,甘延太,殷文,赵财,冯福学. 中国农业科学. 2016(01)
博士论文
[1]基于多尺度分析的黄土高原保护性耕作系统下作物产量、土壤碳库与经济效益研究[D]. 李舟.兰州大学 2018
[2]渭北旱塬麦田长期保护性耕作的土壤改良与固碳减排效应研究[D]. 孙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3]中国粮食作物碳足迹及减排对策分析[D]. 张丹.中国农业大学 2017
[4]保护性耕作措施下西北旱作麦玉两熟体系碳平衡及经济效益分析[D]. 禄兴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不同农作措施对棕壤玉米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足迹的影响[D]. 赵迅.沈阳农业大学 2016
[2]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土壤生物性状和作物生长的影响[D]. 郭海斌.河南农业大学 2014
[3]西北干旱区县域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研究[D]. 曾宪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3
本文编号:36519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65193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