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栽培模式对旱地小麦籽粒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7-29 10:31
  黄土高原旱地是我国小麦主要产区之一。水分亏缺和土壤贫瘠限制了该地区小麦产量提升和籽粒矿质养分吸收利用。优化栽培措施能改善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进而提高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与产量形成。因此,本研究利用位于黄土高原中部持续9年的旱作冬小麦栽培模式田间定位试验,以传统祼地栽培为对照,研究了地膜覆盖、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对小麦产量和籽粒矿质养分含量的影响,通过分析小麦生物量、收获指数、产量三要素、养分吸收、转移、分配和土壤养分变化,探讨了栽培模式与旱地小麦产量、籽粒养分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关系,旨在为优化旱地土壤培肥、增产提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在黄土高原旱地,地膜覆盖不利于土壤肥力提升,限制了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对籽粒养分含量也有不利影响。与传统栽培相比,地膜覆盖提高了土壤pH,降低了20-40 cm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硫、有效锌和有效锰含量,对土壤有机质、硝态氮、有效铁和有效铜含量无显著影响。地膜覆盖使穗数提高12.2%,却引起穗粒数降低14.7%,收获指数降低8.5%,从而对3年平均产量无显著影响;籽粒磷吸收量平均增加8.4%,磷含量提高13.0%;籽粒钾吸收量虽...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栽培模式对旱地小麦籽粒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栽培模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覆膜栽培对旱地小麦籽粒产量及硫含量的影响[J]. 罗来超,王朝辉,惠晓丽,张翔,马清霞,包明,赵岳,黄明,王森.  作物学报. 2018(06)
[2]秸秆均匀还田对东北地区黑钙土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范围,吴景贵,李建明,何瑞成,姚颜莹,王笃超,孙玲,王彩云.  土壤学报. 2018(04)
[3]中国绿肥科研60年回顾与未来展望[J]. 曹卫东,包兴国,徐昌旭,聂军,高亚军,耿明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06)
[4]不同覆盖措施下旱地冬小麦的氮磷钾需求及其生理效率[J]. 屈会峰,赵护兵,刘吉飞,黄鸿博,王朝辉,翟丙年.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04)
[5]沟垄二元覆盖对渭北旱塬区土壤肥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李荣,侯贤清,贾志宽.  土壤学报. 2017(05)
[6]施氮对关中还田玉米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特征的影响[J]. 黄婷苗,王朝辉,侯仰毅,顾炽明,李晓,郑险峰.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7)
[7]年际间周年覆盖保水对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利用的调控研究[J]. 张勉,孙敏,高志强,任爱霞,尹美强,杨珍平,郝兴宇.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2)
[8]小麦营养和健康品质研究进展[J]. 张勇,郝元峰,张艳,何心尧,夏先春,何中虎.  中国农业科学. 2016(22)
[9]黄土塬区长期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对表层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 潘雅文,樊军,郝明德,陈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06)
[10]长期施肥对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影响[J]. 丁少男,薛萐,刘国彬,张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博士论文
[1]基于收获期土壤测试和施肥位置优化的旱地小麦减肥增效研究[D]. 黄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2]黄土高原地区种植豆科绿肥协调土壤水分和氮素供应的效应及机理[D]. 张达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3]旱地地表覆盖栽培的冬小麦产量形成和养分利用[D]. 李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和养分的影响[D]. 李国清.四川农业大学 2014
[2]渭北旱地夏闲期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对土壤水分养分和冬小麦生长的影响[D]. 李富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666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666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7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