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荞株型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10-04 13:44
【目的】明确苦荞株型的遗传机制为苦荞高产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株高差异较大的两个苦荞品种的杂交后代开展了株型相关性状以及产量的遗传规律及其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和单株粒质量在F2群体和F3群体中都出现超亲分离,并且除了分枝数以外,株高、主茎节数和单株粒质量的显性方差大于加性方差,平均显性度大于1。4个性状在F2代和F3代中的广义遗传率为0.62~0.78,在狭义遗传率中单株粒质量为0.26和0.31为最小,分枝数为0.65和0.68最大,株高和主茎节数在其之间。株型性状以及产量间的相关分析发现,株型性状都与产量性状存在显著的表现型正相关,株高与产量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系数较大。【结论】遗传率较高的分枝数可以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株高可以后期世代进行选择。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分析
1.4.1 亲本及F2、F3群体各农艺性状的表现值分析
1.4.2 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测定
1.4.3 性状间相关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亲本及F2、F3群体各农艺性状的表现值
2.2 各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分析
2.3 各农艺性状间的表现型相关及遗传相关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温热玉米F2∶3家系的株型相关性状遗传分析[J]. 赵强,赵满义,吴迅,王安贵,郭向阳,刘鹏飞,祝云芳,陈泽辉. 种子. 2019(10)
[2]水稻株型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J]. 张习春,张应洲,圣忠华,龙武华,吴健强,朱速松,魏祥进. 江苏农业科学. 2019(18)
[3]绿豆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J]. 徐宁,曲祥春,王明海,邓昆鹏,包淑英,王桂芳,窦忠玉,窦金光,郭中校.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9(04)
[4]甘蓝型油菜特异矮秆直立株型新品系DW871株高的遗传分析[J]. 张瑞茂,李超,陈大伦,向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9(01)
[5]高粱株型性状数量遗传分析[J]. 李延玲,白晓倩,于澎湃,高建明,裴忠有,罗峰,孙守钧. 华北农学报. 2018(01)
[6]云南苦荞种质资源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李春花,尹桂芳,王艳青,孙道旺,卢文洁,陈蕤坤,王莉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06)
[7]自交可育甜荞重组自交系群体产量组分的遗传分析[J]. 闫玉莹,王传蔚,张锦阁,陈庆富. 贵州农业科学. 2015(04)
[8]苦荞厚果壳性状的遗传及其与产量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 陈庆富,陈其饺,石桃雄,黄凯丰,梁龙兵,饶庆琳,唐链,张启迪. 作物杂志. 2015(02)
[9]种植密度对‘云荞1号’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 李春花,王艳青,卢文洁,王莉花. 中国农学通报. 2015(09)
[10]不同生态环境下大豆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及杂种优势分析[J]. 颜秀娟,李明姝,王志国,李楠,孙星邈. 大豆科学. 2013(06)
硕士论文
[1]苦荞遗传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及其SSR分子标记研究[D]. 梁龙兵.贵州师范大学 2016
[2]大豆株型有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D]. 于博.南京农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685138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分析
1.4.1 亲本及F2、F3群体各农艺性状的表现值分析
1.4.2 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测定
1.4.3 性状间相关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亲本及F2、F3群体各农艺性状的表现值
2.2 各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分析
2.3 各农艺性状间的表现型相关及遗传相关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温热玉米F2∶3家系的株型相关性状遗传分析[J]. 赵强,赵满义,吴迅,王安贵,郭向阳,刘鹏飞,祝云芳,陈泽辉. 种子. 2019(10)
[2]水稻株型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J]. 张习春,张应洲,圣忠华,龙武华,吴健强,朱速松,魏祥进. 江苏农业科学. 2019(18)
[3]绿豆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J]. 徐宁,曲祥春,王明海,邓昆鹏,包淑英,王桂芳,窦忠玉,窦金光,郭中校.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9(04)
[4]甘蓝型油菜特异矮秆直立株型新品系DW871株高的遗传分析[J]. 张瑞茂,李超,陈大伦,向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9(01)
[5]高粱株型性状数量遗传分析[J]. 李延玲,白晓倩,于澎湃,高建明,裴忠有,罗峰,孙守钧. 华北农学报. 2018(01)
[6]云南苦荞种质资源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李春花,尹桂芳,王艳青,孙道旺,卢文洁,陈蕤坤,王莉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06)
[7]自交可育甜荞重组自交系群体产量组分的遗传分析[J]. 闫玉莹,王传蔚,张锦阁,陈庆富. 贵州农业科学. 2015(04)
[8]苦荞厚果壳性状的遗传及其与产量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 陈庆富,陈其饺,石桃雄,黄凯丰,梁龙兵,饶庆琳,唐链,张启迪. 作物杂志. 2015(02)
[9]种植密度对‘云荞1号’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 李春花,王艳青,卢文洁,王莉花. 中国农学通报. 2015(09)
[10]不同生态环境下大豆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及杂种优势分析[J]. 颜秀娟,李明姝,王志国,李楠,孙星邈. 大豆科学. 2013(06)
硕士论文
[1]苦荞遗传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及其SSR分子标记研究[D]. 梁龙兵.贵州师范大学 2016
[2]大豆株型有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D]. 于博.南京农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6851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68513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