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不同水氮梯度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及产量效应
发布时间:2022-12-10 12:21
【目的】进一步探究了灌水、施氮对南疆冬小麦干物质积累(DMA)动态和产量的影响机制。【方法】本研究在阿克苏地区红旗坡农场的无底测坑中进行田间试验,设置3个灌水梯度(80%ETC、100%ETC、120%ETC)和3个氮肥梯度(0、207、276 kg/hm~2)处理,采用Richards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灌水、施氮水平下DMA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对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灌水定额100%ETC、施氮量207 kg/hm~2的处理DMA最大速率、平均速率最大,达到最大速率的时间最早,快增期的持续时间最长,产量达到12.477 t/hm~2,较当地冬小麦水氮配比模式增产35.56%。过度增加灌水、施氮量对其产生抑制作用。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均与DMA的平均速率、最大速率呈显著正相关性,与进入快增期的相对积温(RGDD)呈显著负相关性。【结论】水分、氮肥是该研究区冬小麦产量的限制因素。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及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1.3 Richards模型及有效性检验
1.3.1 Richards模型及特征参数
1.3.2 模型有效性检验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ichards模型拟合效果评估
2.2 不同水氮梯度对DMA动态过程的影响
2.2.1 不同灌水水平对DMA动态影响
2.2.2 不同施氮水平对DMA动态影响
2.3 不同灌水、施氮水平对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2.4 Richards模型特征参数和产量的关系
3 讨 论
3.1 灌水对DMA动态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3.2 施氮对DMA和产量的影响
3.3 水氮交互作用对DMA和产量的影响
4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干旱胁迫下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及其模拟[J]. 陈斐,王润元,王鹤龄,赵鸿,张凯,赵福年. 干旱区研究. 2017(06)
[2]施氮量和行距对冬小麦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郭明明,赵广才,郭文善,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王美,亓振,王雨,刘孝成,任立凯,李强,孙中伟,王康君. 核农学报. 2016(04)
[3]不同水氮水平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特征及产量效应[J]. 宋明丹,李正鹏,冯浩. 农业工程学报. 2016(02)
[4]灌溉方式与种植密度对寒地水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J]. 赵黎明,李明,郑殿峰,顾春梅,那永光,解保胜. 农业工程学报. 2015(06)
[5]秸秆还田条件下适量施氮对冬小麦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 陈金,唐玉海,尹燕枰,庞党伟,崔正勇,郑孟静,彭佃亮,杨卫兵,杨东清,李艳霞,王振林,李勇. 作物学报. 2015(01)
[6]夏玉米植株干物质、氮磷钾养分积累速度和时间的动态分析[J]. 肖强,闫连波,朱欣宇,张怀文,曹兵,倪小会,李丽霞,杨俊刚,黄德明,衣文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03)
[7]基于动态模拟模型分析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特征对产量的影响[J]. 赵姣,郑志芳,方艳茹,周顺利,廖树华,王璞. 作物学报. 2013(02)
[8]播种量和施氮量对垄沟覆膜栽培冬小麦花后生理性状的影响[J]. 师日鹏,上官宇先,李娜,周芳,韩坤,王林权. 应用生态学报. 2012(03)
[9]限量灌溉对旱地小麦旗叶光合特性日变化和产量的影响[J]. 谭念童,林琪,姜雯,刘义国,李玲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04)
[10]播期和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及其模型的建立[J]. 李向岭,赵明,李从锋,葛均筑,侯海鹏,李琦,侯立白. 作物学报. 2010(12)
硕士论文
[1]冬小麦、夏玉米蒸发蒸腾及作物系数的研究[D]. 梁文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716739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及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1.3 Richards模型及有效性检验
1.3.1 Richards模型及特征参数
1.3.2 模型有效性检验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ichards模型拟合效果评估
2.2 不同水氮梯度对DMA动态过程的影响
2.2.1 不同灌水水平对DMA动态影响
2.2.2 不同施氮水平对DMA动态影响
2.3 不同灌水、施氮水平对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2.4 Richards模型特征参数和产量的关系
3 讨 论
3.1 灌水对DMA动态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3.2 施氮对DMA和产量的影响
3.3 水氮交互作用对DMA和产量的影响
4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干旱胁迫下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及其模拟[J]. 陈斐,王润元,王鹤龄,赵鸿,张凯,赵福年. 干旱区研究. 2017(06)
[2]施氮量和行距对冬小麦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郭明明,赵广才,郭文善,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王美,亓振,王雨,刘孝成,任立凯,李强,孙中伟,王康君. 核农学报. 2016(04)
[3]不同水氮水平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特征及产量效应[J]. 宋明丹,李正鹏,冯浩. 农业工程学报. 2016(02)
[4]灌溉方式与种植密度对寒地水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J]. 赵黎明,李明,郑殿峰,顾春梅,那永光,解保胜. 农业工程学报. 2015(06)
[5]秸秆还田条件下适量施氮对冬小麦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 陈金,唐玉海,尹燕枰,庞党伟,崔正勇,郑孟静,彭佃亮,杨卫兵,杨东清,李艳霞,王振林,李勇. 作物学报. 2015(01)
[6]夏玉米植株干物质、氮磷钾养分积累速度和时间的动态分析[J]. 肖强,闫连波,朱欣宇,张怀文,曹兵,倪小会,李丽霞,杨俊刚,黄德明,衣文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03)
[7]基于动态模拟模型分析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特征对产量的影响[J]. 赵姣,郑志芳,方艳茹,周顺利,廖树华,王璞. 作物学报. 2013(02)
[8]播种量和施氮量对垄沟覆膜栽培冬小麦花后生理性状的影响[J]. 师日鹏,上官宇先,李娜,周芳,韩坤,王林权. 应用生态学报. 2012(03)
[9]限量灌溉对旱地小麦旗叶光合特性日变化和产量的影响[J]. 谭念童,林琪,姜雯,刘义国,李玲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04)
[10]播期和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及其模型的建立[J]. 李向岭,赵明,李从锋,葛均筑,侯海鹏,李琦,侯立白. 作物学报. 2010(12)
硕士论文
[1]冬小麦、夏玉米蒸发蒸腾及作物系数的研究[D]. 梁文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7167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71673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