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玉米套作种植竞争关系及空间结构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17 15:42
采用不同的苜蓿-玉米套作搭配方式,构建不同的空间结构,对不同处理的产量、竞争关系、透光性和叶夹角及叶绿素含量进行分析,筛选最佳的苜蓿-玉米套作模式。结果表明:苜蓿-玉米间距30cm、玉米种植2行的处理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空间结构,从苜蓿种植第2年开始此模式下套作总产量较玉米单作平均提高8.6%;灌浆期套作玉米的中层透光率和底层透光率较单作玉米分别提高了125%和109%,三茬苜蓿底层透光率较对照增加了56.2%,但是四茬苜蓿中层和底层透光率均低于对照;套作处理玉米穗位上叶夹角高于对照,叶绿素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合理的苜蓿-玉米套作模式有利于两种作物的种间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促进作用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强,玉米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苜蓿玉米间距对苜蓿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不同饲草作物生产性能、效益评价[J]. 李源,赵海明,游永亮,武瑞鑫,刘贵波. 草业学报. 2019(02)
[2]不同LED单波长杀虫灯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内主要害虫的诱杀效果[J]. 严雳,何海洋,陈华保,龚国淑,雍太文,岳艳丽,杨文钰,常小丽. 应用昆虫学报. 2018(05)
[3]玉米与大豆、马铃薯间作对玉米叶片衰老、产量及病害控制的影响[J]. 刘朝茂,李成云.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6)
[4]川西北丘陵坡耕地苜蓿玉米间作田土壤水分与作物产量规律研究[J]. 王学春,王红妮,李巍,毕胜.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6(06)
[5]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理化性状[J]. 徐坤,李世忠. 草业科学. 2015(11)
[6]采用间作模式及不同施肥量对玉米大豆生长的影响[J]. 赵玉山. 四川农业科技. 2014(02)
[7]渭北旱塬坡耕地玉米-苜蓿间作对土壤养分和产量的影响[J]. 成婧,吴发启,云峰,王健,吴光艳. 水土保持通报. 2013(04)
[8]玉米苜蓿间作的蓄水保土效益试验研究[J]. 成婧,吴发启,路培,王健,云峰,吴光艳. 水土保持研究. 2012(03)
[9]油菜-小麦邻作模式对麦蚜主要天敌种群动态以及小麦生产的影响[J]. 费晓东,李川,张青文,赵章武. 植物保护. 2011(06)
[10]苜蓿+玉米间作系统饲料生产潜力的评定[J]. 张桂国,杨在宾,董树亭. 草业学报. 2011(02)
硕士论文
[1]东北农牧交错区紫花苜蓿/玉米间作条件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D]. 阎裕丽.东北师范大学 2013
[2]华北典型城郊夏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经济与环境效应研究[D]. 张亦涛.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3]种植苜蓿土壤改良效应评价[D]. 杨玉海.新疆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720198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苜蓿玉米间距对苜蓿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不同饲草作物生产性能、效益评价[J]. 李源,赵海明,游永亮,武瑞鑫,刘贵波. 草业学报. 2019(02)
[2]不同LED单波长杀虫灯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内主要害虫的诱杀效果[J]. 严雳,何海洋,陈华保,龚国淑,雍太文,岳艳丽,杨文钰,常小丽. 应用昆虫学报. 2018(05)
[3]玉米与大豆、马铃薯间作对玉米叶片衰老、产量及病害控制的影响[J]. 刘朝茂,李成云.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6)
[4]川西北丘陵坡耕地苜蓿玉米间作田土壤水分与作物产量规律研究[J]. 王学春,王红妮,李巍,毕胜.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6(06)
[5]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理化性状[J]. 徐坤,李世忠. 草业科学. 2015(11)
[6]采用间作模式及不同施肥量对玉米大豆生长的影响[J]. 赵玉山. 四川农业科技. 2014(02)
[7]渭北旱塬坡耕地玉米-苜蓿间作对土壤养分和产量的影响[J]. 成婧,吴发启,云峰,王健,吴光艳. 水土保持通报. 2013(04)
[8]玉米苜蓿间作的蓄水保土效益试验研究[J]. 成婧,吴发启,路培,王健,云峰,吴光艳. 水土保持研究. 2012(03)
[9]油菜-小麦邻作模式对麦蚜主要天敌种群动态以及小麦生产的影响[J]. 费晓东,李川,张青文,赵章武. 植物保护. 2011(06)
[10]苜蓿+玉米间作系统饲料生产潜力的评定[J]. 张桂国,杨在宾,董树亭. 草业学报. 2011(02)
硕士论文
[1]东北农牧交错区紫花苜蓿/玉米间作条件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D]. 阎裕丽.东北师范大学 2013
[2]华北典型城郊夏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经济与环境效应研究[D]. 张亦涛.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3]种植苜蓿土壤改良效应评价[D]. 杨玉海.新疆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720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72019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