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用牡丹与经济林木立体栽培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06 21:39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土地资源紧缺,探索农业与林业相结合的立体栽培模式,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本论文以郑州地区栽植的‘凤丹’牡丹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牡丹单作、牡丹间作香椿、牡丹间作核桃、牡丹间作木瓜、牡丹间作女贞栽培模式。通过分析不同模式环境因子、光合特性、土壤性质及牡丹生产力的差异,探寻科学的油用牡丹立体栽培模式,为建立完善的油用牡丹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模式的空气温度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且减小香椿和核桃的株行距,降温作用更明显。间作还增大了空气相对湿度。此外,随着上层林木枝叶展开,间作模式的光照强度低于单作;株行距不同也造成光照强度的差异,其中,香椿株行距等于或低于2 m×4 m时,核桃小于或等于4 m×4 m时,林下光照强度不足全光照的69%,牡丹-木瓜间作模式甚至不足56%。(2)光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香椿和核桃株行距的减小,牡丹叶片总叶绿素含量有增大的趋势,但株行距减小,使得牡丹净光合速率降低。其中,当香椿株行距为3 m×3 m和4 m×4 m时普遍较单作高,而2 m×3 m和2 m×4 m则相反;...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油用牡丹概述
1.1.1 牡丹栽培历史
1.1.2 油用牡丹主要栽培品种及分布
1.1.3 油用牡丹的利用价值
1.1.4 油用牡丹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1.2 立体栽培模式研究现状
1.2.1 小气候因子研究
1.2.2 光合效应研究
1.2.3 土壤酶活性研究
1.2.4 土地生产力研究
1.3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3.1 试验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3 技术路线
2 立体栽培模式的环境因子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指标测定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立体栽培模式Ta的动态变化
2.3.2 立体栽培模式RH的动态变化
2.3.3 立体栽培模式PAR的动态变化
2.4 小结
3 立体栽培模式油用牡丹的光合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指标测定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立体栽培模式牡丹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3.3.2 立体栽培模式牡丹Pn的动态变化
3.3.3 立体栽培模式牡丹Gs的动态变化
3.3.4 立体栽培模式牡丹Ci的动态变化
3.3.5 立体栽培模式牡丹Tr的动态变化
3.3.6 立体栽培模式牡丹叶片光响应及参数差异
3.3.7 立体栽培模式牡丹Pn与生理生态因子的统计分析
3.4 小结
4 立体栽培模式的土壤酶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土壤样品的采集
4.2.4 指标测定方法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立体栽培模式土壤p H值的动态变化
4.3.2 立体栽培模式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
4.3.3 立体栽培模式土壤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4.3.4 立体栽培模式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4.3.5 立体栽培模式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4.4 小结
5 立体栽培模式油用牡丹生产力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指标测定方法
5.2.3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立体栽培模式油用牡丹单株地上生物量的差异
5.3.2 立体栽培模式油用牡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差异
5.3.3 立体栽培模式牡丹Pn、土壤酶活性、环境因子与产量的统计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本文编号:3809650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油用牡丹概述
1.1.1 牡丹栽培历史
1.1.2 油用牡丹主要栽培品种及分布
1.1.3 油用牡丹的利用价值
1.1.4 油用牡丹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1.2 立体栽培模式研究现状
1.2.1 小气候因子研究
1.2.2 光合效应研究
1.2.3 土壤酶活性研究
1.2.4 土地生产力研究
1.3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3.1 试验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3 技术路线
2 立体栽培模式的环境因子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指标测定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立体栽培模式Ta的动态变化
2.3.2 立体栽培模式RH的动态变化
2.3.3 立体栽培模式PAR的动态变化
2.4 小结
3 立体栽培模式油用牡丹的光合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指标测定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立体栽培模式牡丹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3.3.2 立体栽培模式牡丹Pn的动态变化
3.3.3 立体栽培模式牡丹Gs的动态变化
3.3.4 立体栽培模式牡丹Ci的动态变化
3.3.5 立体栽培模式牡丹Tr的动态变化
3.3.6 立体栽培模式牡丹叶片光响应及参数差异
3.3.7 立体栽培模式牡丹Pn与生理生态因子的统计分析
3.4 小结
4 立体栽培模式的土壤酶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土壤样品的采集
4.2.4 指标测定方法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立体栽培模式土壤p H值的动态变化
4.3.2 立体栽培模式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
4.3.3 立体栽培模式土壤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4.3.4 立体栽培模式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4.3.5 立体栽培模式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4.4 小结
5 立体栽培模式油用牡丹生产力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指标测定方法
5.2.3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立体栽培模式油用牡丹单株地上生物量的差异
5.3.2 立体栽培模式油用牡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差异
5.3.3 立体栽培模式牡丹Pn、土壤酶活性、环境因子与产量的统计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本文编号:3809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80965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