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黄土塬区春玉米简约减量化施肥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07 20:15
  黄土塬区春玉米生产存在施氮过量、氮肥利用率低、劳动力短缺等问题。缓控释氮肥的开发和应用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选项,但其肥效受肥料种类、外界环境(温度、水分等)等多种因素影响,应因地适宜的选用和推广缓控释氮肥品种及施肥技术。地膜覆盖因其保水增温,增产效应显著,在黄土塬区广泛应用,但膜内外土壤水热条件和养分运移存在空间分异性,施肥位置将影响缓控释氮肥的养分释放及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因此本试验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种类、施肥量、施肥方式及施肥位置等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水氮利用、氮素吸收规律与供试氮肥田间氮素释放特征等的影响,为黄土塬区雨养春玉米氮肥减量和轻简化施肥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本研究在黄土高原中南部陕西长武进行,共设两个试验:(1)肥料效应试验(2017-2018生育季),设8个处理:不施氮(N0)、常规施氮(N225,分次施肥,膜外施肥)、减量施氮(N180,分次施肥,膜外施肥)、普通尿素减量一次性膜外基施(B-N180)、硫包衣尿素减量一次性膜外基施(B-SCU)和膜内基施(B-SCUi);控失尿素减量一次性膜外基施(B-CLU)和膜内基施(B-CLUi)等。(...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玉米生产现状
        1.2.1 玉米发展及生产现状
        1.2.2 当前玉米生产面临的问题
    1.3 玉米的氮素营养特性
        1.3.1 氮素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1.3.2 玉米的氮素需求特征
    1.4 缓控释肥料的研究与应用
        1.4.1 缓控释肥料的定义
        1.4.2 缓控释肥料的评价方法
        1.4.3 缓控释肥料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
    1.5 覆膜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
    1.6 施肥方式对作物养分吸收利用运移的影响
        1.6.1 “基肥+追肥”施肥方式
        1.6.2 一次性施肥方式
        1.6.3 覆膜结合一次性施肥方式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与目标
        2.1.1 研究内容
        2.1.2 研究目标
    2.2 技术路线
    2.3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设计
第三章 不同施氮处理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3.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施氮处理对春玉米籽粒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3.2.2 不同施氮处理对春玉米产量构成的影响
        3.2.3 不同施氮处理对春玉米生物学产量及收获指数的影响
        3.2.4 不同施氮处理对春玉米形态指标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施氮处理对春玉米水氮利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4.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施氮处理对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4.2.2 不同施氮处理对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4.2.3 不同施氮处理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4.2.4 不同施氮处理0-20 cm和20-40 cm土壤矿质氮
        4.2.5 不同施氮处理收获后0-200 cm土壤氮素残留
    4.3 小结
第五章 春玉米氮素吸收规律与供试氮肥田间氮素释放特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5.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春玉米干物质积累规律
        5.2.2 春玉米氮素吸收规律
        5.2.3 氮肥养分释放规律
    5.3 小结
第六章 讨论、结论和展望
    6.1 讨论
        6.1.1 黄土塬区雨养春玉米的减氮潜力
        6.1.2 施肥方式对减氮效果的影响
        6.1.3 氮肥种类对减氮效果的影响
        6.1.4 施肥位置对减氮效果的影响
    6.2 结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8112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8112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9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