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节节麦D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及籽粒性状的QTL定位
发布时间:2023-12-02 19:11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2n=2x=14,DD)是普通六倍体小麦的D基因组供体种,含有高产,抗病,抗虫等有益基因,且其遗传变异远比小麦的D基因组丰富。通过远缘杂交的途径和人工合成的方法可以将节节麦的优良基因导入普通小麦,为丰富小麦的遗传基础以及创造优良的种质资源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利用周麦18和节节麦T015进行杂交,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然后再与周麦18回交1次、自交1次,得到含有节节麦染色体片段的BC1F1代换系群体,之后该群体连续自交6次,构建得到一个以周18为遗传背景的BC1F7代换系群体。根据BC1F7代换系群体的表型数据、SSR分子标记的基因型数据以及QTL Ici Mapping V4.0软件构建D基因组的遗传连锁图谱,并对该代换系群体的千粒重、穗粒重、粒长、粒宽、粒周长及长宽比等6个籽粒性状进行QTL定位。得出以下结果:⑴本研究从Grain Gene 2.0数据库中选取、合成了261对SSR分子标记引物,其中1D上合成38对,2D上合成44对,3D上合成35对,4D上合成31对,5D上合成32对,6D上合成41对,7D上合成40对。利用这261对引物对亲本...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Abbreviations)
1 前言
1.1 国内外小麦研究育种现状
1.2 人工合成小麦研究进展
1.3 节节麦的研究进展
1.3.1 节节麦的分布
1.3.2 节节麦D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1.4 小麦籽粒性状研究进展
1.5 遗传群体的构建
1.5.1 亲本的选择
1.5.2 群体的大小
1.6 遗传群体的类型
1.6.1 F2代群体
1.6.2 回交群体(BC1)
1.6.3 重组自交系群体(RIL)
1.6.4 近等基因系群体
1.6.5 加倍单倍体(Double Haploid)群体
1.7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的构建及应用
1.7.1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
1.7.2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应用
1.8 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1.8.1 DNA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
1.8.2 DNA随机扩增多态性
1.8.3 AFLP
1.8.4 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简单重复序列)
1.8.5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
1.8.6 几种新型的分子标记技术
1.9 遗传图谱的构建
1.9.1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1.9.2 小麦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1.10 数量性状的QTL定位
1.10.1 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1.10.2 QTL定位
1.1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SSR分子标记的类型及来源
2.3 实验方法
2.3.1 田间试验设计
2.3.2 籽粒相关性状调查
2.3.3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纯化
2.3.4 基于PCR反应原理的SSR标记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BC1F7代换系群体的构建
3.2 BC1F7群体导入的节节麦片段
3.2.1 亲本间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3.2.2 SSR分子标记引物在分离小群体中的多态性筛选结果
3.2.3 BC1F7群体多态性引物扫描及节节麦导入片段的分析
3.3 BC1F7代换系群体的表型变异及分析
3.3.1 辉县(HX)BC1F7代换系群体的表型变异及分析
3.3.2 中牟(ZM)BC1F7代换系群体的表型变异及分析
3.4 BC1F7代换系群体株系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4.1 辉县BC1F7代换系群体的表型变异及分析
3.4.2 中牟BC1F7代换系群体的表型变异及分析
3.5 BC1F7代换系群体各性状的QTL定位及分析
3.5.1 检验统计量LOD临界值的选择
3.5.2 辉县BC1F7群体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分析
3.5.3 中牟BC1F7群体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分析
3.5.4 群体千粒重较高的材料
4 讨论
4.1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创制与鉴定
4.2 LOD临界值的选择
4.3 籽粒性状的QTL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70162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Abbreviations)
1 前言
1.1 国内外小麦研究育种现状
1.2 人工合成小麦研究进展
1.3 节节麦的研究进展
1.3.1 节节麦的分布
1.3.2 节节麦D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1.4 小麦籽粒性状研究进展
1.5 遗传群体的构建
1.5.1 亲本的选择
1.5.2 群体的大小
1.6 遗传群体的类型
1.6.1 F2代群体
1.6.2 回交群体(BC1)
1.6.3 重组自交系群体(RIL)
1.6.4 近等基因系群体
1.6.5 加倍单倍体(Double Haploid)群体
1.7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的构建及应用
1.7.1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
1.7.2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应用
1.8 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1.8.1 DNA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
1.8.2 DNA随机扩增多态性
1.8.3 AFLP
1.8.4 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简单重复序列)
1.8.5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
1.8.6 几种新型的分子标记技术
1.9 遗传图谱的构建
1.9.1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1.9.2 小麦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1.10 数量性状的QTL定位
1.10.1 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1.10.2 QTL定位
1.1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SSR分子标记的类型及来源
2.3 实验方法
2.3.1 田间试验设计
2.3.2 籽粒相关性状调查
2.3.3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纯化
2.3.4 基于PCR反应原理的SSR标记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BC1F7代换系群体的构建
3.2 BC1F7群体导入的节节麦片段
3.2.1 亲本间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3.2.2 SSR分子标记引物在分离小群体中的多态性筛选结果
3.2.3 BC1F7群体多态性引物扫描及节节麦导入片段的分析
3.3 BC1F7代换系群体的表型变异及分析
3.3.1 辉县(HX)BC1F7代换系群体的表型变异及分析
3.3.2 中牟(ZM)BC1F7代换系群体的表型变异及分析
3.4 BC1F7代换系群体株系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4.1 辉县BC1F7代换系群体的表型变异及分析
3.4.2 中牟BC1F7代换系群体的表型变异及分析
3.5 BC1F7代换系群体各性状的QTL定位及分析
3.5.1 检验统计量LOD临界值的选择
3.5.2 辉县BC1F7群体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分析
3.5.3 中牟BC1F7群体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分析
3.5.4 群体千粒重较高的材料
4 讨论
4.1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创制与鉴定
4.2 LOD临界值的选择
4.3 籽粒性状的QTL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701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87016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