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及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12-04 18:57
水旱轮作是我国南方稻区中面积较广的一种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高效种植方式,对土壤生态环境、稻米产量和农田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进行水旱轮作种植旱季作物收获后,水稻的灌水移栽使得农田土壤由干旱到浸满水,这一过程是水旱轮作系统中土壤环境变化最为强烈的过程,期间土壤水分含量及氧气通气状况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使土壤中的氧化还原状态迅速的发生了变化,从而对土壤中的养分构成及物质循环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最终影响到水稻的生长发育。科学合理的水旱轮作能够使农田土壤环境得以改善,使土壤中的养分更充分的被作物所吸收利用。本试验以四种不同类型的轮作处理:年内的水旱轮作(薯-稻)、年间的水旱轮作(油-稻-薯-稻)、年内的旱旱轮作(薯-玉)和冬闲-稻,以及五种不同水旱轮作模式:薯-稻、蒜-稻、豆-稻、麦-稻、油-稻为研究对象,研究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土壤环境变化剧烈的旱水转换过程和水稻关键生育时期稻田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以及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下的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在水稻各个关键生育时期的动态变化不同,但各模式下的稻田土...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水旱轮作概况
1.2.2 水旱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2.3 水旱轮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2.4 水旱轮作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本研究切入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设计
2.3 调查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土样的采集方法
2.3.2 土壤样品含水率的测定
2.3.3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
2.3.4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2.3.5 水稻的株高和茎蘖的动态测定
2.3.6 干物质积累特性的测定
2.3.7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3.1.1 细菌高通量数据特性
3.1.2 细菌群落组成
3.1.3 细菌α多样性指数的变化
3.2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3.2.1 旱水转换过程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3.2.2 水稻关键生育时期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3.3 土壤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3.3.1 旱水转换过程中土壤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3.3.2 水稻关键生育时期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3.4 不同轮作模式对水稻的株高和分蘖的影响
3.4.1 不同轮作模式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3.4.2 不同轮作模式对水稻分蘖的影响
3.5 不同轮作模式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
3.5.1 主要生育时期单茎干物质和群体干物质
3.5.2 主要生育时期各器官物质分配及其变化
3.5.3 干物质输出转化特征
3.6 不同轮作方式对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6.1 不同轮作方式对水稻及其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3.6.2 旱旱轮作下玉米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
4 讨论
4.1 水旱轮作的优势
4.2 不同水旱轮作模式间的差异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70518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水旱轮作概况
1.2.2 水旱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2.3 水旱轮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2.4 水旱轮作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本研究切入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设计
2.3 调查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土样的采集方法
2.3.2 土壤样品含水率的测定
2.3.3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
2.3.4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2.3.5 水稻的株高和茎蘖的动态测定
2.3.6 干物质积累特性的测定
2.3.7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3.1.1 细菌高通量数据特性
3.1.2 细菌群落组成
3.1.3 细菌α多样性指数的变化
3.2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3.2.1 旱水转换过程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3.2.2 水稻关键生育时期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3.3 土壤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3.3.1 旱水转换过程中土壤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3.3.2 水稻关键生育时期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3.4 不同轮作模式对水稻的株高和分蘖的影响
3.4.1 不同轮作模式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3.4.2 不同轮作模式对水稻分蘖的影响
3.5 不同轮作模式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
3.5.1 主要生育时期单茎干物质和群体干物质
3.5.2 主要生育时期各器官物质分配及其变化
3.5.3 干物质输出转化特征
3.6 不同轮作方式对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6.1 不同轮作方式对水稻及其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3.6.2 旱旱轮作下玉米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
4 讨论
4.1 水旱轮作的优势
4.2 不同水旱轮作模式间的差异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705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87051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