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大型海藻龙须菜对浮游植物生长的抑制效应及其在复合养殖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0-05-13 14:13
【摘要】:针对近年来我国内陆水体和近海海域有害藻华频发现象,水环境生物修复的相关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选取大型海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作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了龙须菜对淡水和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长抑制效应;在近海海域开展了大型海藻与鲍复合养殖试验,探讨了龙须菜作为生物修复材料的可行性。主要结果如下:1.室内受控实验发现龙须菜干藻粉能有效抑制淡水浮游植物的生长,对假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均有显著抑制效果(P0.05);添加的龙须菜干藻粉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呈现一定的剂量梯度效应。2.2016年5月在汕头南澳近海原位实验中,发现龙须菜鲜藻和干藻粉均能有效抑制浮游植物生长,降低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对优势种中肋骨条藻的抑制效应显著(P0.05),且呈现一定的剂量梯度效应;龙须菜干藻粉比鲜藻的抑制效果更好;龙须菜鲜藻能够显著增加水体浮游植物种类数(P0.05),而干藻粉对浮游植物种类数无显著影响。3.2016年5月~6月大型海藻龙须菜收获前后,选取鲍单养区、鲍与龙须菜混养区、过渡海区和对照海区,对浮游植物及主要理化因子进行了6个航次的现场调查。调查海区共记录浮游植物84种,其中硅藻为优势类群,共71种。龙须菜收获前鲍单养区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显著高于鲍-龙须菜混养区(P0.05);龙须菜收获后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细胞密度都显著高于龙须菜收获前(P0.05)。龙须菜收获前,鲍-龙须菜混养区总氮(TN)、氨氮(NH4+)和叶绿素a(Chl-a)浓度最低,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最高;龙须菜收获后各区无显著差异。统计分析表明: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理化因子主要为TN、TP、水温和盐度。4.鲍-大型海藻复合养殖模式可降低鲍养殖水体中的氮磷浓度,能维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是值得推崇的健康养殖模式之一。
【图文】:

分布图,南澳岛,海域,采样点


2,鲍笼达 9000 余个,,每笼平均养鲍 40 只,重约 1kg。图3.1 南澳岛深澳湾海域采样点分布图Fig. 3.1 Sampling sites in Shen'ao Bay, Nan'ao Island3.2.2 理化指标采集与分析水温(T)和盐度(Sal)使用 YSI pro plus 现场测定;水化样品使用有机玻璃采水器采集表层 0.5 m 水样,低温保存后带回实验室分析。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硝酸氮(NO3-)、亚硝酸氮(NO2-)的测定参照《海洋调查规范第 4 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查》;叶绿素 a(Chl-a)的测定采用丙酮萃取法(陈宇炜和高锡云,2000)。

龙须菜,单养,均匀度指数


图 3.4 深澳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等级聚类(CLUSTER)分析(1,、2、3、4、5、6 代表采样航次)Fig. 3.4 Cluster analysis for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phytoplankton in Shen’ao Bay(1, 2, 3, 4, 5, 6, representative sampling voyage)3.3.4 浮游植物多样性分析鲍单养区龙须菜收获前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 3.40 和0.66,龙须菜收获后为 2.16 和 0.48;鲍-龙须菜混养区龙须菜收获前分别为 3.95 和 0.73,龙须菜收获后为 2.13 和 0.48(图 3.5)。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龙须菜收获前高于龙须菜收获后,且在龙须菜收获前 H'和 J'鲍-龙须菜混养区均显著高于鲍单养区(P<0.05),但龙须菜收获后二者差异不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968.4;S96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大型海藻生物技术研究取得新成果[J];水产养殖;2001年03期

2 李心举;几种大型海藻简介[J];生物学教学;1997年08期

3 杨宇峰,宋金明,林小涛,聂湘平;大型海藻栽培及其在近海环境的生态作用[J];海洋环境科学;2005年03期

4 杨小强;新一代活性饲料——大型海藻饲料[J];饲料研究;2000年01期

5 杨锐;;大型海藻的遗传育种及应用[J];海洋湖沼通报;2009年01期

6 李人光;姜永新;姜瑞勇;孙俊荣;;大型海藻作为饲料的综合利用技术[J];科学养鱼;2009年10期

7 付晚涛;张菊林;曹淑清;刘远;;海参苗—海绵—大型海藻循环养殖技术[J];水产科学;2013年10期

8 徐永健;钱鲁闽;韦玮;王永胜;;两种大型海藻自然环境下的营养动力学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7年02期

9 张玉荣;李大鹏;于子山;;大型海藻种质保存的原理和方法[J];海洋科学;2009年07期

10 林清菁;蒋霞敏;徐镇;唐锋;王_";;嵊泗列岛潮间带大型海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J];生态学杂志;201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美真;王翔宇;;大型海藻种质保存的研究进展[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左娅;叶长鹏;陈填烽;杨宇峰;;两种大型海藻对亚硒酸钠的生理响应[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王金霞;周百成;;大型海藻无性系微球体构建和反应器培养研究[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4 姜鹏;;大型海藻基因工程研究[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9:转基因水产动植物的发展机遇与挑战[C];2011年

5 李大鹏;张玉荣;;大型海藻种质保存原理和方法[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6 刘玮;李美真;丁刚;王翔宇;;莱州湾朱旺海区潮间带大型海藻调查报告[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殷磊 通讯员 徐向伟;雨污截流 {|{\湖水质改善[N];厦门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春香;大气CO_2浓度升高背景下大型海藻光合功能响应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武焕阳;大型海藻生长和光合功能对不同光环境条件的响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姜恒;碳限制背景下大型海藻光合功能响应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武宇辉;大型海藻龙须菜对浮游植物生长的抑制效应及其在复合养殖中的作用[D];暨南大学;2017年

2 邓亚运;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生长条件下三种大型海藻光合作用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林芳;大型海藻生理生化特性对营养盐和水流交换的响应[D];浙江大学;2016年

4 张捷骏;大型海藻光合作用对不同密度条件的响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李娟;大型海藻对高度富营养化水体赤潮发生抑制作用的营养盐竞争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程丽巍;三种大型海藻对海水中营养盐供应变化的生理响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7 刘雪梅;几种大型海藻中植物激素的研究分析[D];宁波大学;2012年

8 范燕;提取测定大型海藻叶绿素a的新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620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6620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e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