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浙江沿海常见蟹类DNA条形码技术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2 15:19
【摘要】:DNA条形码作为一种新兴的鉴定技术,能够打破传统形态学分类中的一些局限,辅助形态学进行物种分类鉴定。自提出以来,在包括珊瑚、腹足类、甲壳动物、鱼类、两栖类及鸟类等多个类群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在动物分类鉴定研究中已经获得了大量认可,并逐渐扩大到其它基因。DNA条形码技术的分类鉴定必须满足两个重要标准:一是种间遗传距离与种内遗传距离存在条形码间隙,即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遗传距离的10倍及以上;二是种与种之间为单系群。本研究将验证线粒体COⅠ基因、16S rRNA基因、Cyt b基因在浙江沿海蟹类中进行DNA条形码研究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探索mini-COⅠ、mini-16S rRNA基因在蟹类中进行分类鉴定的有效性及准确性。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两部分:1.分别获得了6种蟹类的共70个个体的线粒体COⅠ、16S rRNA、Cyt b基因序列,碱基组成具有明显的AT偏倚性;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0.002、0.003,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30、0.111、0.147,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65、55.5、49倍,均大于10倍,DNA条形码片段成功地检测到条形码间隙;在分别基于COⅠ、16S rRNA、Cyt b基因构成的NJ系统发育树中,各物种均形成单系群,满足DNA条形码分类鉴定的两个重要标准。所以,基于COⅠ基因、16S rRNA基因、Cyt b基因序列的DNA条形码技术能够用于本研究中蟹类的分类鉴定。2.分别测定了6种蟹类的共70个样品的线粒体mini-COⅠ、mini-16S rRNA基因序列,DNA条形码碱基含量普遍具有AT偏倚性;基于mini-16 rRNA基因的6种蟹类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139,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54,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1.1倍,小于10倍,无法检测到条形码间隙,不满足DNA条形码分类鉴定的第一条标准。所以,mini-16S rRNA基因不适用于本研究中蟹类的分类鉴定。基于mini-COⅠ基因的6种蟹类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4,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365,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91倍,大于10倍,符合DNA条形码分类鉴定的第一条标准。在基于mini-COⅠ基因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中,各物种均形成单系群且有较高的支持度,符合DNA条形码鉴定的第二条标准。这表明mini-COⅠ条形码在本研究蟹类分类鉴定上也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图文】:

序列,条形码,开发流程


图 1-1 DNA 条形码开发流程图Fig 1.1 Process of DNA barcode development1.1.4 DNA 条形码技术优越性生物表型特征具有一定可塑性,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对物种鉴定时易出现错误,而且此方法过于依赖分类学专家的识别能力,易忽略许多生物类群普遍存在的隐存分类单元,形态检索表只能够与鉴别物种特定发育阶段相对应,无法对鉴定物种进行精准地识别,,制约了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之相比,DNA 条形码技术具有如下优势:①对样品要求低,没有器官、组织特异性和完整性要求,微克级样品量、毛发、甚至某些死亡后的组织等均可提取 DNA;②可以利用生物 DNA 序列的稳定性与特异性,避免表型差异引起的鉴别错误,能够有效地鉴别形态差异微小的物种;③同一个体的DNA 条形码序列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不会发生变化,这能够克服同一个体不同发育阶段表型差异显著而引起的误差,降低了鉴别工作量;④不同类群生物因生存环境等相似而易出现表型特征相似、趋同进化现象,DNA 条形码技术能够克服表型类似,从而鉴别出新种、隐存种,增加鉴定工作的准确性[13];⑤DNA 条形码由四种碱基构成,

电泳图谱,红星梭子蟹,锈斑,产物


15图 2-1 6 种蟹类部分 PCR 产物电泳图谱.1 Electrophoresis patterns of PCR products in six kinds of00 bp);1-6:锐齿圀;锈斑圀;日本圀;红星梭子蟹(A: COⅠ; B: 16S rRNA; C: Cyt b)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91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雪;陈蓉;杜凤;唐卓;;一种利用活性炭提取中药材DNA的方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年期

2 史艳财;邹蓉;唐健民;蒋运生;熊忠臣;韦霄;;FTIR结合DNA条形码鉴定黄花蒿及其近缘植物[J];分子植物育种;年期

3 张志霞;高莉;刘倩倩;曹素娟;兰利琼;卿人韦;;适用于流式细胞术的三角褐指藻核DNA染色方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年期

4 朱爽;陈闪冲;李奇威;黄晓莹;章卫民;吴光明;高晓霞;;基于DNA条形码的三种沉香属物种鉴定研究[J];中药材;2018年05期

5 李萌;李翔;庞晓明;李颖岳;;珍稀树种庙台槭不同组织DNA高效提取方法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年期

6 石林春;唐先明;胡志刚;赵春颖;冯丽肖;刘金欣;;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毒性药材金钱白花蛇药源调查[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年期

7 石玉波;钱长根;卓丽环;王玲;;百子莲花芽分化过程中DNA甲基化的差异分析[J];北方园艺;年期

8 徐鑫;边勇;陈哲;孙悦;刘子璐;胡渤洋;武扬;张国庆;;基于DNA条形码的桑黄真菌分子鉴定[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9年01期

9 陈峗瑜;;被改写的DNA-1[J];美术界;2018年07期

10 朱巍巍;李莉;陈飞;李杨;王艳华;包永明;;基因组DNA去甲基化法改良蛹虫草菌株高产虫草素及性状稳定性评价[J];生物技术通报;201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冰;王旭;赵梦真;晁洁;樊春海;;基于DNA折纸术的纳米金棒精密修饰[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八分会:化学生物学[C];2016年

2 刘冬生;李闯;程恩隽;邢永政;金娟;;DNA超分子水凝胶及其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四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6年

3 Kaiying Cheng;Hong Xu;Xuanyi Chen;Liangyan Wang;Bing Tian;Ye Zhao;Yuejin Hua;;Structural basis for DNA 5′-end resection by RecJ[A];第五届中国结构生物学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6年

4 陈南迪;覃诗雅;羊小海;王青;翦立新;王柯敏;;“传感-治疗”的DNA纳米装置在协同杀伤循环肿瘤细胞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八分会: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药物化学[C];2016年

5 刘晔华;陈锦艳;江雁;张坚磊;穆红;;磁珠法提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DNA的评价[A];第七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6年

6 谭磊;孙悦;周湘;刘伟;;多头蚴核糖体DNA及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7 叶俏;沈洁;严婷婷;王宙政;;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浆循环DNA与疾病活动相关性研究[A];2015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8 周嘉嘉;FriederikeSchmid;;计算模拟研究DNA和聚电解质的结合[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 高分子理论计算模拟[C];2015年

9 Yuan Zhang;Yanlong Chen;Gaigai Xu;Chen Lan;Shaige Xia;Wenjie Zhao;Shusheng Zhang;;Endogenous DNA adducts method establishment and Human Biomonitoring[A];河南省化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10 孙觅;辛丽斐;刘宏;;基于浓差电池原理高灵敏检测DNA的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辛明;邓亚军:灾难现场的DNA斗士[N];中国青年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欧阳晓红 韩宋辉;“可怕”的友邦DNA 267亿港元净利从何而来[N];经济观察报;2015年

3 本报记者 陆成宽;DNA到底能不能预测外貌[N];科技日报;2018年

4 陆成宽;DNA到底能不能预测外貌[N];科学导报;2018年

5 记者 刘霞;人体细胞内存在全新DNA结构[N];科技日报;2018年

6 强天林 王佳乐;DNA存储技术:掌握信息控制权的利器[N];解放军报;2018年

7 柯文;人体细胞内存在全新DNA结构[N];江苏科技报;2018年

8 本报记者 秦珍子;是不是另一半,DNA说了算?[N];中国青年报;2014年

9 记者 聂翠蓉;DNA开关能调控单个分子内电流[N];科技日报;2017年

10 记者 何屹;DNA“条形码”可快速定位体内纳米粒子[N];科技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曲毅;溺死相关浮游生物DNA检测技术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8年

2 王伟;单链和双链DNA结合蛋白特征提取与分类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3 黄维;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DNA/RNA修饰分析[D];武汉大学;2016年

4 刘世恩;针对代谢酶(PHGDH和PGAM1)与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TDG)的药物设计和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7年

5 刘云龙;基因标志物数字化检测新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6 徐非;Beclin 1蛋白通过核定位以一种不依赖于自噬的方式参与辐照引起的DNA损伤修复[D];苏州大学;2017年

7 李锋;组蛋白去甲基化酶Rph1在DNA损伤中的功能及调控机制[D];武汉大学;2016年

8 魏晓峰;功能化DNA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D];福州大学;2016年

9 许琛;基于链交换反应的DNA甲基化检测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10 郭璞;DNA醛基突变的化学荧光检测及酸性磷酸酶的检测新方法[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阳;CRISPR/Cas9在DNA荧光标记中的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

2 梁承品;新型DNA纳米机器的设计、构建及在胞内microRNAs成像中的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

3 杨雪;基于DNA四面体纳米结构探针的生物传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4 王娜泠;浙江沿海常见蟹类DNA条形码技术初步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8年

5 乔春艳;基于序列调控的多价DNA-AuNPs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6 李吉祥;基于DNA动态自组装的逻辑运算研究[D];郑州轻工业学院;2018年

7 马尚贤;电化学发光羟甲基化DNA传感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8 王文晓;基于均相生物传感策略的癌症标志物早期检测新方法[D];青岛农业大学;2017年

9 高蕾;介孔纳米颗粒和DNA纳米组装的Aptamer荧光传感器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10 於彦汝;基于DNA-银纳米簇激活式荧光探针的细胞核成像及microRNA检测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933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6933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2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