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方斑东风螺工厂化养殖环境因子调控与RAS构建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4 12:28
【摘要】: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是我国新兴的一种增养殖贝类。本文在研究方斑东风螺行为学基础上,筛选了适宜方斑东风螺室内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底质材料,研究了光环境因子对方斑东风螺生长、存活和能量代谢的影响,设计了方斑东风螺循环水养殖系统。研究成果可为方斑东风螺的产业转型和技术提升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促进产业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通过观察方斑东风螺摄食、潜沙、附壁、漂浮行为,发现方斑东风螺的嗅觉灵敏,主要靠触角、嗅检器、前足感觉食物方向,依靠吻和齿舌进行摄食。潜沙过程包括准备阶段、潜沙阶段、结束阶段等3个阶段;附壁行为是人工养殖条件下因摄食和逃避不适宜环境产生的行为。稚螺沿壁爬行到水汽界面向下掉落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表面张力和自身浮力的作用而漂浮于水面上游动,该过程也可能是稚螺主动游泳的一种方式,其行为学意义有待探讨。通过研究5种不同底质对方斑东风螺生长、存活和培育水质的影响,发现白色陶粒不适合方斑东风螺的存活,对照组(无底质)不影响方斑东风螺的存活,其他各组之间对存活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棕色陶粒对壳宽和壳高特定生长率的影响显著高于其它各组,对体重特定生长率的影响显著高于白色陶粒和对照组(P0.05),比自然沙组显著高14%。对照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贝壳砂和棕色陶粒组,棕色陶粒组的饵料转化效率高于对照组和白色陶粒组(P0.05)。前期TAN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后期,天然沙和白色陶粒组底质的TAN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棕色陶粒+贝壳砂组(陶-贝组)的亚硝酸氮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其他各组在前期差异不显著。COD浓度的变化随着实验的推移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同一时间内各组间差异不显著,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从生长和存活的角度考虑,建议在生产中使用棕色陶粒代替自然沙作为底质。研究了蓝、白、绿、橙、红5种LED光色以及全黑暗条件对方斑东风螺(初始体重:0.25±0.06 g)生长、存活以及能量代谢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色对方斑东风螺的存活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光色对体重、壳高、壳宽的特定生长率影响程度依次为蓝光绿光白光红光黑暗橙光。光色对方斑东风螺摄食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蓝光和绿光组的饵料转化效率最高,橙光组最低。不同光色处理对方斑东风螺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有显著性影响(P0.05)。白光组的蛋白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最高,绿光组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最低。黑暗组的淀粉酶活力最高,绿光组最低。白光、红光和绿光对方斑东风螺乳酸脱氢酶活力的影响显著高于蓝光、橙光和黑暗处理。黑暗条件下的丙酮酸激酶活力最高,其后依次为白光红光蓝光绿光橙光。绿光组方斑东风螺的己糖激酶活力最强,其后依次为白光、蓝光、红光、橙光,黑暗组的HK活力最弱。建议在室内养殖中采用蓝色和绿色的LED灯作为光源。根据对方斑东风螺生物学特性及行为学等的研究,以及对现有方斑东风螺的养殖模式调研结果,借鉴其他生物(鱼、虾)的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设计,尝试构建一套方斑东风螺高密度循环水养殖系统。
【图文】:

方斑东风螺,外部形态


第一章 前言第一章 前言方斑东风螺的生物学特征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俗称凤螺、南风螺,隶属于软体动物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新腹足eogastropoda)、蛾螺科(Buccinidae)、东风螺属(Babylonia),为浅海底栖动物,主要生活于热带、亚热带海域,分布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台湾海峡沿海以及日本浅海海域[1]。其味道鲜美独特、营养丰富,是一种经济价值高档海珍品[2]。近年来,自然海区的方斑东风螺资源由于过度捕捞日渐衰竭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养殖贝类。1 形态特征

工艺流程图,育苗技术,方斑东风螺,工艺流程


图 1-2 方斑东风螺育苗技术的工艺流程Fig.1-2 Breeding techniques process of the B. areolata殖方式斑东风螺的养殖方式多样,国内主要采用延绳式吊笼养殖、潮间带围内外水泥池养殖、土池养殖、对虾高位池养殖、浅海沉笼养殖、沙层反渗式沙床养殖、鲍笼立体养殖等[5,7,10,11,31-43]。泰国多采用流水养殖循环水养殖[45]、循环水养殖[46-49]以及鱼贝混养[50]的方式。方斑东风螺模式各有优缺点。延绳式吊笼养殖的操作程序过于繁琐,浪费人力。养殖管理费用低、生长快,但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池塘养殖可采用、鱼、其他贝类混养,其优点是易人工调控,成活率较高,缺点是生其是冬季。水泥池养殖的底质和水质环境易受污染,管理工作量大,。对虾高位水池结构简单、成本最低,,但长时间养殖会引起底质变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96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明;柯才焕;狄桂兰;;食物缺乏对方斑东风螺幼螺代谢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11年02期

2 罗杰,杜涛,梁飞龙,刘楚吾;方斑东风螺养殖方式的初步研究[J];海洋科学;2004年07期

3 闫修花,王桂珍,陈迪军;纳氏试剂比色法直接测定海水中的氨氮[J];中国环境监测;2003年06期

4 张伟;刘志刚;章启忠;;方斑东风螺对盐度适应性的研究[J];南方水产;2008年03期

5 李淑芳;邱德全;张继东;杨世平;贾春红;邱明生;;脱壳病和吻肿病东风螺体内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菌相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13年02期

6 Nafsika Karakatsouli;Sofronios E.Papoutsoglou;Gianluca Pizzonia;Georgios Tsatsos;Aristeidis Tsopelakos;Stella Chadio;Dimitris Kalogiannis;Christina Dalla;Alexia Polissidis;Zeta Papadopoulou-Daifoti;;光谱对饲养在再循环系统中的金头鲷和虹鳟的生长和生理状况的影响[J];渔业现代化;2008年01期

7 魏永杰;黄斌;柯才焕;许贻斌;王德祥;;方斑东风螺早期发育过程中几种消化酶的活性[J];热带海洋学报;2007年01期

8 柯才焕,李少菁,李复雪,郑重;两种东风螺幼虫附着和变态的化学诱导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6年04期

9 刘建勇,卓健辉;温度和盐度对方斑东风螺胚胎发育的影响[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10 张丽丽;周歧存;程怡秋;韦晓丽;张少平;;不同糖源对方斑东风螺生长、饲料利用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柯才焕;;东风螺生物学和养殖研究现状及问题[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芳;光照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学广;环境因子对刺参行为及生长影响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96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696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7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