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蟹种养中投喂不同蛋白水平河蟹饵料对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6-16 08:22
【摘要】:2013年6月12日至9月26日,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胡家镇田家村进行了稻蟹种养对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的研究实验,设置稻蟹种养田为实验组并投喂不同蛋白含量的河蟹饵料(蛋白含量分别为45%,35%,25%,分别对应实验1、2、3组),不养蟹的常规稻田为对照组。研究内容包括分析各组稻田水体理化因子、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探讨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多样性与均匀性的组间差异。经调查,各组稻田水体的温度、盐度、p 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叶绿素a、总氮、总磷、氨态氮、亚硝酸态氮、及八种主要离子含量在实验期间无显著差异。实验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226种,以绿藻门植物为主。优势种种类组成则以蓝藻门植物占优。各组密度与生物量在实验期间差异均不显著,两者的变化范围实验1组为182.81×104~3349.06×104ind·L-1与0.95~21.71 mg·L-1;实验2组为264.53×104~3714.38×104 ind·L-1与1.51~26.08 mg·L-1;实验3组为133.91×104~2436.25×104 ind·L-1与0.92~10.78 mg·L-1;对照组为358.13×104~3325.63×104 ind·L-1与2.47~16.32 mg·L-1。各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实验1组为1.36~2.67和0.40~0.70;实验2组为2.09~2.74和0.58~0.78;实验3组为1.50~2.55和0.52~0.67;对照组为1.50~2.72和0.50~0.77,两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完整且稳定。实验期间,共检出浮游动物4类119种,其种类组成与优势种种类组成均以轮虫占优。各组密度与生物量在实验期间差异均不显著,两者的变化范围实验1组为838.13~5836.25ind·L-1与8.27~66.83mg·L-1;实验2组为721.25~5642.50ind·L-1与3.84~83.62 mg·L-1;实验3组为411.25~3751.25ind·L-1与16.80~84.01 mg·L-1;对照组为1435.00~5755.00ind·L-1与5.14~197.48 mg·L-1。各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实验1组为1.91~2.61和0.63~0.75;实验2组为1.36~2.53和0.50~0.71;实验3组为1.51~2.53和0.57~0.77;对照组为1.41~2.71和0.48~0.78,水体中的离子组成及含量成为影响两指数大小的主要因素。实验期间,共检出底栖动物8种,即苏氏尾鳃蚓、水丝蚓、中华圆田螺、大脐圆扁螺、铜锈环棱螺、粗腹摇蚊幼虫、羽摇蚊幼虫和幽蚊幼虫。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可知,优势种种类组成以苏氏尾鳃蚓、中国圆田螺及大脐圆扁螺为主。各组密度与生物量在实验期间差异均不显著,两者的变化范围实验1组为108.97~2879.56ind/m2和3.45~59.87g/m2;实验2组为92.86~2053.33ind/m2和1.91~33.02g/m2;实验3组为164.29~2278.11ind/m2和4.44~58.10g/m2;对照组为119.64~1112.50ind/m2和3.07~28.70g/m2。各组中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实验1组为0.39~0.97和0.51~0.87;实验2组为0.53~1.07和0.51~0.82;实验3组为0.25~0.92和0.32~0.93;对照组为0.16~0.83和0.23~0.70。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966.16;S511
【图文】:
2013年6月12日至9月26日,在辽宁盘锦市盘山县胡家镇田家村的稻田养蟹示范基地进行七次采样,其中6月份采一次(初始水体,所有稻田均未投放河蟹),7、8、9月份每个月采两次,时间为每月12日和26日。实验共设置16块稻田,分成三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每组4块稻田(图2-1)。实验组投放河蟹(扣蟹的规格为每30只/kg,放6000只/hm2),并投喂不同蛋白水平的配合饲料(实验1、2、3组分别对应饵料蛋白水平为45%、35%、25%),其含量如表2-1所示。对照组不投放河蟹。图2-1 实验地点及采样点位Fig.2-1 Locations of study and collecting the samples
图 2-2 各组稻田水体中氮磷含量的变化Fig.2-2 Change of conten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different paddy water由各组稻田水体中总磷、总氮、氨态氮和亚硝酸态氮含量组间比较结果可知,总磷含量在 7 月 12日实验 3 组显著高于实验 2 组(P<0.05),8 月 26 日实验 2、3 两组显著高于实验 1 组(P<0.05);总氮含量在 9 月 12 日实验 1 组显著高于实验 3 组及对照组(P<0.05),9 月 26 日实验 1 组显著高于实验 2、3 组及对照组(P<0.05);氨态氮的含量在 7 月 12 日实验 3 组显著高于实验 1、2 两组(P<0.05),9 月26 日实验 1 组显著高于实验 2、3 两组及对照组(P<0.05);亚硝酸态氮含量在 8 月 26 日实验 1 组显著高于实验 2、3 组及对照组(P<0.05)。2.3.2 稻田水体中离子含量的变化 各组稻田水体中碳酸氢根离子(HCO3-)、碳酸根离子(CO32-)、氯离子(Cl-)、硫酸根离子(SO42-)、钙离子(Ca2+)、镁离子(Mg2+)、钾离子(K+)、钠离子(Na+)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动情况,详见图 2-3。实验 1 组碳酸氢根离子含量在 263.94±43.31~450.49±131.96 mg/L 之间、碳酸根离子含量在 9.50±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966.16;S511
【图文】:
2013年6月12日至9月26日,在辽宁盘锦市盘山县胡家镇田家村的稻田养蟹示范基地进行七次采样,其中6月份采一次(初始水体,所有稻田均未投放河蟹),7、8、9月份每个月采两次,时间为每月12日和26日。实验共设置16块稻田,分成三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每组4块稻田(图2-1)。实验组投放河蟹(扣蟹的规格为每30只/kg,放6000只/hm2),并投喂不同蛋白水平的配合饲料(实验1、2、3组分别对应饵料蛋白水平为45%、35%、25%),其含量如表2-1所示。对照组不投放河蟹。图2-1 实验地点及采样点位Fig.2-1 Locations of study and collecting the samples
图 2-2 各组稻田水体中氮磷含量的变化Fig.2-2 Change of conten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different paddy water由各组稻田水体中总磷、总氮、氨态氮和亚硝酸态氮含量组间比较结果可知,总磷含量在 7 月 12日实验 3 组显著高于实验 2 组(P<0.05),8 月 26 日实验 2、3 两组显著高于实验 1 组(P<0.05);总氮含量在 9 月 12 日实验 1 组显著高于实验 3 组及对照组(P<0.05),9 月 26 日实验 1 组显著高于实验 2、3 组及对照组(P<0.05);氨态氮的含量在 7 月 12 日实验 3 组显著高于实验 1、2 两组(P<0.05),9 月26 日实验 1 组显著高于实验 2、3 两组及对照组(P<0.05);亚硝酸态氮含量在 8 月 26 日实验 1 组显著高于实验 2、3 组及对照组(P<0.05)。2.3.2 稻田水体中离子含量的变化 各组稻田水体中碳酸氢根离子(HCO3-)、碳酸根离子(CO32-)、氯离子(Cl-)、硫酸根离子(SO42-)、钙离子(Ca2+)、镁离子(Mg2+)、钾离子(K+)、钠离子(Na+)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动情况,详见图 2-3。实验 1 组碳酸氢根离子含量在 263.94±43.31~450.49±131.96 mg/L 之间、碳酸根离子含量在 9.5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修赢;蔡春芳;徐升宝;施陈江;吕梅良;叶元土;;饵料结构对河蟹养殖池塘氮、磷收支和污染强度的影响[J];水生态学杂志;2010年03期
2 张列士,陆锦天;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壳和生长的研究进展[J];水产科技情报;2001年06期
3 王志忠,孙鹤田,刘汉华,马俊岭,轩子群,任维美,吴亚恒;草鱼种对配合饵料中钙磷的需要量及适宜钙磷比[J];水产学报;2002年02期
4 许巧情,王洪铸,张世萍;河蟹过度放养对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3年01期
5 刘冬燕,赵建夫,张亚雷,杨永川;富营养水体生物修复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J];水生生物学报;2005年02期
6 孙翠慈;王友绍;孙松;张凤琴;;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特征[J];生态学报;2006年12期
7 赵文;王超;张路;魏杰;杨为东;藤力平;;碱度和pH对两品系蒙古裸腹n
本文编号:2715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715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