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雄和杂交黄颡鱼规模化人工繁殖和病害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6 19:19
【摘要】:本文针对全雄和杂交黄颡鱼大规模人工繁殖的关键技术,从人工授精的最适低渗浓度及最适孵化方法的选择进行试验。在水温28+1℃下测定了氯化钠和蒸馏水配置的7个不同浓度低渗溶液下瓦氏黄颡鱼的精子活力,结果显示在0.25%的低渗溶液中瓦氏黄颡鱼精子活力最强,随后试验了杂交黄颡鱼在设定的七个递度的低渗溶液中人工授精的受精率与孵化率结果显示在0.20%、0.25%时受精率最高分别为75.1%、73.1%。针对全雄和杂交黄颡鱼不同的生活习性采用四种孵化装置(三种孵化桶及一种60目尼龙网片网片规格为80cm×60cm)测定了对全雄黄颡鱼及杂交黄颡鱼受精率与孵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杂交黄颡鱼最适在孵化桶三中进行孵化,在每桶放受精卵4kg时受精率仍可达到80%以上,全雄黄颡鱼在孵化桶二及孵化桶三中都有较高的受精率,每桶放受精卵4kg时受精率均可超过80%。采用两种杀虫药物(有效成分分别为氯氰菊酯和伊维菌素)对发育不同阶段的(5日龄、10日龄和20日龄)黄颡鱼鱼苗,运用静态毒性试验法,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氯氰菊酯对5日龄、10日龄和20日龄黄颡鱼鱼苗的24h-LC50分别为0.0170mg/L、0.0530mg/L、0.1330mg/L,48h-LC50分别为0.0130mg/L、0.0350mg/L、0.1120mg/L,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023mg/L、0.0046mg/L、0.0238mg/L。伊维菌素对5日龄、10日龄和20日龄黄颡鱼鱼苗的24h-LC50分别为0.2950mg/L、0.3390mg/L、0.3560mg/L,48h-LC50分别为0.2630mg/L、0.3000mg/L、0.3230mg/L,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627mg/L、0.0705mg/L、0.0798mg/L。随机选择5口鱼塘共计41亩,总计放养2-3日龄鱼苗1400万尾,进行临床应用实验,结果表明,池塘在进苗前2-3天使用0.1-0.2ppm的氯氰菊酯,鱼苗进塘后9-11天使用0.02-0.03ppm的伊维菌素,进塘后18-20天挂灯驯化前使用0.05-0.07ppm的伊维菌素,可使黄颡鱼鱼苗成活率达到40%以上,与常规黄颡鱼鱼苗标苗方法相比成活率提高20%,为全雄黄颡鱼高成活率的“水花”标苗奠定了基础。临床治疗研究了一种治疗黄颡鱼”裂头病”的方法,通过对水质理化指标的测定,池塘养殖情况调查,排除水质及养殖引起的病变,通过发病症状临床检查,诊断出为黄颡鱼“裂头病”并发车轮虫病,利用药敏实验筛选出敏感性药物为盐酸多西环素和恩诺沙星,综合以上检测和药物筛选,制定了一套杀虫,消毒,水质调控与内服抗生素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经过14d的治疗,成功治愈了一“裂头病”案例,并重点阐述了黄颡鱼“裂头病”临床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几点问题,为黄颡鱼裂头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本实验材料和实验在江苏省级水产良种场射阳康余水产技术有限公司完成。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965.199;S943
【图文】:
鳃部、病灶处、体表粘液做水浸片均发现不同数量的车轮虫,解刨后观察内脏官发现肝有少量点状出血,胆肿大,肠道有少量积水,但没有明显炎症症状,检未发现内寄,初步诊断为车轮虫继发性感染黄颡鱼裂头病临床症状见图 4-1。
鳃部、病灶处、体表粘液做水浸片均发现不同数量的车轮虫,解刨后观察内脏官发现肝有少量点状出血,胆肿大,肠道有少量积水,但没有明显炎症症状,检未发现内寄,初步诊断为车轮虫继发性感染黄颡鱼裂头病临床症状见图 4-1。
本文编号:2716463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965.199;S943
【图文】:
鳃部、病灶处、体表粘液做水浸片均发现不同数量的车轮虫,解刨后观察内脏官发现肝有少量点状出血,胆肿大,肠道有少量积水,但没有明显炎症症状,检未发现内寄,初步诊断为车轮虫继发性感染黄颡鱼裂头病临床症状见图 4-1。
鳃部、病灶处、体表粘液做水浸片均发现不同数量的车轮虫,解刨后观察内脏官发现肝有少量点状出血,胆肿大,肠道有少量积水,但没有明显炎症症状,检未发现内寄,初步诊断为车轮虫继发性感染黄颡鱼裂头病临床症状见图 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帆;邹容;;3种有机磷农药对黄颡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2 王令玲;仇潜如;邹世平;刘寒文;吴福煌;;黄颡鱼生物学特点及其繁殖和饲养[J];淡水渔业;1989年06期
3 肖秀兰,张明,魏宏民,欧阳敏;鄱阳湖黄颡鱼胚胎发育观察[J];淡水渔业;2003年03期
4 唐德文;范红深;段春生;彭彦;况开河;马金刚;肖丹;黄天乐;何晏开;;黄颡鱼“全雄1号”与黄颡鱼饲养效果对比分析[J];淡水渔业;2014年01期
5 吴立敏;胡重江;谢勇;王笛;;软孵化桶孵化培育鳜鱼苗试验[J];科学养鱼;2010年07期
6 郑善坚;;黄颡鱼红头病病原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7 杨彩根,宋学宏,王永玲;pH及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黄颡鱼精子活力的影响[J];水利渔业;2003年03期
8 丁淑荃;万全;刘磊;边家荣;甘小顺;张汉勤;;不同温度下精子保存液对黄颡鱼精子活力的影响[J];水利渔业;2007年01期
9 吴昊;江敏;彭章晓;何琳;;伊维菌素在环境中的降解及其对七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2年05期
10 叶金明;董同瑚;董学洪;黄桂铭;颜慧;丛宁;;放养密度对全雄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养殖产量和效益的影响[J];水产科技情报;2014年02期
本文编号:2716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716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