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牙鲆三种细胞系的建立、鉴定及dnmt3基因表达模式初步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917.4
【图文】:
X/XY 性别决定系统鱼类的性别决定和性腺(精巢或卵巢)分化示意图 (梅洁和桂建Fig1-1 Diagram of sex determination and gonad (testis or ovary) differentiation for fiswith XX/XY sex-determining system
图 1-2 鱼类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模式2 Patterns of 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 (TSD) in fish (Ospina-Alvarez et al.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天翔,张秀梅,朱杰,柳广东,张亚平;养殖褐牙鲆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初步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03年02期
2 李文涛,张秀梅,高天翔,井爱国;褐牙鲆水中阻力的初步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04年03期
3 王斌;李健;刘淇;王群;;癸甲溴铵对褐牙鲆的急性毒性及抑菌试验[J];海洋水产研究;2008年01期
4 李洁;黄国强;张秀梅;韦柳枝;唐夏;;高温—最佳温度循环对褐牙鲆生长、能量分配和身体成分的影响[J];水产学报;2010年08期
5 程丽娜;徐冬冬;李三磊;耿智;楼宝;毛国民;詹炜;;高温胁迫对不同规格褐牙鲆生长性能的影响[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线薇薇,张传骞,朱鑫华;褐牙鲆卵黄囊期能量代谢与生化物质变化特征研究[J];海洋科学集刊;2004年00期
7 章龙珍;闫文罡;庄平;黄晓荣;江琪;;褐牙鲆精子超微结构观察[J];海洋渔业;2010年01期
8 徐冬冬;楼宝;詹炜;史会来;毛国民;骆季安;程丽娜;;高温胁迫对褐牙鲆生长及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水产学报;2010年07期
9 线薇薇,朱鑫华;摄食水平对褐牙鲆幼鱼能量收支的影响[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10 章龙珍;闫文罡;庄平;黄晓荣;徐滨;江琪;;褐牙鲆精子生理特性及超低温冷冻保存[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线薇薇;朱鑫华;;褐牙鲆内源氮排泄率与体重和温度的关系[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2 缪锋;朱鑫华;;褐牙鲆补偿生长特性的研究[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刘丽娜 本报通讯员 周健伟 严竞;30万尾褐牙鲆增殖昨放流[N];青岛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琳;镉和砷对褐牙鲆幼鱼毒理效应的组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7年
2 徐冬冬;褐牙鲆和夏牙鲆杂交的遗传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3 隋娟;褐牙鲆与夏鲆杂交及回交子代的早期发育及细胞遗传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4 曹亮;铜、镉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早期发育阶段的毒理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5 王茂林;海水中钙镁离子对褐牙鲆幼鱼生长和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吕红健;许氏平湁和褐牙鲆标志技术与标志放流追踪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黄伟;汞、铅、锌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早期发育过程毒理作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8 董晓煜;超饱和溶解氧在褐牙鲆养殖中的应用:生长及生理学机制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董怡飞;多氯联苯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甲状腺干扰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0 宋娜;西北太平洋两种海洋鱼类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及分子标记在褐牙鲆增殖放流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俊青;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Trx1,TRP14 和Prx1基因的克隆、表达和转录水平的免疫刺激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王腾腾;两种新型鲆鲽类网箱养殖试验及密度对网箱养殖褐牙鲆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3 姚锋;褐牙鲆白化相关基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洁;限制溶解氧供应对褐牙鲆幼鱼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唐夏;温度、盐度、溶解氧及光照周期胁迫对褐牙鲆幼鱼生长指标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李三磊;分子标记在褐牙鲆耐高温品系选育中的应用[D];浙江海洋学院;2012年
7 李瑶;褐飞虱Dnmt3及翅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8 娄慧敏;褐牙鲆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尹湘艳;褐牙鲆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和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的全长cDNA克隆与表达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陈晓玲;大菱鲆干扰素调节因子8(IRF-8)以及褐牙鲆IRF-2和IRF-8的分子特征及其诱导表达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198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719814.html